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灯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6761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灯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其中车灯调整方法包括:获取同一道路特征当前位置的第一特征参数和下一位置的第二特征参数;判断第二特征参数与第一特征参数是否相同;当第二特征参数与第一特征参数不同时,基于第一特征参数和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下一位置的道路特征主动优化照射角度、改善照射范围、增加道路照射距离,并且由于在未达到下一位置时即对车灯进行了调整,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根据车轮方向调整照射角度存在的滞后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灯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车灯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传统智能前照明系统是利用安装于车上的传感器,收集车内外的环境数据来实现前照灯调整。但是因为传感器侦测距离有限,只能随车轮方向角调整照射角度。但根据车轮方向调整车灯,一方面车灯调整受车轮方向的制约,并不一定准确;另一个方面车灯调整存在滞后性危险性,为驾驶带来很多危险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灯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的车灯调整方法不利于安全驾驶的问题。根据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灯调整方法,包括:获取同一道路特征当前位置的第一特征参数和下一位置的第二特征参数;判断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是否相同;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不同时,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调整方法,通过获取同一道路特征当前位置的第一特征参数和下一位置的第二特征参数,判断第二特征参数与第一特征参数是否相同,当第二特征参数与第一特征参数不同时,基于第一特征参数和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即可以根据下一位置的道路特征主动优化照射角度、改善照射范围、增加道路照射距离,并且由于在未达到下一位置时即对车灯进行了调整,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根据车轮方向调整照射角度存在的滞后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同时,由于本专利技术车灯调整方法是根据道路特性进行调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根据车轮方向进行调整,不受车轮方向的局限,而且更加准确。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之前,还包括:计算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的差值;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当所述差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执行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的步骤。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包括:用于表征道路坡度的特征参数、用于表征道路弯曲程度的特征参数。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下一位置的第二特征参数通过以下方式得到:获取所述当前位置的位置信息和地图信息;根据所述当前位置的位置信息和所述地图信息,确定所述下一位置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下一位置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下一位置的第二特征参数。结合第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为用于表征道路坡度的特征参数时,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包括:根据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得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确定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和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对近光灯和远光灯的角度进行调整。结合第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五实施方式中,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和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对近光灯角度进行调整,包括: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大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时,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及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利用第一预设公式得到所述近光灯的调整角度;或,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小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时,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及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利用第二预设公式得到所述近光灯的调整角度。结合第一方面第五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六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为:tanβ1=(h*x1+h*(d-x1)*cosα–h*d+d*(d-x1)*sinα)/(h2+h*(d-x1)*sinα+x1*d+d*(d-x1)*cosα)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h表示所述车灯距离地面的高度;d表示所述近光灯的照射距离;α表示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β1表示所述近光灯的调整角度;θ表示所述近光灯的原始照射角度;x1表示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为:tanβ2=((h+(d-x1)*sinα)*d-h*(x1+(d-x1)*cosα))/((h2+h*(d-x1)*sinα+x1d+d*(d-x1)*cosα)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h表示所述车灯距离地面的高度;d表示所述近光灯的照射距离;α表示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β2表示所述近光灯的调整角度;θ表示所述近光灯的原始照射角度;x1表示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结合第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七实施方式中,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和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对远光灯角度进行调整,包括: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大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时,根据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利用第三预设公式得到所述远光灯的理想调整角度;根据所述车灯距离地面的高度和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得到最小调整角度;当所述理想调整角度小于所述最小调整角度时,将所述最小调整角度作为所述远光灯的最佳调整角度;当所述理想调整角度大于等于所述最小调整角度时,将所述理想调整角度作为所述远光灯的最佳调整角度;或,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小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时,根据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利用第四预设公式得到所述远光灯的理想调整角度;根据所述车灯距离地面的高度和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得到最大调整角度;当所述理想调整角度小于所述最大调整角度时,将所述理想调整角度作为所述远光灯的最佳调整角度;当所述理想调整角度大于等于所述最大调整角度时,将最大调整角度作为最佳调整角度。结合第一方面第七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八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预设公式为:θ1=arctan(slope2)-arctan(slope1)在所述第三预设公式中,θ1表示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大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时远光灯的理想调整角度,slope1表示所述第一特征参数;slope2表示所述第二特征参数;所述第四预设公式为:θ2=arctan(slope1)+arctan(slope2)在所述第四预设公式中,θ2表示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小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时远光灯的理想调整角度,slope1表示第一特征参数;slope2表示第二特征参数。结合第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九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为用于表征道路弯曲程度的特征参数时,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特征参数确定第一转弯半径,根据所述第二特征参数确定第二转弯半径;根据所述第一转弯半径和所述第二转弯半径,利用第五预设公式,计算得到近光灯的调整角度;其中,所述第五预设公式为:θ3=arcsin(S/(R1+R2))在所述第五预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获取同一道路特征当前位置的第一特征参数和下一位置的第二特征参数;/n判断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是否相同;/n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不同时,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同一道路特征当前位置的第一特征参数和下一位置的第二特征参数;
判断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是否相同;
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不同时,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之前,还包括:
计算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的差值;
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当所述差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触发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包括:用于表征道路坡度的特征参数、用于表征道路弯曲程度的特征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一位置的第二特征参数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获取所述当前位置的位置信息和地图信息;
根据所述当前位置的位置信息和所述地图信息,确定所述下一位置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下一位置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下一位置的第二特征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为用于表征道路坡度的特征参数时,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车灯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得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
确定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
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和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对近光灯和远光灯的角度进行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和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对近光灯角度进行调整,包括:
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大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时,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及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利用第一预设公式得到所述近光灯的调整角度;
或,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小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时,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及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利用第二预设公式得到所述近光灯的调整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为:
tanβ1=(h*x1+h*(d-x1)*cosα–h*d+d*(d-x1)*sinα)/(h2+h*(d-x1)*sinα+x1*d+d*(d-x1)*cosα)
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h表示所述车灯距离地面的高度;d表示所述近光灯的照射距离;α表示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β1表示所述近光灯的调整角度;θ表示所述近光灯的原始照射角度;x1表示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
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为:
tanβ2=((h+(d-x1)*sinα)*d-h*(x1+(d-x1)*cosα))/((h2+h*(d-x1)*sinα+x1d+d*(d-x1)*cosα)
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h表示所述车灯距离地面的高度;d表示所述近光灯的照射距离;α表示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β2表示所述近光灯的调整角度;θ表示所述近光灯的原始照射角度;x1表示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和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对远光灯角度进行调整,包括:
当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大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时,根据所述坡度变化产生的夹角,利用第三预设公式得到所述远光灯的理想调整角度;
根据所述车灯距离地面的高度和自所述当前位置到所述下一位置的距离,得到最小调整角度;
当所述理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兴宇尹虓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四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