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3046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0
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其包括沟槽段、圆管段及分岔段;沟槽段设有引流沟槽、灌注管腔和加热管腔,所述引流沟槽、灌注管腔和加热管腔沿沟槽段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分岔段设有互不干涉的灌注通道、加热通道和引流通道,灌注通道与沟槽段的灌注管腔连通,加热通道与沟槽段的加热管腔连通,灌注通道、加热通道和引流通道经分岔段引出后分成多路,其中,引流通道单独为一路,引流通道的输入端连通沟槽段的引流沟槽,引流通道的输出端连接圆管段。该灌注引流系统既具有较好的骨髓腔引流效果,又可以实现在骨髓腔内灌注用药,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材
,特别涉及一种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
技术介绍
引流管是常见的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材,常用的引流管结构见图1和图2所示,其主要包括沟槽段1(沟槽段1可以是图1和图2所示十字四通道结构,也可以是三通道或者其它多通道的结构)和圆管段2,使用时,将沟槽段1埋置在人体皮下创伤或手术切口部位,通过将圆管段2的后端连接负压源,利用负压吸引作用,可以将人体创伤或切口中积聚的脓、渗出血液、组织液等导引至体外,防止液体淤积导致术后感染及影响创口愈合。骨髓腔为人体内空腔,骨髓腔中含有大量脂肪组织、骨髓内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由于脂肪流动性较差,现有的引流管用于骨髓腔引流时,效果较差。用于肿瘤治疗的某化疗药物因对外周血管管壁具有强刺激而限制在临床上使用,但骨髓腔是通过血窦与外周血液进行交换,由于骨髓腔的骨组织比外周血管的血管基质更加具有理化稳定性,上述对血管管壁具有强刺激的药物实际上可以在骨髓腔内使用,如果能够设计一种可在骨髓腔内灌注用药及引流的系统,将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例如,对于骨组织局部感染或者骨组织肿瘤,通过该灌注引流系统可以使化疗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局部得到较高药物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而该系统的引流作用又可以将发挥作用后剩余的药物及时引流到体外,避免药物过多地进入全身组织而加重肝肾功能的代谢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该灌注引流系统既具有较好的骨髓腔引流效果,又可以实现在骨髓腔内灌注用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沟槽段、圆管段及分岔段;所述沟槽段设有引流沟槽、灌注管腔和加热管腔,所述引流沟槽、灌注管腔和加热管腔沿沟槽段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分岔段设有互不干涉的灌注通道、加热通道和引流通道,所述灌注通道与沟槽段的灌注管腔连通,所述加热通道与沟槽段的加热管腔连通,所述灌注通道、加热通道和引流通道经分岔段引出后分成多路,所述引流通道单独为一路,所述引流通道的输入端连通沟槽段的引流沟槽,所述引流通道的输出端连接圆管段。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腔前端封闭,在所述加热管腔内设有电热丝,所述电热丝外接电源的引线从分岔段的加热通道中往外伸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沟槽段的加热管腔包括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所述分岔段的加热通道包括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与进水管路的前端连通,所述进水管路的末端与回水管路的前端连通,所述回水管路的末端与出水通道连通。优选地,所述进水管路的末端与回水管路的前端通过一个中空的U形弯头相连,所述U形弯头与进水管路的末端及回水管路的前端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U形弯头的两端设有插接头,所述U形弯头两端的插接头分别插入进水管路与回水管路中。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分岔段包括一个整体呈“Y”形的分岔接头,所述分岔接头包括一个输入端头和两个输出端头,所述加热通道和灌注通道经输入端头延伸至其中一个输出端头引出,所述引流通道经输入端头延伸至另一个输出端头引出。此外,在所述沟槽段与分岔段的岔口之间还设有囊体,往所述囊体中充气或注入液体使其膨胀变大可防止沟槽段从骨髓腔中往外脱出,将所述囊体内的的气体或液体抽出使得其收缩变小后便可将沟槽段从骨髓腔中抽出。优选地,在所述引流沟槽和/或灌注管腔和/或加热管腔的内壁还涂覆有功能性涂层,所述功能性涂层为显影涂层、药物活性试剂涂层、缓释药物涂层、导电涂层、导磁涂层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分岔接头的输入端头连接沟槽段,所述圆管段连接引流通道所对应的输出端头,所述加热通道和灌注通道所对应的输出端头连接有一根支管,所述支管内设有与加热通道相连的加热管道以及与灌注通道相连的灌注管道。进一步地,所述支管的末端连接有一个转接头,所述转接头上设有加热端口与灌注端口,所述加热端口与加热管道连通,所述灌注端口与灌注管道连通,所述灌注端口的直径大于导丝直径,导丝可从所述沟槽段的灌注管腔前端插入再经灌注端口穿出。与现有的引流管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既能将骨髓腔内淤积的液体快速引流至体外,又可以实现在骨髓腔内用药的功能。具体体现在:1、引流时,将圆管段的末端连接负压源,由于本技术所涉灌注引流系统中设置了加热管路,可以通过加热管路对淤积液体加热,提高其流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引流效果。2、由于本技术所涉灌注引流系统中设置了灌注管路,在骨髓腔内用药时,可以通过灌注管路将药物灌注至骨髓腔中,而当药物发挥作用后,又可以通过引流管路将剩余的药物及时引流到体外,避免药物过多地进入全身组织而加重肝肾功能的代谢负担。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十字四通道引流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沟槽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实施例1所涉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4中沟槽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U形弯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2所涉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中沟槽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3所涉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中沟槽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4所涉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中沟槽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5所涉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中沟槽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实施例6所涉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中沟槽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为实施例7所涉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中沟槽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5为实施例8所涉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中沟槽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沟槽段2——圆管段3——分岔段4——电热丝5——U形弯头6——囊体7——支管8——转接头1a——引流沟槽1b——灌注管腔1c——加热管腔1d——支架3a——分岔接头5a——插接头8a——加热端口8b——灌注端口1c1——进水管路1c2——回水管路1d1——筋条3a1——输入端头3a2——输出端头。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多个”表示两个以上(包含两个)。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4-7所示,本实施例所涉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包括沟槽段1、圆管段2及分岔段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沟槽段(1)、圆管段(2)及分岔段(3);/n所述沟槽段(1)设有引流沟槽(1a)、灌注管腔(1b)和加热管腔(1c),所述引流沟槽(1a)、灌注管腔(1b)和加热管腔(1c)沿沟槽段(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n所述分岔段(3)设有互不干涉的灌注通道、加热通道和引流通道,所述灌注通道与沟槽段(1)的灌注管腔(1b)连通,所述加热通道与沟槽段(1)的加热管腔连通,所述灌注通道、加热通道和引流通道经分岔段(3)引出后分成多路,所述引流通道单独为一路,所述引流通道的输入端连通沟槽段(1)的引流沟槽(1a),所述引流通道的输出端连接圆管段(2)。/n

【技术特征摘要】
1.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沟槽段(1)、圆管段(2)及分岔段(3);
所述沟槽段(1)设有引流沟槽(1a)、灌注管腔(1b)和加热管腔(1c),所述引流沟槽(1a)、灌注管腔(1b)和加热管腔(1c)沿沟槽段(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分岔段(3)设有互不干涉的灌注通道、加热通道和引流通道,所述灌注通道与沟槽段(1)的灌注管腔(1b)连通,所述加热通道与沟槽段(1)的加热管腔连通,所述灌注通道、加热通道和引流通道经分岔段(3)引出后分成多路,所述引流通道单独为一路,所述引流通道的输入端连通沟槽段(1)的引流沟槽(1a),所述引流通道的输出端连接圆管段(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段(1)的加热管腔(1c)包括进水管路(1c1)和回水管路(1c2),所述分岔段(3)的加热通道包括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与进水管路(1c1)的前端连通,所述进水管路(1c1)的末端与回水管路(1c2)的前端连通,所述回水管路(1c2)的末端与出水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腔(1c)前端封闭,在所述加热管腔(1c)内设有电热丝(4),所述电热丝(4)外接电源的引线从分岔段(3)的加热通道中往外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路(1c1)的末端与回水管路(1c2)的前端通过一个中空的U形弯头(5)相连,所述U形弯头(5)与进水管路(1c1)的末端及回水管路(1c2)的前端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髓腔内灌注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弯头(5)的两端设有插接头(5a),所述U形弯头(5)两端的插接头(5a)分别插入进水管路(1c1)与回水管路(1c2)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科刘超喻密
申请(专利权)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