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676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前面碰撞时的乘客的保护性能提高。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10)具备:安全带装置(26),其具有能够变更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乘客(P)从安全带(28)受到的力限制器载荷的可变力限制器机构(36);气囊装置(46),其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使气囊(48)向乘客(P)的前方展开;就座位置检测部,其检测乘客(P)就座的就座位置;以及控制部,其在利用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乘客(P)的就座位置是比作为标准的就座区域的标准就座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在乘客(P)由展开的气囊(48)保护的气囊保护区域内的情况下,与乘客(P)位于标准就座区域内的情况相比,使力限制器载荷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13-103603号公报记载的车辆的乘客保护装置中,作为可动座椅的副驾驶席在气囊保护区域与非气囊保护区域之间移动自如地设置。而且,安全带的卷收器在副驾驶席位于气囊保护区域的情况下将力限制器载荷设为低载荷,并且在副驾驶席位于非气囊保护区域的情况下将力限制器载荷设为高载荷。这样,通过根据副驾驶席所处的区域切换安全带的力限制器载荷,从而以最适合的限制力保护乘客。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作为将力限制器载荷切换为高载荷的非气囊保护区域,设定气囊完全不限制副驾驶席乘客的区域、即副驾驶席滑动到后座的位置的状态。然而,即使在气囊限制副驾驶席乘客的气囊保护区域内,副驾驶席乘客与气囊的距离也会根据副驾驶席的前后滑动位置或倾斜角度变化。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该点。另外,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力限制器载荷切换为高载荷从而降低副驾驶席乘客的前方移动量,但由于向该高载荷的切换,副驾驶席乘客的胸部从安全带受到的负荷变高。因此,从提高乘客保护性能的观点来看,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使前面碰撞时的乘客保护性能提高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第一方面)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具备:安全带装置,所述安全带装置具有可变力限制器机构,所述可变力限制器机构能够变更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客从安全带受到的力限制器载荷;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在所述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使气囊向所述乘客的前方展开;就座位置检测部,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乘客就座的就座位置;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利用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乘客的就座位置是比作为标准的就座区域的标准就座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在所述乘客由展开的所述气囊保护的气囊保护区域内的情况下,与所述乘客位于所述标准就座区域内的情况相比,使所述力限制器载荷下降。根据第一方式,安全带装置具有的可变力限制器机构能够变更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客从安全带受到的力限制器载荷。另外,气囊装置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使气囊向上述乘客的前方展开,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上述乘客就座的就座位置。然后,控制部在利用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乘客的就座位置是比作为标准的就座区域的标准就座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在乘客由展开的气囊保护的气囊保护区域内的情况下,与乘客位于标准就座区域的情况相比,使力限制器载荷下降。也就是说,由于在乘客的就座位置为比标准就座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的情况下,与为标准就座区域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乘客相对于车辆的前方移动量(即冲击吸收行程)确保为较大,所以控制部使力限制器载荷下降。结果,由于乘客的胸部从安全带受到的负荷变低,所以能够使乘客保护性能提高。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车辆是能够切换为自动驾驶和手动驾驶的自动驾驶车辆,所述乘客是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员,所述控制部基于手动驾驶时的所述乘客的就座位置,检测所述标准就座区域。在第二方式中,控制部基于乘客即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员手动驾驶时的就座位置,检测该乘客的标准就座区域。在自动驾驶该自动驾驶车辆时,乘客能够在比标准就座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采取放松的舒适姿势。此时,与乘客位于标准就座区域内的情况相比,力限制器载荷下降。由此,即使在自动驾驶时发生前面碰撞的情况下,也降低乘客的胸部从安全带受到的负荷。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为,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滑动位置及倾斜角度中的至少一方,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检测所述乘客的头部的位置。在第三方式中,利用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滑动位置及倾斜角度中的至少一方,控制部基于该检测结果检测乘客的头部的位置。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检测乘客的头部的位置。本公开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为,在第三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根据位于所述乘客的前方的内装部件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的增加,使所述力限制器载荷下降。在第四方式中,当位于乘客的前方的内装部件与乘客的头部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增加时,根据该增加而力限制器载荷下降。也就是说,由于根据上述冲击吸收行程的增加而力限制器载荷下降,所以能够将冲击吸收量保持为恒定。本公开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前后滑动位置及所述倾斜角度双方,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距离的增加是由所述倾斜角度的增加导致的情况下,与所述距离的增加是由所述前后滑动位置的后退导致的情况相比,将所述力限制器载荷设定为较高。在第五方式中,在位于乘客的前方的内装部件与乘客的头部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的增加是由车辆用座椅的倾斜角度的增加导致的情况下,与由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滑动位置的后退(向车辆后方的滑动)导致的情况相比,将力限制器载荷设定为较高。也就是说,由于在车辆用座椅的倾斜角度增加的状态下,在前面碰撞时乘客的胸部从安全带受到的负荷变低,所以通过按上述方式将力限制器载荷设定为较高,从而能够一边确保乘客保护性能,一边提高安全带的乘客限制力。本公开的第六方式的公开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为,在第四或第五方式中,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至少检测所述前后滑动位置,所述控制部基于手动驾驶时的所述前后滑动位置推定所述乘客的体格,并且基于该推定的体格修正所述头部的位置的检测结果。在第六方式中,控制部基于手动驾驶时的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滑动位置推定乘客的体格,并且基于该推定的体格修正乘客的头部的位置的检测结果。由此,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更精细地变更力限制器载荷。如以上说明地,在本公开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中,能够使前面碰撞时的乘客的保护性能提高。附图说明基于以下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的自动驾驶车辆中的驾驶席周边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3是与图1的一部分对应的侧视图,是用于说明乘客的头部与转向装置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跟力限制器载荷的关系的图;图4是示出根据乘客的头部与转向装置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无级地变更力限制器载荷的例子的曲线图;图5是示出根据乘客的头部与转向装置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二级地变更力限制器载荷的例子的曲线图;图6是示出在根据乘客的头部与转向装置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无级地变更力限制器载荷时基于推定的乘客的体格修正头部的位置的检测结果的例子的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图1~图6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10。此外,在各图中适当记述的箭头FR、箭头UP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则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结构)如图1及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其中,具备:/n安全带装置,所述安全带装置具有可变力限制器机构,所述可变力限制器机构能够变更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客从安全带受到的力限制器载荷;/n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在所述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使气囊向所述乘客的前方展开;/n就座位置检测部,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乘客就座的就座位置;以及/n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利用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乘客的就座位置是比作为标准的就座区域的标准就座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在所述乘客由展开的所述气囊保护的气囊保护区域内的情况下,与所述乘客位于所述标准就座区域内的情况相比,使所述力限制器载荷下降。/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5 JP 2019-0321891.一种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其中,具备:
安全带装置,所述安全带装置具有可变力限制器机构,所述可变力限制器机构能够变更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客从安全带受到的力限制器载荷;
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在所述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使气囊向所述乘客的前方展开;
就座位置检测部,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乘客就座的就座位置;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利用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乘客的就座位置是比作为标准的就座区域的标准就座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在所述乘客由展开的所述气囊保护的气囊保护区域内的情况下,与所述乘客位于所述标准就座区域内的情况相比,使所述力限制器载荷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是能够切换为自动驾驶和手动驾驶的自动驾驶车辆,
所述乘客是所述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员,
所述控制部基于手动驾驶时的所述乘客的就座位置,检测所述标准就座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滑动位置及倾斜角度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检测所述乘客的头部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位于所述乘客的前方的内装部件与所述头部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的增加,使所述力限制器载荷下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就座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前后滑动位置及所述倾斜角度双方,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塚诚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