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包括底座、固定圆盘、防护罩、驱动圆盘、支架以及喇叭天线辐射器,固定圆盘设置在底座的上方,驱动圆盘间隔平行且可转动的设置在固定圆盘的上方,支架竖直平行的设置在驱动圆盘的上端面的外侧,并随驱动圆盘转动,喇叭天线辐射器可上下转动的设置在支架的上端部,防护罩呈圆筒形结构设置,防护罩的下端部竖直的设置在固定圆盘的上端面设置,且喇叭天线辐射器位于防护罩内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天线波束扫描的速度和效率,且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强,且设有防护罩,可适用于车、船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雷达自动扫描天线
本技术涉及天线
,特别涉及一种雷达自动扫描天线。
技术介绍
雷达用来辐射和接收电磁波并决定其探测方向的设备。雷达在发射时须把能量集中辐射到需要照射的方向;而在接收时又尽可能只接收探测方向的回波,同时分辨出目标的方位和仰角,或二者之一。雷达测量目标位置的三个坐标(方位、仰角和距离)中,有两个坐标(方位和仰角)的测量与天线的性能直接有关。因此,天线性能对于雷达设备比对于其他电子设备(如通信设备等)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现有的雷达天线的扫描方式大多是通过机械的方法驱动天线转动,速度较慢,影响雷达天线波束扫描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雷达自动扫描天线,旨在解决现有的雷达天线通过机械的方法驱动天线转动,速度较慢,影响雷达天线波束扫描的效率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包括底座、固定圆盘、防护罩、驱动圆盘、支架以及喇叭天线辐射器,所述固定圆盘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驱动圆盘间隔平行且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方,所述支架竖直平行的设置在所述驱动圆盘的上端面的外侧,并随所述驱动圆盘转动,所述喇叭天线辐射器可上下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上端部,所述防护罩呈圆筒形结构设置,所述防护罩的下端部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端面设置,且所述喇叭天线辐射器位于所述防护罩内设置。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中间的下方,所述驱动圆盘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所述第一伺服电机驱动所述驱动圆盘沿圆周方向转动。进一步地,还包括触碰开关,所述触碰开关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端面的外侧,所述触碰开关的前端部设有一簧片,所述驱动圆盘的外侧的下端面竖直的设有一拨杆,所述簧片可与所述拨杆抵接设置,且所述触碰开关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电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伺服电机、蜗轮以及蜗杆,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竖直的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喇叭天线辐射器的下端部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蜗轮设置在所述转轴的一端部,所述蜗杆设置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传动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上端部,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滚动轴承固定连接,所述转轴通过所述滚动轴承与所述支架的上端部可转动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呈L型结构设置,所述连接件分别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端面的外侧,所述防护罩的下端部的内侧壁分别与所述连接件的外侧壁抵接设置,且所述防护罩的下端部通过螺钉分别与所述连接件的外侧壁可拆卸固定连接设置。进一步地,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分别竖直平行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面的外侧,且所述簧片的前端部伸入两所述限位柱之间的间隙设置,所述簧片的前端部可分别于所述限位柱抵接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罩采用玻璃钢材质形成。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固定圆盘设置在底座的上方,驱动圆盘间隔平行且可转动的设置在固定圆盘的上方,支架竖直平行的设置在驱动圆盘的上端面的外侧,并随驱动圆盘转动,喇叭天线辐射器可上下转动的设置在支架的上端部,防护罩呈圆筒形结构设置,防护罩的下端部竖直的设置在固定圆盘的上端面设置,且喇叭天线辐射器位于防护罩内设置,通过采用喇叭天线作为辐射器,辐射器又称馈源、辐射元、照射器,它向反射面辐射电磁波,经反射形成波束,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驱动喇叭天线做俯仰转动和圆周转动,实现喇叭天线波束在方位和仰角二维的快速扫描,可实现360度的扫描面,大大提高了天线波束扫描的速度和效率,且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强,且设有防护罩,可适用于车、船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雷达自动扫描天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去掉防护罩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去掉防护罩的另一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本技术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包括底座101、固定圆盘102、防护罩103、驱动圆盘104、支架105以及喇叭天线辐射器106,所述固定圆盘102设置在所述底座101的上方,所述驱动圆盘104间隔平行且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102的上方,所述支架105竖直平行的设置在所述驱动圆盘104的上端面的外侧,并随所述驱动圆盘104转动,所述喇叭天线辐射器106可上下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支架105的上端部,所述防护罩103呈圆筒形结构设置,所述防护罩103的下端部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102的上端面设置,且所述喇叭天线辐射器106位于所述防护罩103内设置。具体地,还包括第一伺服电机107,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07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102的中间的下方,所述驱动圆盘104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07的输出轴连接,通过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07驱动所述驱动圆盘14沿圆周方向转动。具体地,还包括触碰开关108,所述触碰开关108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102的上端面的外侧,所述触碰开关108的前端部设有一簧片1081,所述驱动圆盘104的外侧的下端面竖直的设有一拨杆1041,所述簧片1081可与所述拨杆1041抵接设置,且所述触碰开关108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07电连接。具体地,还包括第二伺服电机109、蜗轮110以及蜗杆111,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09竖直的设置在所述支架105上,所述喇叭天线辐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固定圆盘、防护罩、驱动圆盘、支架以及喇叭天线辐射器,所述固定圆盘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驱动圆盘间隔平行且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方,所述支架竖直平行的设置在所述驱动圆盘的上端面的外侧,并随所述驱动圆盘转动,所述喇叭天线辐射器可上下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上端部,所述防护罩呈圆筒形结构设置,所述防护罩的下端部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端面设置,且所述喇叭天线辐射器位于所述防护罩内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固定圆盘、防护罩、驱动圆盘、支架以及喇叭天线辐射器,所述固定圆盘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驱动圆盘间隔平行且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方,所述支架竖直平行的设置在所述驱动圆盘的上端面的外侧,并随所述驱动圆盘转动,所述喇叭天线辐射器可上下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上端部,所述防护罩呈圆筒形结构设置,所述防护罩的下端部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端面设置,且所述喇叭天线辐射器位于所述防护罩内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竖直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中间的下方,所述驱动圆盘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所述第一伺服电机驱动所述驱动圆盘沿圆周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碰开关,所述触碰开关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盘的上端面的外侧,所述触碰开关的前端部设有一簧片,所述驱动圆盘的外侧的下端面竖直的设有一拨杆,所述簧片可与所述拨杆抵接设置,且所述触碰开关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自动扫描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伺服电机、蜗轮以及蜗杆,所述第二伺服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仁茂,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睿达永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