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及使用其的热熔胶检测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5763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包括外壳、加热组件、降温组件和进气阀,加热组件和降温组件均设置于外壳1的内部,且降温组件套设于加热组件的外部;加热组件包括外加热筒、电加热杆和内加热筒;降温组件自内而外设置有内冷却层、降温通道和外冷却层,内冷却层和外冷却层均填充有冷却液;加热组件和降温组件之间还设有保温层;本技术方案提出的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可同时对气体进行加热或降温处理。进而提出的一种使用上述气体控温装置的热熔胶检测系统,通过将热机械分析仪和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联用,检测热熔胶的溶剂残留量和胶层软化情况来判断热熔胶膜是否会反粘,提高成品热熔胶膜的质量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及使用其的热熔胶检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检测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及使用其的热熔胶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控温装置一般只能对气体进行单独的加热或降温。而且,现有技术中的加热装置或降温装置的结构设计,一般是针对大量气体的温度调整而设置的,因此其结构设计比较复杂,也比较庞大。在热熔胶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过程中,需要在样品进样前对少量的挥发气体进行温度的调整,以使挥发气体的温度符合样品的进样温度。若利用现有的加热装置或降温装置对少量的挥发气体进行温度的调整,一方面浪费了设备资源,另一方面,挥发气体的温度调整时间过长,不利于检测的有序进行。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加热装置或降温装置的结构设计比较复杂,因此,市面上这两种装置是分开设置的,若检测过程中需要利用现有的加热装置或降温装置对少量的检测气体进行温度的调整,一般会将两种装置进行联用,但是联用时需要花费较长的组装时间,还需要另外购置配套的气管、温控器等设备进行联用,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可同时对气体进行加热或降温处理,结构简单合理,便于气体检测过程的使用。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使用上述气体控温装置的热熔胶检测系统,通过将热机械分析仪和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联用,检测热熔胶的溶剂残留量和胶层软化情况来判断热熔胶膜是否会反粘,提高成品热熔胶膜的质量稳定性。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包括外壳、加热组件、降温组件和进气阀,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降温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且所述降温组件套设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部;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外加热筒、电加热杆和内加热筒,所述内加热筒安装于所述外加热筒的内部,所述电加热杆安装于所述外加热筒和所述内加热筒之间,所述外加热筒和所述内加热筒之间留有气体的加热通道;所述降温组件自内而外设置有内冷却层、降温通道和外冷却层,所述内冷却层和所述外冷却层均填充有冷却液;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降温组件之间还设有保温层;所述外壳设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阀的进气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气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加热通道连通,所述进气阀的第二出气端与所述降温通道连通;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一出气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与所述加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通道与所述降温通道连通。优选的,还包括第一出气阀和第二出气阀;所述第一出气阀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且所述第一出气阀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气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气阀的第二出气端与外部设备连接;所述第二出气阀连接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且所述第二出气阀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阀的第二出气端与外部设备连接。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第三温度检测器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设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进气阀之间,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设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气阀之间,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设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气阀之间;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和所述进气阀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进气阀的通向;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和所述第一出气阀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出气阀的通向;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和所述第二出气阀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出气阀的通向。优选的,所述外壳还设有换液通道,且换液通道连接有换液阀;所述换液通道与所述外冷却层连通,且所述外冷却层与所述内冷却层的底部留有间隙,所述外冷却层与所述内冷却层相互连通。优选的,所述外加热筒和所述内加热筒的水平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外加热筒和所述内加热筒的圆心相互重合;所述内冷却层、所述降温通道和所述外冷却层的水平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内冷却层、所述降温通道和所述外冷却层的圆心相互重合。优选的,所述进气阀的第一出气端位于所述加热通道的下端,所述第一出气阀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加热通道的上端,且所述进气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阀的进气端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进气阀的第二出气端位于所述降温通道的底部,所述第二出气阀的进气端位于所述降温通道的顶部,且所述进气阀的第二出气端与所述第二出气阀的进气端不在同一直线上。优选的,所述加热通道的内部设有至少两个安装板,且两所述安装板分别位于所述加热通道的上下两端;所述安装板开设多个安装通孔,所述电加热杆通过所述安装通孔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优选的,还包括调节旋钮,所述调节旋钮连接于所述电热杆,所述调节旋钮用于调节所述电热杆的总发热功率。一种使用上述气体控温装置的热熔胶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热机械分析仪、过滤装置、高温高压压缩机、所述气体控温装置和气相色谱分析仪;所述热机械分析仪设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与所述过滤装置连通;所述过滤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过气管,所述过气管与所述高温高压压缩机连通;所述高温高压压缩机设置有排气管和分离管,所述排气管与大气连通;所述高温高压压缩机与所述气体控温装置之间设有第四温度检测器和连通阀,所述第四温度检测器和所述连通阀分别与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第四温度检测器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连通阀的通向;所述连通阀的进气端与所述分离管连通,所述连通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连通阀的第二出气端与所述气相色谱分析仪的进气端连通;且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还分别与所述气相色谱分析仪的进气端连通。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的内部设有两条过滤通道,所述热机械分析仪和所述过滤装置之间还设有分向阀,所述分向阀的进气端与所述出气管连通,所述分向阀的第一出气端与一所述过滤通道连通,所述分向阀的第二出气端与另一所述过滤通道连通,且两所述过滤通道均与所述过气管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提出的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可同时对气体进行加热或降温处理,结构简单合理,便于气体检测过程的使用。进而提出的一种使用上述气体控温装置的热熔胶检测系统,通过将热机械分析仪和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联用,检测热熔胶的溶剂残留量和胶层软化情况来判断热熔胶膜是否会反粘,提高成品热熔胶膜的质量稳定性。附图说明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一种气体控温装置的竖直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气体控温装置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热熔胶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外壳1、进气通道11、第一出气通道12、第二出气通道13、换液通道14、换液阀141、加热组件2、外加热筒21、电加热杆22、内加热筒23、加热通道24、安装板241、调节旋钮25、降温组件3、保温层31、内冷却层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加热组件、降温组件和进气阀,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降温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所述降温组件套设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部;/n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外加热筒、电加热杆和内加热筒,所述内加热筒安装于所述外加热筒的内部,所述电加热杆安装于所述外加热筒和所述内加热筒之间,所述外加热筒和所述内加热筒之间留有气体的加热通道;所述降温组件自内而外设置有内冷却层、降温通道和外冷却层,所述内冷却层和所述外冷却层均填充有冷却液;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降温组件之间还设有保温层;/n所述外壳设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阀的进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进气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加热通道连通,所述进气阀的第二出气端与所述降温通道连通;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一出气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与所述加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通道与所述降温通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加热组件、降温组件和进气阀,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降温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所述降温组件套设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部;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外加热筒、电加热杆和内加热筒,所述内加热筒安装于所述外加热筒的内部,所述电加热杆安装于所述外加热筒和所述内加热筒之间,所述外加热筒和所述内加热筒之间留有气体的加热通道;所述降温组件自内而外设置有内冷却层、降温通道和外冷却层,所述内冷却层和所述外冷却层均填充有冷却液;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降温组件之间还设有保温层;
所述外壳设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阀的进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进气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加热通道连通,所述进气阀的第二出气端与所述降温通道连通;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一出气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与所述加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通道与所述降温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出气阀和第二出气阀;
所述第一出气阀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且所述第一出气阀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气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气阀的第二出气端与外部设备连接;
所述第二出气阀连接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且所述第二出气阀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阀的第一出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气阀的第二出气端与外部设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第三温度检测器和驱动装置;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设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进气阀之间,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设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气阀之间,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设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气阀之间;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和所述进气阀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进气阀的通向;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和所述第一出气阀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出气阀的通向;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和所述第二出气阀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出气阀的通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设有换液通道,且换液通道连接有换液阀;
所述换液通道与所述外冷却层连通,且所述外冷却层与所述内冷却层的底部留有间隙,所述外冷却层与所述内冷却层相互连通。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彭彩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莱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