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巧娣专利>正文

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467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化工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包括外釜体、釜盖、内旋转体、出料口;所述内旋转体竖直的设置在外釜体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内旋转体的左右外侧面中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加热电源,加热电源的内侧电性连接有设置在内旋转体内壁中的加热板,内旋转体的外侧面中下部固定安装有一圈从动齿,从动齿的左侧啮合有一组设置在动力腔内部的主动齿,内旋转体的内部设置有一组竖直的搅拌轴,搅拌轴的顶端转动连接在固定在电机箱内部下侧的搅拌电机上;电机箱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一组破碎电机,破碎电机的上侧输出端转动连接有一组竖直的破碎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固液接触面积全面,搅拌力度强,反应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工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
技术介绍
稀土矿在地壳中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其主要有三种:作为矿物的基本组成元素,稀土以离子化合物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构成矿物的必不可少的成分。一般在将稀土矿开采出来后,要想真正的利用它,需要对其进行一些列的处理,一般处理采用将其输入到酸性反应釜中进行浸出。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4017815U,公告日:2014.12.17)公开了一种新型稀土矿酸溶反应釜,包括罐体、花岗岩和玻璃钢,罐体的内层通过胶条拼装设置有条状花岗岩,罐体的外层缠绕设置有玻璃钢。该反应釜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但是该反应釜只是简单的筒状结构,在使用时对于一些稀土矿进行酸性处理时,内部部件过于单一,对于一些体积过大的稀土矿来说,反应时间较长,而且一般的反应釜在进行酸溶反应时,固液的混合力度不足,接触不够均匀,导致反应速度慢,更有甚者一般的反应釜内部只是设置有简单的搅拌轴,对于釜内部边缘以及底部的固液反应物,无法进行全面的搅拌,而且对于反应后的固液没有一体的分离处理装置,整体工作效率较慢,不利于工作的快速进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包括外釜体、釜盖、内旋转体、出料口;所述外釜体设置为筒状结构,外釜体的底部通过等间隔的三组地脚螺栓将其稳固的安装在地面上。所述内旋转体竖直的设置在外釜体的内部中间位置,外釜体的上下侧面分别对称安装有一圈支撑旋板,支撑旋板转动连接在开设在外釜体内侧壁中的转动槽中,内旋转体的底部下表面向下开设有一组用于输出内旋转体内部反应物的出料口,所述内旋转体的左右外侧面中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加热电源,加热电源的内侧电性连接有设置在内旋转体内壁中的加热板,通过启动加热电源对加热板供电,从而驱使加热板对内旋转体内部的反应物进行加热,从而提高稀土矿与酸性溶液的反应速度。所述内旋转体的外侧面中下部固定安装有一圈从动齿,从动齿的左侧啮合有一组设置在动力腔内部的主动齿,动力腔设置在外釜体外侧面中下部向外凸起的结构,主动齿的上侧中心处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一组固定在动力腔内顶部的第一旋转电机,通过启动第一旋转电机带动主动齿转动,然后通过从动齿带动内旋转体进行整体旋转,从而实现内旋转体独立转动的能力。所述内旋转体的内部设置有一组竖直的搅拌轴,搅拌轴的转动方向与内旋转体相反,搅拌轴上自上而下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若干组搅拌叶片,搅拌轴的顶部伸入到两侧由支撑杆固定在外釜体内壁上的电机箱的内部,搅拌轴的顶端转动连接在固定在电机箱内部下侧的搅拌电机上,通过启动搅拌电机驱动搅拌叶片进行转动,从而对输入到内旋转体内部的稀土矿与酸性试剂进行充分的搅拌反应,然后与内旋转体自身的旋转相互结合,从而充分的将内旋转体内部的反应物进行搅动,从而极大的提高反应的速度。所述电机箱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一组破碎电机,破碎电机的上侧输出端转动连接有一组竖直的破碎刀,破碎刀设置在破碎通道的内部,破碎通道设置在外釜体内部的中上位置,破碎通道的下侧连通内旋转体,上侧连通有下料仓,通过打开釜盖将待反应的稀土矿以及酸性试剂输入到下料仓中,然后沿着破碎通道下落到内旋转体的内部进行反应。对于一些体型较大的稀土矿在经过破碎通道的内部时,可通过启动破碎电机带动破碎刀旋转,从而对其适当的修正,以便于在内旋转体中与试剂进行充分的反应。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外釜体的顶部铰接有一组呈锥形结构的釜盖,釜盖的右侧中部通过连接锁固定连接在外釜体的顶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出料口上设置有电动控制的电磁阀。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旋转体的内侧壁设置为耐酸型导热板。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为了提高加热电源安装在内旋转体外侧的稳定性,加热电源的外侧面通过一组旋转杆转动连接在外釜体的内侧壁中。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釜体以及内旋转体内部与酸性试剂直接接触的部件均由耐酸性材料制成,防止受长时间腐蚀而损坏。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旋转体的内底部向下通过导流板连通到出料口的顶部,出料口的正下方设置有一组呈锥形结构的固液分离网,固液分离网的下侧设置有液体收集仓,液体收集仓的周圈设置有固体收集槽,通过固液分离网对反应后的固液进行分离,然后通过液体收集仓收集液体,固体收集槽收集固体,从而对反应后的稀土矿进行快速的分离浸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稀土矿进入到内旋转体内部之前,将其经过设置有破碎刀的破碎通道,便于对一些体型较大的稀土矿进行适当的破碎,从而便于后续稀土矿与酸性试剂的充分接触;通过在外釜体的内部设置可单独旋转的内旋转体,以及在内旋转体的内部设置与内旋转体转向相反的搅拌叶片,二者相互转动结合,从而对输入到内旋转体内部的稀土矿与酸性试剂进行充分的混合搅拌,从而提高反应的力度以及速度;通过在内旋转体的内壁中设置可加热内旋转体内部反应温度的加热板,从而可根据反应情况将内旋转体内部的温度调整到最适的反应温度,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反应效率;通过在内旋转体的下方设置有对反应后固液分离的固液分离网,便于将稀土矿进行快速的析出,从而实现稀土矿处理的多工序连续操作,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固液接触面积全面,搅拌力度强,反应速度快,工作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中外釜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中内旋转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外釜体10,釜盖11,连接锁12,下料仓13,破碎通道14,地脚螺栓15,动力腔16,内旋转体17,支撑旋板18,加热电源19,从动齿20,出料口21,电机箱22,破碎刀23,搅拌轴24,搅拌叶片25,第一旋转电机26,主动齿27,加热板28,固液分离网29,液体收集仓30,固体收集槽3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3,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包括外釜体10、釜盖11、内旋转体17、出料口21;所述外釜体10设置为筒状结构,外釜体10的底部通过等间隔的三组地脚螺栓15将其稳固的安装在地面上。外釜体10的顶部铰接有一组呈锥形结构的釜盖11,釜盖11的右侧中部通过连接锁12固定连接在外釜体10的顶部。所述内旋转体17竖直的设置在外釜体10的内部中间位置,外釜体10的上下侧面分别对称安装有一圈支撑旋板18,支撑旋板18转动连接在开设在外釜体10内侧壁中的转动槽中,内旋转体17的底部下表面向下开设有一组用于输出内旋转体17内部反应物的出料口21,出料口21上设置有电动控制的电磁阀。所述内旋转体17的左右外侧面中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加热电源19,加热电源19的内侧电性连接有设置在内旋转体17内壁中的加热板2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包括外釜体(10)、釜盖(11)、内旋转体(17)、出料口(21);所述外釜体(10)设置为筒状结构,外釜体(10)的底部通过等间隔的三组地脚螺栓(15)将其稳固的安装在地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转体(17)竖直的设置在外釜体(10)的内部中间位置,外釜体(10)的上下侧面分别对称安装有一圈支撑旋板(18),支撑旋板(18)转动连接在开设在外釜体(10)内侧壁中的转动槽中,内旋转体(17)的底部下表面向下开设有一组用于输出内旋转体(17)内部反应物的出料口(21),所述内旋转体(17)的左右外侧面中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加热电源(19),加热电源(19)的内侧电性连接有设置在内旋转体(17)内壁中的加热板(28),内旋转体(17)的外侧面中下部固定安装有一圈从动齿(20),从动齿(20)的左侧啮合有一组设置在动力腔(16)内部的主动齿(27),动力腔(16)设置在外釜体(10)外侧面中下部向外凸起的结构,主动齿(27)的上侧中心处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一组固定在动力腔(16)内顶部的第一旋转电机(26),内旋转体(17)的内部设置有一组竖直的搅拌轴(24),搅拌轴(24)的转动方向与内旋转体(17)相反,搅拌轴(24)上自上而下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若干组搅拌叶片(25),搅拌轴(24)的顶部伸入到两侧由支撑杆固定在外釜体(10)内壁上的电机箱(22)的内部,搅拌轴(24)的顶端转动连接在固定在电机箱(22)内部下侧的搅拌电机上;电机箱(22)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一组破碎电机,破碎电机的上侧输出端转动连接有一组竖直的破碎刀(23),破碎刀(23)设置在破碎通道(14)的内部,破碎通道(14)设置在外釜体(10)内部的中上位置,破碎通道(14)的下侧连通内旋转体(17),上侧连通有下料仓(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土矿处理用酸溶反应釜,包括外釜体(10)、釜盖(11)、内旋转体(17)、出料口(21);所述外釜体(10)设置为筒状结构,外釜体(10)的底部通过等间隔的三组地脚螺栓(15)将其稳固的安装在地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转体(17)竖直的设置在外釜体(10)的内部中间位置,外釜体(10)的上下侧面分别对称安装有一圈支撑旋板(18),支撑旋板(18)转动连接在开设在外釜体(10)内侧壁中的转动槽中,内旋转体(17)的底部下表面向下开设有一组用于输出内旋转体(17)内部反应物的出料口(21),所述内旋转体(17)的左右外侧面中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加热电源(19),加热电源(19)的内侧电性连接有设置在内旋转体(17)内壁中的加热板(28),内旋转体(17)的外侧面中下部固定安装有一圈从动齿(20),从动齿(20)的左侧啮合有一组设置在动力腔(16)内部的主动齿(27),动力腔(16)设置在外釜体(10)外侧面中下部向外凸起的结构,主动齿(27)的上侧中心处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一组固定在动力腔(16)内顶部的第一旋转电机(26),内旋转体(17)的内部设置有一组竖直的搅拌轴(24),搅拌轴(24)的转动方向与内旋转体(17)相反,搅拌轴(24)上自上而下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若干组搅拌叶片(25),搅拌轴(24)的顶部伸入到两侧由支撑杆固定在外釜体(10)内壁上的电机箱(22)的内部,搅拌轴(24)的顶端转动连接在固定在电机箱(22)内部下侧的搅拌电机上;电机箱(22)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一组破碎电机,破碎电机的上侧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巧娣
申请(专利权)人:吴巧娣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