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压疮的翻身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834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防压疮的翻身床,包括:床体框架;撑框架,其固定支撑设置在床体框架内侧中部;4块床板,其为长方体板状结构,且顶点围绕一点铰接在支撑框架上,并铺成长方体结构支撑设置在床体框架上;其中,相邻所述床板之间相互铰接,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轴向一侧的床板相邻顶点铰接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上;一对升降机构,其对称设置在支撑框架径向两侧,用于驱动所述床板升起或者放下。通过四块铰接的床板和升降机构,实现患者左半身和右半身的相对翻转,解决了卧床病人实时翻身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防压疮的翻身床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的是,本技术涉及一种预防压疮的翻身床。
技术介绍
临床上,对于很多卧床的病人,为了预防压疮,都需要隔一段时间对病人进行一次翻身操作,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护士可能来不及为患者翻身,而临床上也很少有家属能够及时做到隔一段时间对病人进行一次翻身操作,而且夜间患者入睡又不好去将患者叫醒而为其翻身,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患者因为翻身不到位而引起压疮。中国技术专利201811279092.6提供一种翻身床,设置有侧翻机构,通过侧翻电机输出轴的外伸和/或内收,通过轻舟组件带动侧翻外框相对侧翻内框向一侧转动,从而带动安装在侧翻外框上的床体随之向一侧翻转。但是在带动床体翻转时其实是带动整个床板向一侧反转,如果患者躺在床板上,当床板整体向一侧翻转时,患者也是躺在床板上一起向一侧翻转,实质上,患者的身体没有离开床板,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够实现病人的翻转,而床板的倾斜仅仅是为翻转病人助力而已,并没有有效的解决卧床病人的实时翻身问题。中国技术专利201510824278.5提供一种气动翻身床,其由气动转盘、弯曲中心轴、下床、上床、联结固定档等组成,通过转盘的转动反复轮换,实现下床变上床,上床变下床反复轮换,则实现卧床病员反复翻身。此结构虽然实现了病人的翻身,但是这个翻身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首先上床和下床的间距大于患者的身厚,在翻身过程中,一定会对身体造成磕碰,卧床的病人一般体制较差,根本禁不起这样的翻转;其次,当上床变下床的时候,患者就是面部向下,很容易造成窒息;最后,上下床板的存在,会带给病人强烈的空间束缚感,体验感会非常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防压疮的翻身床,通过四块铰接的床板和升降机构,实现患者左半身和右半身的相对翻转,解决了卧床病人实时翻身困难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预防压疮的翻身床,包括:床体框架;以及支撑框架,其固定支撑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内侧中部;4块床板,其为长方体板状结构,且顶点围绕一点铰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铺成长方体结构支撑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上;其中,相邻所述床板之间相互铰接,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轴向一侧的床板相邻顶点铰接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上;一对升降机构,其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径向两侧,用于驱动所述床板升起或者放下,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升降柱,其垂直所述床板设置,且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螺纹连接;其中,当所述驱动机构正转时,所述升降柱远离所述驱动机构运动;当所述驱动机构反转时,所述升降柱靠近所述驱动机构运动;一对支撑柱,其对称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轴向两端,且顶端与对应所述床板底面接触。优选的是,还包括:滑轨,其对称设置在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轴向另一侧的所述床体框架底部,且相对一侧设置有滑槽;动力机构,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底部;导向杆,其轴向一端与所述动力机构的输出端螺纹连接;其中,当所述动力机构正转时,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动力机构运动;当所述动力机构反转时,所述导向杆靠近所述动力机构运动;滑杆,其垂直可旋转穿过所述导向杆另一端;一对滑轮,其对称可旋转套设在所述滑杆两端,且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滑轮能够沿所述滑槽轴向滑动;连接臂,其一端可旋转套设在所述滑杆上,另一端铰接有支撑臂;连接杆,其两端可旋转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径向两侧,且中部固定穿过所述支撑臂;支撑杆,其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两侧,且顶端与所述床板底面接触。优选的是,所述滑轮包括:轮柱,其设置在所述滑槽内;轮板,其设置在所述轮柱远离滑槽一端,用于限制所述轮柱沿所述床体框架径向运动;其中,所述轮柱的直径小于所述滑槽的宽度,所述轮板的直径大于所述滑槽的宽度。优选的是,还包括:多个挡板,其周向均匀铰接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顶部;多个通槽,其均匀设置在所述挡板上,用于透气。优选的是,还包括:多个呼吸频率传感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床板上,用于检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多个重量传感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床板上,用于检测所述床板上患者的重量。优选的是,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动力机构均为伺服电机。优选的是,所述滑杆通过轴承可旋转穿过所述导向杆另一端;所述连接杆两端通过轴承可旋转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径向两侧。优选的是,所述床板的长度为100~115cm,宽度为50~60cm;所述长方体结构的长度为200~230cm,宽度为100~120cm。优选的是,所述床体框架的高度为50~60cm。本技术所述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预防压疮的翻身床,通过四块铰接的床板和升降机构,实现患者左半身和右半身的相对翻转以及坐卧的转换,解决了卧床病人实时翻身困难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预防压疮的翻身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预防压疮的翻身床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预防压疮的翻身床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预防压疮的翻身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预防压疮的翻身床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预防压疮的翻身床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所述预防压疮的翻身床的侧剖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所述预防压疮的翻身床的横剖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本技术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理解为限于再次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结构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如图1-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预防压疮的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框架100;以及设置在床体框架内侧中部的支撑框架110。4块床板120,其为长方体板状结构,且顶点围绕一点铰接在支撑框架110上,并铺成长方体结构支撑设置在床体框架100上;其中,相邻床板120之间相互铰接,并且位于长方体结构轴向一侧的床板120相邻顶点铰接设置在床体框架100上使得床板120围成的长方体结构的轴向另一侧能够沿其径向对称轴翻转,实现床板120的坐卧转换。并且左右两侧的床板120能够沿长方体结构轴向对称轴翻转,进而能够实现躺在床板120上的患者的左半身和右半身的翻转。在支撑框架110径向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升降机构130,用于驱动长方体结构左右两侧的床板120升起或者放下(即沿长方体结构轴向对称轴翻转)。由于一对升降机构130的结构完全一致,在此仅以其中一个升降机构130的结构为例具体说明升降机构130的结构。所述的升降机构130包括:驱动机构131(优选伺服电机),其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防压疮的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包括:/n床体框架;以及/n支撑框架,其固定支撑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内侧中部;/n4块床板,其为长方体板状结构,且顶点围绕一点铰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铺成长方体结构支撑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上;/n其中,相邻所述床板之间相互铰接,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轴向一侧的床板相邻顶点铰接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上;/n一对升降机构,其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径向两侧,用于驱动所述床板升起或者放下,所述升降机构包括:/n驱动机构,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n升降柱,其垂直所述床板设置,且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螺纹连接;/n其中,当所述驱动机构正转时,所述升降柱远离所述驱动机构运动;当所述驱动机构反转时,所述升降柱靠近所述驱动机构运动;/n支撑板,其垂直且中心固定设置在所述升降柱另一端;/n一对支撑柱,其对称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轴向两端,且顶端与对应所述床板底面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压疮的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床体框架;以及
支撑框架,其固定支撑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内侧中部;
4块床板,其为长方体板状结构,且顶点围绕一点铰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铺成长方体结构支撑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上;
其中,相邻所述床板之间相互铰接,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轴向一侧的床板相邻顶点铰接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上;
一对升降机构,其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径向两侧,用于驱动所述床板升起或者放下,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驱动机构,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
升降柱,其垂直所述床板设置,且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螺纹连接;
其中,当所述驱动机构正转时,所述升降柱远离所述驱动机构运动;当所述驱动机构反转时,所述升降柱靠近所述驱动机构运动;
支撑板,其垂直且中心固定设置在所述升降柱另一端;
一对支撑柱,其对称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轴向两端,且顶端与对应所述床板底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压疮的翻身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轨,其对称设置在位于所述长方体结构轴向另一侧的所述床体框架底部,且相对一侧设置有滑槽;
动力机构,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床体框架底部;
导向杆,其轴向一端与所述动力机构的输出端螺纹连接;
其中,当所述动力机构正转时,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动力机构运动;当所述动力机构反转时,所述导向杆靠近所述动力机构运动;
滑杆,其垂直可旋转穿过所述导向杆另一端;
一对滑轮,其对称可旋转套设在所述滑杆两端,且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滑轮能够沿所述滑槽轴向滑动;
连接臂,其一端可旋转套设在所述滑杆上,另一端铰接有支撑臂;
连接杆,其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秋青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