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5271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钢结构技术领域,尤其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贴合,且两者贴合处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端的两侧与所述第二支架上端的两侧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底端的一侧均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有落地脚;由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底部均设置有落地脚,所以在组装完成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后,地面上共有四个制动轮,从而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组成后的部分可以直接站立在地面上无需支撑,从而更加方便对多个外支撑组件进行连接,减少了人力物力辅助支撑安装带来的麻烦,组装速度更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
本技术涉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
技术介绍
雨棚是设在建筑物出入口或顶部阳台上方用来挡雨、挡风、防高空落物砸伤的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建筑装配,而在一些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用到雨棚来达到防雨防尘的效果来保障施工,在修建道路等建筑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移动式雨棚。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1、现有的移动式雨棚的钢结构在组装是由多个单独的支架组合而成的钢结构,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对每个支架进行支撑固定,所以组装速度较慢;2、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移动雨棚到下一个施工地点时,需要再次使用大量人力物力移动施工设备以及耗材。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具有的方便组装,且便于移动施工设备及物料的特点。(二)技术方案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贴合,且两者贴合处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端的两侧与所述第二支架上端的两侧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底端的一侧均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有落地脚,且所述落地脚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制动轮,多个所述第一支架的外侧均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且多个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均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落地脚为L型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底端安装有的落地脚方向相反。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支撑杆、所述落地脚和所述制动轮为一组外支撑组件,且每个所述外支撑组件上所述制动轮的数量为四个。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且所述第二支架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高度。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架的数量比所述外支撑组件的数量多两个。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由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底部均设置有落地脚,所以在组装完成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后,地面上共有四个制动轮,从而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组成后的部分可以直接站立在地面上无需支撑,从而更加方便对多个外支撑组件进行连接,减少了人力物力辅助支撑安装带来的麻烦,组装速度更快;2、可以在多个第二支架的顶部放置木板等板材并与第二支架的顶部进行固定,最后对第一支架和第一支架顶部露天的位置进行安装防水膜或者贴上防水板材,工作人员可以在多个第二支架顶部支撑的板材上放置施工材料以及施工器械,在施工结束后,赶往附近的下一个施工地点时,移动雨棚的同时,板材上的物料与器械被同时移动,从而不需要再次对物料以及器械进行运输,节省了人力物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的截面图。附图标记: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连接板;4、支撑杆;5、落地脚;6、固定螺栓;7、制动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3.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之间的支撑杆4;第一支架1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2,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贴合,且两者贴合处通过连接板3固定连接,第一支架1上端的两侧与第二支架2上端的两侧通过支撑杆4固定连接,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底端的一侧均通过固定螺栓6固定连接有落地脚5,且落地脚5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制动轮7,多个第一支架1的外侧均通过连接板3固定连接,且多个支撑杆4靠近第一支架1的一端均通过连接板3固定连接。本技术中,在组装过程中,先将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贴合,通过固定螺栓6贯穿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的固定孔后对两者进行固定,由于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的底部均设置有落地脚5,所以在组装完成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后,地面上共有四个制动轮7,从而使得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组成后的部分可以直接站立在地面上无需支撑,从而更加方便对多个外支撑组件进行连接,减少了人力物力辅助支撑安装带来的麻烦,组装速度更快,而多个外支撑组件之间的连接板3上固定连接多个第二支架2,在对多个第二支架2之间通过四个连接板3进行连接,从而对第二支架2进行了固定,在安装完成后,可以在多个第二支架2的顶部放置木板等板材并与第二支架2的顶部进行固定,最后对第一支架1和第一支架1顶部露天的位置进行安装防水膜或者贴上防水板材,在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在多个第二支架2顶部支撑的板材上放置施工材料以及施工器械,在施工结束后,赶往附近的下一个施工地点时,移动雨棚的同时,板材上的物料与器械被同时移动,从而不需要再次对物料以及器械进行运输,节省了人力物力。作为一个实例而言,连接板3上具有凹槽,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嵌入连接板上的凹槽内,通过固定螺栓6进行固定。作为一个实例而言,连接板3的数量为六个,其中两个用于连接多个支撑杆4,两个用于固定多个第二支架2的两侧,两个用于固定第二支架2的顶部。如图5,落地脚5为L型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落地脚5为L型,通过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固定后与地面接触的四个制动轮7可与地面形成支撑。如图5,第二支架2与第一支架1底端安装有的落地脚5方向相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底部的落地脚5方向相反,所以四个制动轮7相聚的距离更大,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站立更加稳定。如图5,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支撑杆4、落地脚5和制动轮7为一组外支撑组件,且每个外支撑组件上制动轮7的数量为四个。如图4,第一支架1的宽度小于第二支架2的宽度,且第二支架2的高度小于第一支架1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架1的顶部与第二支架2的顶部所形成的形状为梯形,梯形的设计更加方便排水,同时梯形内的空间可以存放耗材以及器械。如图1,第二支架2的数量比外支撑组件的数量多两个。需要说明都是,若使用四个第二支架2进行组装雨棚,需要两个外支撑组件,每两个支撑组件之间的第二支架2不易过多,两个最佳。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之间的支撑杆(4);/n所述第一支架(1)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2),所述第一支架(1)与所述第二支架(2)贴合,且两者贴合处通过连接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上端的两侧与所述第二支架(2)上端的两侧通过支撑杆(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与所述第二支架(2)底端的一侧均通过固定螺栓(6)固定连接有落地脚(5),且所述落地脚(5)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制动轮(7),多个所述第一支架(1)的外侧均通过连接板(3)固定连接,且多个所述支撑杆(4)靠近所述第一支架(1)的一端均通过连接板(3)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之间的支撑杆(4);
所述第一支架(1)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2),所述第一支架(1)与所述第二支架(2)贴合,且两者贴合处通过连接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上端的两侧与所述第二支架(2)上端的两侧通过支撑杆(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与所述第二支架(2)底端的一侧均通过固定螺栓(6)固定连接有落地脚(5),且所述落地脚(5)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制动轮(7),多个所述第一支架(1)的外侧均通过连接板(3)固定连接,且多个所述支撑杆(4)靠近所述第一支架(1)的一端均通过连接板(3)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的大型雨棚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地脚(5)为L型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贤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鑫世丰技术产权交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