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127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主要包括:主三元催化器的水冷壳A段和水冷壳B段固定连接在一起并包裹着主三元催化器;水冷壳A段的入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水冷排气壳连接;在水冷壳A段上,从水冷壳A段的入口端至所述主三元催化器之间,依次插有排温传感器、背压传感器和前氧传感器伸入内部通气管内;水冷壳B段的出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辅助三元催化器相连接;在水冷壳B段上,从主三元催化器至辅助三元催化器之间,插有后氧传感器伸入内部通气管内;辅助三元催化器通过法兰螺栓与列管散热器相连接。本实用型新可以检查三元催化器的性能,提高燃气空燃比的控制精度;对废气进行二级处理,使CO、NOx、HC排放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
本技术涉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具体涉及一种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环境日益恶劣,清洁环保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市场中逐渐火热。但是国家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排放要求极其严格,系统仅靠内部的净化系统已经难以满足国家的排放标准。因此,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废气排放处理对系统的达标的十分重要。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启动时,采用现有的单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处理废弃,由于其空燃比振幅大,氧气含量不足,导致三元催化器的转化率低,燃气未能完全燃烧,废气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充分,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三种废气的排放量仍然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燃比振幅大、三元催化器的转化率低、废气反应不充分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主三元催化器和辅助三元催化器;所述主三元催化器的水冷壳A段和水冷壳B段固定连接在一起并包裹着所述主三元催化器;所述水冷壳A段的入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水冷排气壳连接;在所述水冷壳A段上,从所述水冷壳A段的入口端至所述主三元催化器之间,依次插有排温传感器、背压传感器和前氧传感器伸入内部通气管内;所述水冷壳B段的出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相连接;在所述水冷壳B段上,从所述主三元催化器至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之间,插有后氧传感器伸入内部通气管内;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通过法兰螺栓与列管散热器相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实用型新通过在三元催化器的前后各加一个氧传感器,可以检查三元催化器的性能,提高燃气空燃比的控制精度;通过在主三元催化器后端通过螺栓连接一个辅助三元催化器,对废气进行二级处理,使CO、NOx、HC排放更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用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用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的控制示意图;图中:1-水冷排气壳、2-水冷壳A段、3-排温传感器、4-背压传感器、5-前氧传感器、6-主三元催化器、7-水冷壳B段、8-后氧传感器、9-辅助三元催化器、10-列管散热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主要包括:主三元催化器6和辅助三元催化器9;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的水冷壳A段2和水冷壳B段7固定连接在一起并包裹着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所述水冷壳A段2的入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水冷排气壳1连接;在所述水冷壳A段2上,从所述水冷壳A段2的入口端至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之间,依次插有排温传感器3、背压传感器4和前氧传感器5伸入内部通气管内;所述水冷壳B段7的出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9相连接;在所述水冷壳B段7上,从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至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9之间,插有后氧传感器8伸入内部通气管内;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9通过法兰螺栓与列管散热器10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前氧传感器5为宽域氧传感器,其在所述水冷壳A段2的插孔,与所述排温传感器3和/或所述背压传感器4不同侧;宽域氧传感器的监测范围宽,可以在空燃比10~20之间连续监测,相当于混合气浓度在0.7~1.4之间宽范围调节,同时监测的氧气含量精度更高,有助于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控制精度,实现燃油消耗的下降;氧传感器的安装伸入位置需要为一段直管,使监测的氧气含量更加精确。进一步地,所述后氧传感器8为开关型氧传感器;开关型氧传感器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尽管检测精度和监测范围比宽域氧传感器低,但是满足使用需求。本技术的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应用于发动机尾气的排放处理,其流程如图2所示,汽车发动机燃烧后的废气通过所述水冷排气壳1的降温后,依次经过所述排温传感器3、所述背压传感器4和所述前氧传感器5,取得废气的温度、压力和氧气含量参数;再通过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对废气进行一级处理;处理后的废气经过所述后氧传感器8检验催化效果;然后废气进入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9进行二级处理,增强催化效果,降低有害气体含量;最后通过所述列管散热器10降温后排入大气。本技术的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应用于发动机尾气的排放处理,其控制过程如图3所示:(1)发动机燃烧后的废气经过所述前氧传感器,将得到的电压信号反馈给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动指令给汽车节气阀,调整汽车节气阀的开口精准控制燃料计量;(2)废气进入所述主三元催化器,在所述主三元催化器进行一级处理,污染物大幅减少;(3)所述后氧传感器检测一级处理后的废气中的氧气含量,并将氧气含量转化为小波动电压信号反馈给发动机控制单元修正燃料控制偏差,提高所述三元催化器的反应效率;(4)废气随后进入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对废气进行二级处理,补充所述主三元催化器的处理效果,增加排放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排放废气的危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主三元催化器(6)和辅助三元催化器(9);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的水冷壳A段(2)和水冷壳B段(7)固定连接在一起并包裹着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所述水冷壳A段(2)的入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水冷排气壳(1)连接;在所述水冷壳A段(2)上,从所述水冷壳A段(2)的入口端至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之间,依次插有排温传感器(3)、背压传感器(4)和前氧传感器(5)伸入内部通气管内;所述水冷壳B段(7)的出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9)相连接;在所述水冷壳B段(7)上,从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至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9)之间,插有后氧传感器(8)伸入内部通气管内;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9)通过法兰螺栓与列管散热器(10)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催化器双氧传感器的排放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主三元催化器(6)和辅助三元催化器(9);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的水冷壳A段(2)和水冷壳B段(7)固定连接在一起并包裹着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所述水冷壳A段(2)的入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水冷排气壳(1)连接;在所述水冷壳A段(2)上,从所述水冷壳A段(2)的入口端至所述主三元催化器(6)之间,依次插有排温传感器(3)、背压传感器(4)和前氧传感器(5)伸入内部通气管内;所述水冷壳B段(7)的出口端通过法兰螺栓与所述辅助三元催化器(9)相连接;在所述水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哲封张刘海徐强强陈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航天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