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包括除尘罩,除尘罩上可转动的插设有转杆,转杆上设有阻风板,转杆的末端设有连接块,连接块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第一限位杆的末端设有连接环,连接环上设有连接绳;在每个除尘点风道口加装一个阻风板,当该工艺段生产进行时,阻风板打开,风管通风;生产结束后,阻风板关闭,封闭风管。这样实现主风管的通风与否与所在工艺段同步;在各个风管内安装风速检测装置。以主除尘口的风速为调节量对风机频率进行反馈调节;实现对各个除尘点位的随用随开,随停随关的处理。实用方便,简单快捷,大大降低了原有控制方式对电能的消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除尘风管
,具体为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
技术介绍
制丝集中除尘系统具有多个除尘单元,每个除尘单元负责对应模块除尘功能。其中环境除尘单元B2负责车间皮带振槽等辅助设备除尘,具有多个除尘点位,通过一个大风机将各点位烟尘吸至除尘房的集中除尘设备。然而每个除尘点位分布在不同的工艺段,每个工艺段生产时间不同,那么其对应的除尘点所需开启的时间也不同。当前,一旦有某一个除尘点位对应的工艺段生产时,大风机跟随启动,则其他的除尘点位也会同步吸风除尘,造成了生产能源的浪费,为此我们提供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包括除尘罩,所述除尘罩上可转动的插设有转杆,所述转杆上设有阻风板,所述阻风板位于除尘罩的内部,同时所述除尘罩的内部设有风道,因此所述阻风板水平放置时,可用于将风道阻挡起来,此时所述除尘罩闭合,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所述转杆的末端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的末端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设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末端设有转辊,所述转辊转动设置在除尘罩的外侧,所述转辊的外侧设有限位环;所述除尘罩的外侧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上活动套设有转板,所述转板的末端垂直设有插杆,所述插杆插设在限位环上,此时所述阻风板处于水平状态;所述除尘罩的内部设有风速探测器,用于探测风速。优选的,所述除尘罩的外侧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垂直设有支撑杆,所述第二限位杆的末端可转动至与支撑杆相接触,此时位于除尘罩内部的阻风板位置保持不动,因而风道闭合。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截面形状为“L”形。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杆的重量大于第二限位杆;因此在常态下,第一限位杆由于重力影响,其处于第二限位杆的下方,此时阻风板保持竖直状态,可进行除尘。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均设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一限位杆和两根所述第二限位杆沿着所述除尘罩中心对称分布,数量各有两根,因此可提高阻风板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限位环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插杆贯穿限位槽。优选的,所述限位槽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槽等间距分布在所述限位环的表面。优选的,所述螺杆上转动设置有螺套,所述螺套转动至极限位置时与所述转板相贴合,转动螺套,从而可推动转板,使其端部设置的插杆插入限位槽中。优选的,所述螺杆的末端设有圆形结构的顶环,顶环可防止转板从螺杆滑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在每个除尘点风道口加装一个阻风板,当该工艺段生产进行时,阻风板打开,风管通风;生产结束后,阻风板关闭,封闭风管。这样实现主风管的通风与否与所在工艺段同步;2、在各个风管内安装风速检测装置。以主除尘口的风速为调节量对风机频率进行反馈调节;3、实现对各个除尘点位的随用随开,随停随关的处理。实用方便,简单快捷,大大降低了原有控制方式对电能的消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正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转杆示意图。图中:1除尘罩、11固定块、12支撑杆、2风速探测器、3转杆、31阻风板、32第一限位杆、33第二限位杆、331连接环、34连接块、4转辊、41连接绳、42限位环、4201限位槽、5螺杆、51螺套、52顶环、53转板、5301插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包括除尘罩1,除尘罩1上转动插设有转杆3,转杆3上设有阻风板31,阻风板31位于除尘罩1的内部,同时除尘罩1的内部设有风道,因此阻风板31水平放置时,可用于将风道阻挡起来,此时除尘罩1闭合,避免造成资源浪费,转杆3的末端设有连接块34,连接块34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杆32与第二限位杆33,第一限位杆32的末端设有连接环331,连接环331上设有连接绳41,连接绳41的末端设有转辊4,转辊4转动设置在除尘罩1的外侧,转辊4的外侧设有限位环42;除尘罩1的外侧设有螺杆5,螺杆5上活动套设有转板53,转板53的末端垂直设有插杆5301,插杆5301插设在限位环42上,此时阻风板31处于水平状态;除尘罩的内部设有风速探测器2,用于探测风速。除尘罩1的外侧设有固定块11,固定块11上垂直设有支撑杆12,第二限位杆33的末端可转动至与支撑杆12相接触,此时位于除尘罩1内部的阻风板31位置保持不动,因而风道闭合。固定块11的截面形状为“L”形。第一限位杆32的重量大于第二限位杆33;因此在常态下,第一限位杆32由于重力影响,其处于第二限位杆33的下方,此时阻风板31保持竖直状态,可进行除尘。第一限位杆32与第二限位杆33的数量均有两根,且沿着除尘罩1中心对称分布,数量各有两根,因此可提高阻风板31的稳定性。限位环42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4201,插杆5301贯穿限位槽4201,此时阻风板31的位置保持不动。限位槽4201的数量共有6个,且等间距分布在限位环42的表面,插杆5301插设在不同的限位槽4201中,可调节阻风板31的方向。螺杆5上螺套51,螺套51可转动至与转板53相贴合,转动螺套51,从而可推动转板53,使其端部设置的插杆5301插入限位槽4201中。螺杆5的末端设有顶环52,顶环52为圆形环,顶环52可防止转板53从螺杆5滑出。使用时,当某个除尘罩1不使用时,为避免同步吸风除尘所造成的浪费,因此,可通过转动限位环42,限位环42带动转辊4转动,并将连接绳41卷在其表面,同时第二限位杆33开始转动直至其一端与支撑杆12相接触位置,此时阻风板31的位置保持水平并将风道挡住。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除尘罩,所述除尘罩上可转动的插设有转杆,所述转杆上设有阻风板,所述转杆的末端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的末端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设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末端设有转辊,所述转辊转动设置在所述除尘罩的外侧,所述转辊的外侧设有限位环;所述除尘罩的外侧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上活动套设有转板,所述转板的末端垂直设有插杆,所述插杆插设在所述限位环上;所述除尘罩的内部设有风速探测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除尘罩,所述除尘罩上可转动的插设有转杆,所述转杆上设有阻风板,所述转杆的末端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的末端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设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末端设有转辊,所述转辊转动设置在所述除尘罩的外侧,所述转辊的外侧设有限位环;所述除尘罩的外侧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上活动套设有转板,所述转板的末端垂直设有插杆,所述插杆插设在所述限位环上;所述除尘罩的内部设有风速探测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罩的外侧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垂直设有支撑杆,所述第二限位杆的末端可转动至与所述支撑杆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调节的除尘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的截面形状为“L”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勇,刘丹丹,朱丹,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