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鼢鼠猎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63143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鼢鼠猎捕器,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下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架上表面设置有门形架,所述安装架上开有驱动口,所述驱动口内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套装有触发杆,所述触发杆的下端伸出所述安装架,所述触发杆的上端设置有弧形钩,所述下压架的侧表面设置有一号挂轴,所述门形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竖直杆,所述竖直杆的上端销轴连接有机关杆,所述机关杆的右侧端设置有挂槽,所述挂槽与所述一号挂轴之间嵌装连接,所述机关杆的左侧设置有二号挂轴,所述二号挂轴与所述弧形钩之间拉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利用鼢鼠堵洞习性,可通过挖开鼠洞,引诱鼢鼠接触触发杆,直接使捕捉针插入鼢鼠体内进行捕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鼢鼠猎捕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捕鼠用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鼢鼠猎捕器。
技术介绍
害鼠是重要的农业有害生物之一,它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不论平原、高山、森林、草原以至沙漠地区都有其踪迹。近年来,我国害鼠种群数量上升明显,全国每年鼠害发生面积超过1亿公顷,对农业、林业、草原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它的危害隐蔽、持续时间长、增长势头猛、危害程度大。其中,鼢鼠为我国优势鼠种之一,在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等10余个省份都有发生,危害严重地区,每公顷有鼢鼠30个以上,发生面积大,为害范围广。鼢鼠长期生存在地表以下,啃食农作物及树木根部,破坏田地和草原的植被,给马铃薯、中药材、果树等农作物造成损失巨大,危害损失一般在15%~30%,严重田块可达50%以上,亩损失可达上千元。鼢鼠具有生性多疑,行动隐蔽,危害严重,难以防治的特点。迄今为止,我国现有的灭鼠技术及器械对鼢鼠效果不好,效率低下,造成鼢鼠种群密度不断升高,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损失逐年加重,亟需一种行之有效的灭鼠工具和方法。该专利技术为一种捕捉鼢鼠的工具,针对性强,操作简单,成本低,捕鼠效率高,它的应用对提高鼢鼠的灭鼠效率,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鼢鼠捕捉中工具造价昂贵、操作繁杂、捕获率不高等缺陷,提供一种新的鼢鼠猎捕器,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鼢鼠猎捕器,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下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架上表面设置有门形架,所述门形架与所述安装架的位置相对应处均设置有针孔,所述安装架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门形架的两侧设置有收缩弹簧,所述收缩弹簧的上端连接有下压架,所述下压架的下表面设置有捕捉针,所述捕捉针插入所述针孔后伸出所述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开有驱动口,所述驱动口内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套装有触发杆,所述触发杆的下端伸出所述安装架,所述触发杆的上端设置有弧形钩,所述下压架的侧表面设置有一号挂轴,所述门形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竖直杆,所述竖直杆的上端销轴连接有机关杆,所述机关杆的右侧端设置有挂槽,所述挂槽与所述一号挂轴之间嵌装连接,所述机关杆的左侧设置有二号挂轴,所述二号挂轴与所述弧形钩之间拉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弧形钩钩在所述二号挂轴的右侧面。优选的,所述安装块可通过销钉固定在地面上。优选的,所述捕捉针为竖直状态且分别穿过所述门形架与所述安装架上的所述针孔。优选的,两个所述收缩弹簧的收缩程度与整体长度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鼢鼠推动土堆堵洞的习性,可通过挖开鼠洞,引诱鼢鼠接触触发杆,直接使捕捉针插入鼢鼠体内进行捕捉。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一种鼢鼠猎捕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鼢鼠猎捕器的使用状态图;图3为一种鼢鼠猎捕器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所示:1、安装架;2、安装块;3、门形架;4、针孔;5、收缩弹簧;6、下压架;7、捕捉针;8、驱动口;9、转轴;10、触发杆;11、弧形钩;12、一号挂轴;13、竖直杆;14、机关杆;15、挂槽;16、二号挂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中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鼢鼠猎捕器,包括安装架1,所述安装架1下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块2,所述安装架1上表面设置有门形架3,所述门形架3与所述安装架1的位置相对应处均设置有针孔4,所述安装架1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门形架3的两侧设置有收缩弹簧5,所述收缩弹簧5的上端连接有下压架6,所述下压架6的下表面设置有捕捉针7,所述捕捉针7插入所述针孔4后伸出所述安装架1,所述安装架1上开有驱动口8,所述驱动口8内设置有转轴9,所述转轴9上套装有触发杆10,所述触发杆10的下端伸出所述安装架1,所述触发杆10的上端设置有弧形钩11,所述下压架6的侧表面设置有一号挂轴12,所述门形架3的上表面设置有竖直杆13,所述竖直杆13的上端销轴连接有机关杆14,所述机关杆14的右侧端设置有挂槽15,所述挂槽15与所述一号挂轴12之间嵌装连接,所述机关杆14的左侧设置有二号挂轴16,所述二号挂轴16与所述弧形钩11之间拉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钩11钩在所述二号挂轴16的右侧面,所述安装块2可通过销钉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捕捉针7为竖直状态且分别穿过所述门形架3与所述安装架1上的所述针孔4,两个所述收缩弹簧5的收缩程度与整体长度相同。具体使用时:将安装架1通过安装块2安装在地面上,安装方式是通过较长的销钉进行安装,安装后的安装架1为悬空状态且触发杆10下端脱离了地面的高度,手动将下压架6抬升,使得机关杆14上的挂槽15嵌入二号挂轴16,并且将弧形钩11挂在二号挂轴16上,使得下压架6的高度固定,在鼢鼠从右侧触碰触发杆10的下端时,触发杆10的上端向左侧偏移,使得弧形钩11脱离二号挂轴16,因此机关杆14失去平衡,下压架6通过收缩弹簧5的施加力,使得下压架6快速的撞击在门形架3上,使得捕捉针7向下移动,此时鼢鼠处于捕捉针7的下方,使得捕捉针7插入鼢鼠体内,完成捕捉。在本技术方案中,鼢鼠具有推动土堆堵洞的习性,通过挖开鼠洞,引诱鼢鼠接触触发杆,直接使捕捉针插入鼢鼠体内进行捕捉。最后,还应说明,上述举例和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宗旨,也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再次说明,上述实施例只是给出了随意举了一个目前常用的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鼢鼠猎捕器,包括安装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1)下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块(2),所述安装架(1)上表面设置有门形架(3),所述门形架(3)与所述安装架(1)的位置相对应处均设置有针孔(4),所述安装架(1)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门形架(3)的两侧设置有收缩弹簧(5),所述收缩弹簧(5)的上端连接有下压架(6),所述下压架(6)的下表面设置有捕捉针(7),所述捕捉针(7)插入所述针孔(4)后伸出所述安装架(1),所述安装架(1)上开有驱动口(8),所述驱动口(8)内设置有转轴(9),所述转轴(9)上套装有触发杆(10),所述触发杆(10)的下端伸出所述安装架(1),所述触发杆(10)的上端设置有弧形钩(11),所述下压架(6)的侧表面设置有一号挂轴(12),所述门形架(3)的上表面设置有竖直杆(13),所述竖直杆(13)的上端销轴连接有机关杆(14),所述机关杆(14)的右侧端设置有挂槽(15),所述挂槽(15)与所述一号挂轴(12)之间嵌装连接,所述机关杆(14)的左侧设置有二号挂轴(16),所述二号挂轴(16)与所述弧形钩(11)之间拉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鼢鼠猎捕器,包括安装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1)下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块(2),所述安装架(1)上表面设置有门形架(3),所述门形架(3)与所述安装架(1)的位置相对应处均设置有针孔(4),所述安装架(1)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门形架(3)的两侧设置有收缩弹簧(5),所述收缩弹簧(5)的上端连接有下压架(6),所述下压架(6)的下表面设置有捕捉针(7),所述捕捉针(7)插入所述针孔(4)后伸出所述安装架(1),所述安装架(1)上开有驱动口(8),所述驱动口(8)内设置有转轴(9),所述转轴(9)上套装有触发杆(10),所述触发杆(10)的下端伸出所述安装架(1),所述触发杆(10)的上端设置有弧形钩(11),所述下压架(6)的侧表面设置有一号挂轴(12),所述门形架(3)的上表面设置有竖直杆(13),所述竖直杆(13)的上端销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伟郑卫锋邹波沈晓强靳彦卿李锐张治家张泂然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