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30366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体和可插入引流管体内的内芯;所述引流管体包括直管段、弯管段和支管段;所述直管段和弯管段首尾相连,所述支管段设置在直管段的前端侧方;所述弯管段为自直管段末端向一侧盘绕而成的螺线形柔性管,可在内芯插入后被捋直;所述弯管段设置有多个弯管引流孔;所述支管段设置有真空负压安全阀。该左心引流管操作简单安全,引流有效,可减少贴壁吸附,降低手术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用手术器械,特别是指一种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
技术介绍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时,需要及时将心腔内血液吸走,形成清晰无血的手术视野,便于显露。通常的做法,利用体外循环机其中一个滚压泵挤压泵管原理产生负压,连接心内引流管,将血液回收到静脉储血罐。而目前在医院临床广泛使用的左心引流管,其管体一般为直管形,很容易出现“贴壁吸附和引流不畅”,导致手术中术者需要反复调整左心引流管,造成手术时间不必要的延长,甚至极端贴壁吸附时出现心内膜损伤或心腔破裂,增加潜在手术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贴壁吸附风险的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体和可插入引流管体内的内芯;所述引流管体包括直管段、弯管段和支管段;所述直管段和弯管段首尾相连,所述支管段设置在直管段的前端侧方;所述弯管段为自直管段末端向一侧盘绕而成的螺线形柔性管(不限定为标准的螺线,具有类似形状即可),可在内芯插入后被捋直;所述弯管段设置有多个弯管引流孔;所述支管段设置有真空负压安全阀。优选地,所述引流管体还包括设置在其弯管段末端的吸引头;所述吸引头呈“子弹”型,包括中空圆柱部和中空圆头部;所述中空圆柱部设置在弯管段和中空圆头部之间,并且与二者的内部通道连通;所述中空圆头部延续自中空圆柱部,其周向环绕设置有多个侧引流孔;所述中空圆头部的前端直径逐步缩小,并且在末端设置有主引流孔。进一步地,所述中空圆柱部的周向环绕设置有多个呈长条状的导流栅。主引流孔位于中央,侧引流孔和导流栅分布于侧面,一方面可减少吸引头引流孔堵塞,另一方面增强引流效果,还能降低极端贴壁吸附情况。进一步地,多个所述侧引流孔、多个所述导流栅分别沿周向均匀分布,并且侧引流孔、导流栅沿吸引头的周向呈交错结构,通过交错结构能有效避免引流孔堵塞,并能增强引流效果,还能进一步降低极端贴壁吸附。优选地,所述弯管引流孔设置在弯管段内侧,可避免弯管引流孔对心内膜的直接吸附。优选地,所述引流管体的直管段外侧设置有标明置入深度的定位刻度线。优选地,所述引流管体的直管段为锥形管,其管径从前端向末端逐渐缩小。优选地,所述弯管段延续自直管段,其管径从前端向末端逐渐缩小。优选地,所述内芯末端圆钝,前端设置有限位手柄;所述限位手柄的尺寸大于引流管体前端外径。内芯用于辅助引流管插入左房过程,内芯插入引流管体后,其末端会凸出吸引头的主引流孔,并将引流管体捋直,末端圆钝可降低扎伤心内膜风险。内芯前端设置限位手柄既方便内芯插入操作,又可对内芯的最大插入深度进行限位。优选地,所述引流管体(真空负压安全阀除外)为硅胶材质,所述内芯为钛合金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引流管的弯管段呈螺线形,一方面通过盘旋增加吸引接触面积,在左房血多的时候,可以很迅速将血吸走,改善术野;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引流孔对心内膜的直接吸附。2)采用真空负压安全阀用于贴壁吸附时自控或手控通过与外界大气接触泄压,从外界吸入空气以减小负压,不需要术中断开负压调整。3)该左心引流管操作简单安全,引流有效,并减少了贴壁吸附,消除了医生术中反复调整左心引流管的额外操作,降低手术风险,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设计的引流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设计的内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引流管体和图2中内芯的组装示意图。图4为图1中吸引头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吸引头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引流管体100、直管段110、定位刻度线111、弯管段120、弯管引流孔121、支管段130、真空负压安全阀131、内芯200、限位手柄210、吸引头300、中空圆柱部310、导流栅311、中空圆头部320、主引流孔321、侧引流孔32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5所示,本技术所设计的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体100和可插入引流管体100内的内芯200。其中:引流管体100包括直管段110、弯管段120、支管段130和吸引头300。直管段110为锥形管,其管径从前端向末端逐渐缩小;弯管段120延续自直管段110,其管径从前端向末端逐渐缩小。弯管段120为自直管段110末端向一侧盘绕而成的螺线形柔性管,可在内芯200插入后被捋直。弯管段120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弯管引流孔121,弯管引流孔121设置在内侧,可避免弯管引流孔121对心内膜的直接吸附。直管段110外侧还设置有定位刻度线111,最大刻度为25cm,方便观察置入深度。支管段130设置在直管段110的前端侧方,其上设置有真空负压安全阀131。真空负压安全阀131用于贴壁吸附时自控或手控通过与外界大气接触泄压。其原理是特制压缩弹簧上连接橡皮密封浮阀,当负压超过安全阈值(实施例中设定为0.1Mpa)时,浮阀被吸引下沉泄压,紧急情况下可手控按压阀门泄压,从外界吸入空气以减小负压,不需要术中断开负压调整。吸引头300呈“子弹”型,包括中空圆柱部310和中空圆头部320。中空圆柱部310设置在弯管段120和中空圆头部320之间,并且与二者的内部通道连通。中空圆头部320延续自中空圆柱部310,其周向环绕设置有多个侧引流孔322。中空圆头部320的前端直径逐步缩小,并且在末端中心设置有主引流孔321。中空圆柱部310的周向环绕设置有多个呈长条状的导流栅311。多个侧引流孔322、多个导流栅311分别沿周向均匀分布,并且侧引流孔322、导流栅311沿吸引头300的周向呈交错结构(见图5)。主引流孔321位于中央,侧引流孔322和导流栅311分布于侧面,一方面可减少吸引头300引流孔堵塞,另一方面增强引流效果,还能最大限度降低极端贴壁吸附情况。通过交错结构能有效避免引流孔堵塞,并能增强引流效果,还能进一步降低极端贴壁吸附。内芯200末端圆钝,前端设置有限位手柄210。限位手柄210的尺寸大于引流管体100前端外径。内芯200用于辅助引流管插入左房过程,内芯200插入引流管体100内,其末端会凸出吸引头300的主引流孔321,并将引流管体100捋直。内芯200末端圆钝,可降低扎伤心内膜风险。内芯200前端设置限位手柄210既方便内芯200插入操作,又可对内芯200的最大插入深度进行限位。引流管体100除真空负压安全阀131外均为硅胶材质,内芯200为钛合金材质。下面以临床最常见的经右上肺静脉置入引流管为例介绍该左心引流管的使用方法。1)先将内芯200插入引流管体100,务必使内芯200圆钝末端伸入到吸引头300末端,并从主引流孔321中露出2~3mm长,便于后续置入。2)通过在右上肺静脉表面缝置直径1cm左右荷包,尖刀挑开荷包区域内血管壁,长弯钝性扩大切口后,然后置入本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体(100)和可插入引流管体(100)内的内芯(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体(100)包括直管段(110)、弯管段(120)和支管段(130);所述直管段(110)和弯管段(120)首尾相连,所述支管段(130)设置在直管段(110)的前端侧方;所述弯管段(120)为自直管段(110)末端向一侧盘绕而成的螺线形柔性管,可在内芯(200)插入后被捋直;所述弯管段(120)设置有多个弯管引流孔(121);所述支管段(130)设置有真空负压安全阀(1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体(100)和可插入引流管体(100)内的内芯(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体(100)包括直管段(110)、弯管段(120)和支管段(130);所述直管段(110)和弯管段(120)首尾相连,所述支管段(130)设置在直管段(110)的前端侧方;所述弯管段(120)为自直管段(110)末端向一侧盘绕而成的螺线形柔性管,可在内芯(200)插入后被捋直;所述弯管段(120)设置有多个弯管引流孔(121);所述支管段(130)设置有真空负压安全阀(1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体(100)还包括设置在其弯管段(120)末端的吸引头(300);所述吸引头(300)呈“子弹”型,包括中空圆柱部(310)和中空圆头部(320);所述中空圆柱部(310)设置在弯管段(120)和中空圆头部(320)之间,并且与二者的内部通道连通;所述中空圆头部(320)延续自中空圆柱部(310),其周向环绕设置有多个侧引流孔(322);所述中空圆头部(320)的前端直径逐步缩小,并且在末端设置有主引流孔(3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圆柱部(310)的周向环绕设置有多个呈长条状的导流栅(3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翔查正彪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