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酸脱吸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3319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盐酸脱吸塔系统,其包括脱吸塔和吸收塔;所述脱吸塔的出气口连接于所述吸收塔的气体入口;所述吸收塔的排液口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上部进料口;所述吸收塔的第一进液口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底部出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盐酸脱吸塔系统在无外界供酸且无需向外界供氯化氢的情况下,自身产的氯化氢通过自身产稀盐酸吸收后,变成浓盐酸,又返回脱吸塔,实现自身内部循环,保证脱吸塔内部温度及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塔节泄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盐酸脱吸塔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化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盐酸脱吸塔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合成氯甲烷的主要原料之一为氯化氢,在制备氯化氢时,一部分通过二甲(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产生,另一部分通过浓盐酸脱吸氯化氢。但是在通过脱吸塔制备氯化氢时,由于盐酸脱吸塔的塔节为内衬四氟材质,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塔节泄漏;其中主要原因是受生产平衡影响,脱吸塔经常开停车造成塔内温度及压力忽高忽低,塔内衬四氟收缩或鼓泡,密封不严,出现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盐酸脱吸塔系统,其在不需要生产氯化氢时,不需要进出料且可保持系统内部循环,保证脱吸塔内部温度及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塔节泄漏。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盐酸脱吸塔系统,其包括脱吸塔和吸收塔;所述脱吸塔的出气口连接于所述吸收塔的气体入口;所述吸收塔的排液口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上部进料口;所述吸收塔的第一进液口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底部出料口。可选的,所述脱吸塔的出气口经过串联的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连接于氯化氢缓冲器,所述氯化氢缓冲器和第二冷却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第二冷却器之间的管路连接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吸收塔的气体入口。可选的,所述吸收塔的气体入口形成于所述吸收塔的侧壁上,并位于所述吸收塔的下半部分。可选的,所述吸收塔的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底部出料口,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第二连接管与所述脱吸塔的连接处与稀酸槽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开关阀。可选的,所述吸收塔的排液口通过第三连接管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上部进料口;所述第三连接管上设置有循环泵和第五开关阀,其中,以所述第三连接管内的液体流动方向,所述循环泵位于所述第五开关阀的上游侧。可选的,所述循环泵的出口还通过第四连接管连接于所述吸收塔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位于所述吸收塔的侧壁上,并且位于所述吸收塔高度方向的中部。可选的,所述吸收塔内部包括上液体分布器和下液体分布器,所述吸收塔的第一进液口位于所述上液体分布器的上方,所述吸收塔的第二进液口位于所述上液体分布器和下液体分布器之间。可选的,所述第四连接管上设置有冷却器。可选的,所述的盐酸脱吸塔系统还包括浓酸槽,所述浓酸槽通过进酸泵和第六开关阀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上部进料口。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盐酸脱吸塔系统在无外界供酸且无需向外界供氯化氢的情况下,自身产的氯化氢通过自身产稀盐酸吸收后,变成浓盐酸,又返回脱吸塔,实现自身内部循环,保证脱吸塔内部温度及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塔节泄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盐酸脱吸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示意为:1-脱吸塔;2-吸收塔;3-第一冷却器;4-第二冷却器;5-氯化氢缓冲器;6-第一调节阀;7-第一连接管;8-第二调节阀;9-第二连接管;10-第三调节阀;11-稀酸槽;12-第四调节阀;13-第三连接管;14-循环泵;15-第五调节阀;16-第四连接管;17-冷却器;18-浓酸槽;19-进酸泵;20-第六调节阀;21-再沸器;22-经济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盐酸脱吸塔系统,其包括脱吸塔1和吸收塔2;所述脱吸塔1的出气口经过串联的第一冷却器3和第二冷却器4连接于所述氯化氢缓冲器5,其中,所述氯化氢缓冲器5和第二冷却器4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6。所述第一调节阀6与所述第二冷却器4之间的管路连接于第一连接管7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管7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8,所述第一连接管7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吸收塔2的气体入口;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塔2的气体入口形成于所述吸收塔2的侧壁上,并位于所述吸收塔2的下半部分。所述吸收塔2的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二连接管9连接于所述脱吸塔1的底部出料口,以使得脱吸塔1中排出的稀酸能够通过第二连接管9排入吸收塔内,进行氯化氢气体的吸收,变成浓酸。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管9上设置有第三调节阀10,第二连接管9与所述脱吸塔1的连接处与稀酸槽1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调节阀12。所述吸收塔2的排液口通过第三连接管13连接于所述脱吸塔1的上部进料口,以使得吸收塔2排出的浓酸能够进入脱吸塔1内被脱吸;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管13上设置有循环泵14和第五调节阀15,其中,以所述第三连接管13内的液体流动方向,所述循环泵14位于所述第五调节阀15的上游侧。同时,所述循环泵14的出口还通过第四连接管16连接于所述吸收塔2的第二进液口,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液口位于所述吸收塔2的侧壁上,并且位于所述吸收塔2高度方向的中部,从而使得吸收塔2内的酸液能够循环流动,当酸液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提供给脱吸塔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连接管16上设置有冷却器17,以将酸液冷却后再次进入所述吸收塔2内。所述浓酸槽18通过进酸泵19和第六调节阀20连接于所述脱吸塔1的上部进料口,进入脱吸塔的浓酸和脱吸塔排出的稀酸在经济器22内进行热量交换,而且所述脱吸塔排出的稀酸通过再沸器21再次返回至脱吸塔1;优选地,沿浓酸槽排出的浓酸流动方向,所述进酸泵位于所述第六调节阀20的上游侧,并且所述第六调节阀位于第五调节阀和进酸泵之间的管路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塔内部包括上液体分布器和下液体分布器,所述吸收塔的第一进液口位于所述上液体分布器的上方,所述吸收塔的第二进液口位于所述上液体分布器和下液体分布器之间。本实施例的盐酸脱吸塔系统在使用时,当脱吸塔停止外部进料时,将脱吸塔产生的氯化氢切换至吸收塔下部,脱吸塔的下料切换至吸收塔上部,用于吸收脱吸塔产生的氯化氢,吸收塔的塔釜经过吸收氯化氢后的浓盐酸,再通过循环泵送入脱吸塔上部进行循环,从而实现氯化氢的内部循环,保证脱吸塔内部温度及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塔节泄漏。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盐酸脱吸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脱吸塔和吸收塔;/n所述脱吸塔的出气口连接于所述吸收塔的气体入口;/n所述吸收塔的排液口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上部进料口;/n所述吸收塔的第一进液口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底部出料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盐酸脱吸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脱吸塔和吸收塔;
所述脱吸塔的出气口连接于所述吸收塔的气体入口;
所述吸收塔的排液口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上部进料口;
所述吸收塔的第一进液口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底部出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酸脱吸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吸塔的出气口经过串联的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连接于氯化氢缓冲器,所述氯化氢缓冲器和第二冷却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盐酸脱吸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第二冷却器之间的管路连接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吸收塔的气体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盐酸脱吸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的气体入口形成于所述吸收塔的侧壁上,并位于所述吸收塔的下半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酸脱吸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的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于所述脱吸塔的底部出料口,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第二连接管与所述脱吸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卫军王华江杜凯郭翾胡剑毕凯张仕富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江西赣江新区有机硅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