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704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的一侧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一端通过连接块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转盘的一侧通过连接块活动连接有第一挤压板,所述外壳远离电机的一侧设置有延伸至外壳内部的第一推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推杆,第二推杆通过推板带动载玻片向上运动,使载玻片从出口露出,然后取出载玻片,转盘在电机的作用下,通过连接板带动第一挤压板进行运动,使第一挤压板对载玻片进行挤压,填补空缺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取出下一张载玻片,载玻片之间的吸附作用不会影响载玻片的取出,结构合理,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
本技术涉及载玻片
,具体为一种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
技术介绍
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显微镜,用来放大被观测的物体,载玻片是在实验时用来放置实验材料的玻璃片,呈长方形,较厚,透光性较好,但载玻片较为易碎,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装片处理。现有的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大多是盒装,载玻片都是一张一张紧贴在一起,载玻片之间会出现相互吸附的现象,在取出载玻片时,较为麻烦,且现有的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内载玻片的放置较为杂乱,会导致载玻片发生破碎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的一侧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一端通过连接块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转盘的一侧通过连接块活动连接有第一挤压板,所述外壳远离电机的一侧设置有延伸至外壳内部的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与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推杆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挤压板,所述第二挤压板与第一挤压板之间设置有载玻片,所述外壳底部靠近第一推杆的一侧设置有延伸至外壳内部的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与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推杆的末端连接有推板。优选地,所述外壳顶部靠近第二推杆的一侧设置有出口,且出口与第二推杆相互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挤压板与第二挤压板的内侧均设置有橡胶垫。优选地,所述第一推杆与第二推杆上均设置有把手。优选地,所述第一挤压板通过连接板在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挤压板通过第一推杆在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优选地,所述外壳呈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推杆,第二推杆通过推板带动载玻片向上运动,使载玻片从出口露出,然后取出载玻片,转盘在电机的作用下,通过连接板带动第一挤压板进行运动,使第一挤压板对载玻片进行挤压,填补空缺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取出下一张载玻片,载玻片之间的吸附作用不会影响载玻片的取出,结构合理,操作简单,当需要装片时,载玻片从出口插入,第一推杆通过推动第二挤压板,对载玻片进行挤压,使载玻片的放置较为紧凑整齐,从而使载玻片不容易出现破碎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电机;3、转轴;4、转盘;5、连接块;6、连接板;7、第一挤压板;8、第一推杆;9、第一固定块;10、第一弹簧;11、第二挤压板;12、载玻片;13、第二推杆;14、第二固定块;15、第二弹簧;16、推板;17、出口;18、橡胶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的一侧安装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通过转轴3转动连接有转盘4,转盘4的一端通过连接块5转动连接有连接板6,连接板6远离转盘4的一侧通过连接块5活动连接有第一挤压板7,外壳1远离电机2的一侧设置有延伸至外壳1内部的第一推杆8,第一推杆8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固定块9,第一固定块9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10,第一推杆8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挤压板11,第二挤压板11与第一挤压板7之间设置有载玻片12,外壳1底部靠近第一推杆8的一侧设置有延伸至外壳1内部的第二推杆13,第二推杆13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固定块14,第二固定块14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5,第二推杆13的末端连接有推板16。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弹簧15,当第二推杆13通过推板16推出载玻片12后,在第二弹簧15的作用下,可对第二推杆13进行复位,以便于下一次的推动,通过设置第一弹簧10,当第一推杆8通过第二挤压板11对载玻片12进行挤压后,在第一弹簧10的作用下,对第一推杆8进行复位,以便于下一次的挤压,运用灵活,操作简单。请参阅图1和图2,外壳1顶部靠近第二推杆13的一侧设置有出口17,且出口17与第二推杆13相互对应设置。本技术通过在外壳1的顶部设置与第二推杆13相互对应的出口17,第二推杆13通过推板16推动载玻片12,使载玻片12从出口露出,便于取出载玻片12,还可通过出口17放入载玻片12,便于对载玻片12进行装片处理。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挤压板7与第二挤压板11的内侧均设置有橡胶垫18,本技术通过在第一挤压板7与第二挤压板11的内侧设置橡胶软垫18,可缓冲载玻片12所受到的挤压力,从而可防止载玻片12出现破碎的现象,较为实用。请参阅图1,第一推杆8与第二推杆13上均设置有把手,本技术通过在第一推杆8与第二推杆13设置把手,可便于推动第一推杆8与第二推杆13,设计较为人性化。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挤压板7通过连接板6在外壳1的内部活动连接,第二挤压板11通过第一推杆8在外壳1的内部活动连接。本技术在电机2的作用下,转盘4通过连接板6带动第一挤压板7在外壳1的内部活动,可对载玻片12进行挤压,从而可弥补空缺,便于下一次对载玻片12的取出,通过第一推杆8推动第二挤压板11,可便于对载玻片12进行装片处理。请参阅图1和图2,外壳1呈中空的长方体结构,本技术通过将外壳1设置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与载玻片12的结构相似,可使载波片12的两边与外壳1相贴合,便于放置载玻片12。工作原理:首先进行装片,将载玻片12通过出口17插入外壳1内,推动第一推杆8,在第一推杆8的作用下,第二挤压板11对载玻片12进行推动,将载玻片12推动至外壳1的腔内,第一弹簧10通过第一固定块9对第一推杆8进行复位,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对多组载玻片12进行装片处理,若要取出载玻片12时,推动第二推杆13,第二推杆13通过推板16对靠近出口17处的一组载玻片12施加推力,使载玻片12露出出口17,取出载玻片12,第二弹簧15通过第二固定块14对第二推杆13进行复位,然后电机2通过转轴3带动转盘4进行转动,从而使转盘4通过连接板6带动第一挤压板7进行运动,在挤压板7的作用下,对载玻片12进行挤压,从而对空缺进行填补,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取出多组载玻片1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一侧安装有电机(2),所述电机(2)的输出端通过转轴(3)转动连接有转盘(4),所述转盘(4)的一端通过连接块(5)转动连接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远离转盘(4)的一侧通过连接块(5)活动连接有第一挤压板(7),所述外壳(1)远离电机(2)的一侧设置有延伸至外壳(1)内部的第一推杆(8),所述第一推杆(8)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固定块(9),所述第一固定块(9)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10),所述第一推杆(8)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挤压板(11),所述第二挤压板(11)与第一挤压板(7)之间设置有载玻片(12),所述外壳(1)底部靠近第一推杆(8)的一侧设置有延伸至外壳(1)内部的第二推杆(13),所述第二推杆(13)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固定块(14),所述第二固定块(14)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5),所述第二推杆(13)的末端连接有推板(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教学用载玻片推片装片器,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一侧安装有电机(2),所述电机(2)的输出端通过转轴(3)转动连接有转盘(4),所述转盘(4)的一端通过连接块(5)转动连接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远离转盘(4)的一侧通过连接块(5)活动连接有第一挤压板(7),所述外壳(1)远离电机(2)的一侧设置有延伸至外壳(1)内部的第一推杆(8),所述第一推杆(8)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固定块(9),所述第一固定块(9)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10),所述第一推杆(8)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挤压板(11),所述第二挤压板(11)与第一挤压板(7)之间设置有载玻片(12),所述外壳(1)底部靠近第一推杆(8)的一侧设置有延伸至外壳(1)内部的第二推杆(13),所述第二推杆(13)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固定块(14),所述第二固定块(14)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5),所述第二推杆(13)的末端连接有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秋业林苗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二智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