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802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包括支柱、面板、支脚、连杆、横梁、限位板、摆杆、小锤、螺栓、轴和套筒,所述面板位于支柱之间,面板底面设置有支脚,连杆将支脚与支柱下端连接,支柱上端固定安装有横梁,在横梁中部下方开设有横槽,在横槽上方设置有限位板,横槽内安装有轴,轴上套装有套筒,摆杆上端与套筒外壁固定连接,下端开设有通孔,小锤固定在摆杆上,面板上开设有车槽,车槽内有垫子,在车槽之间设置有刻度尺,限位板与面板水平设置。本实验支架通过合理巧妙地的设计,在实验中能够使学生们从感性认知上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动摩擦因数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
本技术涉及物理实验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
技术介绍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情况下要做演示实验,由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还是现代物理学的进展都与物理实验息息相关。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摩擦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知识点之一,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摩擦力又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f=μN,式中的μ叫动摩擦因数,也叫滑动摩擦系数,它只跟材料、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注意跟接触面积无关;N为正压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关于滑动摩擦力的教学内容,老师们很难将动摩擦因数的不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通过感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同学们对动摩擦因数这一抽象概念也很难理解,教学效果不佳。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从感性认知上充分理解和掌握动摩擦因数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提供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在实验中能够使学生们从感性认知上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动摩擦因数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包括支柱、面板、支脚、连杆、横梁、限位板、摆杆、小锤、螺栓、轴和套筒,所述面板位于支柱之间,面板底面设置有支脚,所述连杆将支脚与支柱下端连接,所述支柱上端固定安装有横梁,在横梁中部下方开设有横槽,在横槽上方设置有限位板,横槽内安装有轴,轴上套装有套筒,所述摆杆上端与套筒外壁固定连接,下端开设有通孔,摆杆能够绕着轴摆动,所述小锤通过螺栓穿过通孔固定在摆杆上,所述面板上开设有车槽,各车槽内固定粘贴有不同粗糙度的垫子,在车槽之间设置有刻度尺,所述车槽一端位于轴的正下方且与面板的端面平行,所述限位板与面板水平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摆杆由铝合金制成。进一步地,所述小锤由铅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实验支架,通过合理巧妙地的设计,在实验中能够使学生们从感性认知上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动摩擦因数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形象生动,实用性强,便于物理教学,易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的立体图。图中所示:1-支柱、2-面板、3-支脚、4-连杆、5-横梁、6-限位板、7-摆杆、8-小锤、9-螺栓、10-车槽、11-小车、12-刻度尺、13-横槽、14-轴、15-套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柱1、面板2、支脚3、连杆4、横梁5、限位板6、摆杆7、小锤8、螺栓9、轴14和套筒15,所述面板2位于支柱1之间,面板2底面设置有支脚3,所述连杆4将支脚3与支柱1下端连接,所述支柱1上端固定安装有横梁5,在横梁5中部下方开设有横槽13,在横槽13上方设置有限位板6,横槽13内安装有轴14,轴14上套装有套筒15,所述摆杆7上端与套筒15外壁固定连接,下端开设有通孔,摆杆7能够绕着轴14摆动,所述小锤8通过螺栓9穿过通孔固定在摆杆7上,所述面板2上开设有车槽10,各车槽10内固定粘贴有不同粗糙度的垫子,在车槽10之间设置有刻度尺12,所述车槽10一端位于轴14的正下方且与面板2的端面平行,所述限位板6与面板2水平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摆杆7由铝合金制成。进一步地,所述小锤8由铅制成。使用时,先将小车11放置于车槽10内并位于轴14的正下方处,用手将摆杆7摆动到限位板6处,然后松开手,在重力的作用下,摆杆7带动小锤8自然下摆,当小锤8摆动到最低点时与小车11产生碰撞,发生能量交换,由于摆杆7和小锤8的质量和体积是一定的,而且下摆的高度也一样,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小车11获得初始能量是相同的,在获得相同的初始能量后,小车11会在各车槽10内不同粗糙度的垫子上进行移动,通过刻度尺12直接读出小车11的位移量,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可知,根据公式Q=fS相对,,f=μN,式中的Q为初始能量,S相对是位移量,μ是动摩擦因数,N为正压力,得出Q=fS相对=μNS相对,由于式中的Q、N均为定量,所以μ与S相对呈负相关性,因而可以直接根据小车11的位移量S相对的数值大小判断出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进而可以通过直观的感性认知就能理解和掌握动摩擦因数μ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在Q、N均为定量的情况下,位移量S相对就越小,动摩擦因数μ越大,反之,位移量S相对就越大,动摩擦因数μ越小。使用本实验支架进行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们从感性认知上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动摩擦因数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形象生动,实用性强,便于物理教学,易于推广使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柱(1)、面板(2)、支脚(3)、连杆(4)、横梁(5)、限位板(6)、摆杆(7)、小锤(8)、螺栓(9)、轴(14)和套筒(15),所述面板(2)位于支柱(1)之间,面板(2)底面设置有支脚(3),所述连杆(4)将支脚(3)与支柱(1)下端连接,所述支柱(1)上端固定安装有横梁(5),在横梁(5)中部下方开设有横槽(13),在横槽(13)上方设置有限位板(6),横槽(13)内安装有轴(14),轴(14)上套装有套筒(15),所述摆杆(7)上端与套筒(15)外壁固定连接,下端开设有通孔,摆杆(7)能够绕着轴(14)摆动,所述小锤(8)通过螺栓(9)穿过通孔固定在摆杆(7)上,所述面板(2)上开设有车槽(10),各车槽(10)内固定粘贴有不同粗糙度的垫子,在车槽(10)之间设置有刻度尺(12),所述车槽(10)一端位于轴(14)的正下方且与面板(2)的端面平行,所述限位板(6)与面板(2)水平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量动摩擦因数用的实验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柱(1)、面板(2)、支脚(3)、连杆(4)、横梁(5)、限位板(6)、摆杆(7)、小锤(8)、螺栓(9)、轴(14)和套筒(15),所述面板(2)位于支柱(1)之间,面板(2)底面设置有支脚(3),所述连杆(4)将支脚(3)与支柱(1)下端连接,所述支柱(1)上端固定安装有横梁(5),在横梁(5)中部下方开设有横槽(13),在横槽(13)上方设置有限位板(6),横槽(13)内安装有轴(14),轴(14)上套装有套筒(15),所述摆杆(7)上端与套筒(15)外壁固定连接,下端开设有通孔,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之汀
申请(专利权)人:遵义市南白中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