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面发热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067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面发热架,包括云母底板和发热丝,还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云母底板的云母支撑板,云母支撑板的一组相对的边缘设有若干凹槽,发热丝沿两侧边缘对应的凹槽逐圈迂回缠绕在云母支撑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热架通过在云母支撑板边缘设置凹槽,开槽工艺简单,无需开设不规则的环形槽;发热丝采用常规的发热丝即可,无需特殊定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热架的加热面直接与待加热物体直接接触,可大面积接触被加热物体,导热快,加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面发热架
本技术涉及发热元件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平面发热架。
技术介绍
发热架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发热部件,在工业生产和生活电器中使用广泛。一般的发热架都是将金属发热丝缠绕在支撑架上,并在发热丝上接通电源,使发热架产生热量。为了使发热架发热更加均匀,通常会将发热架设置成塔型、柱形、方形等立体形状。而在某些需要平面接触加热的场合,立体型的发热架无法设置,或者无法直接将发热架与受热物体直接接触传热,导致能量损耗,加热效率低。而现有的一些面状加热体通常是高分子电热膜,因为高分子的特性,一般发热温度在100℃以下,无法适应高温使用的场景。现有的另外一种平面加热器的加热元件形状特殊,需要定制,且对应的圆盘凹槽难度大,例如公开号为CN20613633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一种圆盘式电加热片,为圆形结构,包括基底层、石墨烯薄膜、电极,所述基底层作为石墨烯薄膜的载体,石墨烯薄膜至少形成于基底层的一侧,电极位于石墨烯薄膜上,且与石墨烯薄膜电接触;所述电极由两条粗的汇流条和若干细的内电极构成;两条汇流条和内电极共同构成圆盘式结构,其中,两条汇流条设置于圆盘式结构的直径部位,内电极分别由两条汇流条向外延伸相互交叉后形成相互平行的环状叉指结构,这样的平面加热结构需要环形叉指结构的加热元件,若要防止叉指结构外露,基底层需要开设对应的环形叉指结构,开槽结构复杂。因此,亟需一种加工工艺简单的平面发热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加工工艺简单的平面发热架。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达到的:一种平面发热架,包括云母底板和发热丝,还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云母底板的云母支撑板,云母支撑板的一组相对的边缘设有若干凹槽,发热丝沿两侧边缘对应的凹槽逐圈迂回缠绕在云母支撑板上。在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云母支撑板有两块,两块云母支撑板对称安装于云母底板上,发热丝对应有两根,两根发热丝的相邻的一端串联,两根发热丝的另一端分别为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在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两块云母支撑板之间留有间隙,云母支撑板一侧边缘的凹槽与其另一侧边缘的凹槽一一对应,两个对应的凹槽之间的开槽线共线且垂直于两块云母支撑板的对称轴。在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云母底板为圆盘状。在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各云母支撑板远离两块云母支撑板之间对称轴的边缘为阶梯状,同一云母支撑板的阶梯状边缘呈左右对称。在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金属底板,云母底板固定安装于金属底板上表面,云母底板的水平投影与金属底板的水平投影完全重合。在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金属底板下表面的边缘设有至少两个支架,各支架沿金属底板周向等角度分布。在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包括与金属底板下一体成型的外支脚和一端焊接于金属底板下表面的内支脚,内支脚另一端与外支脚远离金属底板的一端连接。在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金属底板下表面固定安装有温控器。在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依次贯穿云母支撑板、云母底板和金属底板的两个接线通孔,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通过对应的接线通孔,两个接线通孔与对应的正极端子和所负极端子绝缘。与现有技术的加热架相比,本技术的加热架通过在云母支撑板边缘设置凹槽,开槽工艺简单,无需开设不规则的环形槽;发热丝采用常规的发热丝即可,无需特殊定制,本技术的加热架的加热面直接与待加热物体直接接触,可大面积接触被加热物体,导热快,加热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发热架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金属底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支架结构示意图。其中:10、云母底板;20、云母支撑板;201、接线通孔;202、串联通孔;203、发热丝;30、金属底板;401、内支脚;402、外支脚;50、温控器;60、双铆钉;70、L形金属端子;80、云母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和2,本技术提供一种平面发热架,包括云母底板10和发热丝203,还包括固定安装于云母底板10的云母支撑板20,云母支撑板20的一组相对的边缘设有若干凹槽,发热丝203沿两侧边缘对应的凹槽逐圈迂回缠绕在云母支撑板20上。云母支撑板20有两块,两块云母支撑板20对称安装于云母底板10上,发热丝203对应有两根,两根发热丝203的相邻的一端串联,两根发热丝203的另一端分别为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两块云母支撑板20之间留有间隙,云母支撑板20一侧边缘的凹槽与其另一侧边缘的凹槽一一对应,两个对应的凹槽之间的开槽线共线且垂直于两块云母支撑板20的对称轴。云母底板10为圆盘状,各云母支撑板20远离两块云母支撑板20之间对称轴的边缘为阶梯状,同一云母支撑板20的阶梯状边缘呈左右对称。还包括依次贯穿云母支撑板20、云母底板10和金属底板30的两个接线通孔201,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通过对应的接线通孔201,两个接线通孔201与对应的正极端子和所负极端子绝缘。两根发热丝203的串联的一端从开设于云母支撑板20的串联通孔202穿出,以一片双铆钉60铆接固定并且实现串联。接线通孔201设置L形金属端子70,金属端子与金属底板30之间设置云母垫片80。工作原理:外界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一个L形金属端子70,对发热丝203进行供电,发热丝203发热,通过在云母支撑板边缘开设凹槽,开槽工艺简单,无需开设不规则的环形槽;发热丝203采用常规的发热丝203即可,无需特殊定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面发热架,包括云母底板和发热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云母底板的云母支撑板,所述云母支撑板的一组相对的边缘设有若干凹槽,所述发热丝沿两侧边缘对应的凹槽逐圈迂回缠绕在云母支撑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面发热架,包括云母底板和发热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云母底板的云母支撑板,所述云母支撑板的一组相对的边缘设有若干凹槽,所述发热丝沿两侧边缘对应的凹槽逐圈迂回缠绕在云母支撑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发热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母支撑板有两块,两块所述云母支撑板对称安装于所述云母底板上,所述发热丝对应有两根,两根所述发热丝的相邻的一端串联,两根所述发热丝的另一端分别为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发热架,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云母支撑板之间留有间隙,同一所述云母支撑板一侧边缘的所述凹槽与其另一侧边缘的所述凹槽一一对应,两个对应的所述凹槽之间的开槽线共线且垂直于两块所述云母支撑板的对称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发热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母底板为圆盘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发热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云母支撑板远离两块所述云母支撑板之间对称轴的边缘为阶梯状,同一所述云母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俤陈国富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兴鸿昌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