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件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龙头管组件、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5397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件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龙头管组件以及具有龙头管组件的车辆,所述管件连接结构包括:内管,所述内管设在第一管和第二管内,所述第二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管的端部彼此相对,且所述内管位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的彼此相对的端部处,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朝向远离所述内管中部的方向、所述内管的两端端部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内管上;两个外管,两个所述外管均套设在所述内管外且分别位于所述调节件的两侧,每个所述外管沿所述内管的轴向可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管件连接结构,可以消除第一管与内管之间、第二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增强第一管与第二管连接的稳定性和牢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件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龙头管组件、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管件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龙头管组件以及具有龙头管组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龙头管与前叉管的连接方式通常为螺母螺柱连接,通过螺母和螺柱挤压龙头管与前叉管中的外管,使龙头管和前叉管的部分重合区域挤压,从而实现两管之间的连接固定。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这种连接方式会使龙头管与前叉管之间的连接部分会产生晃动,从而影响电动车的转向功能,甚至发生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管件连接结构,所述管件连接结构使第一管与第二管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不会产生晃动。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管件连接结构的龙头管组件。本技术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龙头管组件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管件连接结构,包括:内管,所述内管设在第一管和第二管内,所述第二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管的端部彼此相对,且所述内管位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的彼此相对的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内管,所述内管设在第一管和第二管内,所述第二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管的端部彼此相对,且所述内管位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的彼此相对的端部处,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朝向远离所述内管中部的方向、所述内管的两端端部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n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内管上;/n两个外管,两个所述外管均套设在所述内管外且分别位于所述调节件的两侧,每个所述外管沿所述内管的轴向可移动,当所述调节件转动时所述调节件推动两个所述外管分别向所述内管的两端移动,以使两个所述外管在所述内管端部的挤压下分别支撑在所述第一管与所述内管之间、所述第二管与所述内管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管,所述内管设在第一管和第二管内,所述第二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管的端部彼此相对,且所述内管位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的彼此相对的端部处,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朝向远离所述内管中部的方向、所述内管的两端端部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内管上;
两个外管,两个所述外管均套设在所述内管外且分别位于所述调节件的两侧,每个所述外管沿所述内管的轴向可移动,当所述调节件转动时所述调节件推动两个所述外管分别向所述内管的两端移动,以使两个所述外管在所述内管端部的挤压下分别支撑在所述第一管与所述内管之间、所述第二管与所述内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管的远离所述调节件的一端设有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开口,每个所述开口贯穿所述外管的所述一端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朝向远离所述内管中部的方向、每个所述外管的外周面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外管均为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可拆卸的两个内锥管,每个所述内锥管的外周面的横截面积沿朝向所述内管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东升嵇鑫健丁伟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