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梁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001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梁构件,旨在解决预制梁面筋固定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箍筋和两个卡爪,卡爪由提拉杆、两个连杆和两个夹爪构成,夹爪尾端设有通孔二,连杆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三和通孔四,提拉杆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五和通孔六,通孔二和通孔三位置对应,通孔二和通孔三内贯穿有铆钉二,通孔五和通孔四位置对应,通孔五和两个通孔四内贯穿有铆钉三,夹爪中段位置设有通孔一,通孔一内穿设有用于连接两个夹爪的铆钉一,两个卡爪通过通孔六相连接,两个卡爪中的一个卡挂在箍筋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安装面筋时,只需要将面筋放在卡爪中,即可实现对面筋的固定,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大大提高了固定面筋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梁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预制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预制梁构件。
技术介绍
预制梁,是采用工厂预制,再运至施工现场按设计要求位置进行安装固定的梁。当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楼面梁板采用后浇混凝土的方式实现等同现浇的设计理念盛行,预制梁使用的越来越多,但其预制梁构件的面筋需要在预制梁构件生产后再布置绑扎,且采用闭合箍,作业人员在进行边梁的面筋布置时,需要在建筑体外进行面筋穿插,预制梁面筋布置绑扎的效率低下。公开号为CN20871821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预制梁构件,包括预制梁本体、面筋定位件,所述预制梁本体包括预制梁箍筋;所述预制梁箍筋的一部分埋于所述预制梁本体内,另一部分突出于所述预制梁本体外;所述面筋定位件设置在所述预制梁箍筋突出于所述预制梁本体外的部分。该技术通过将面筋定位设置在预制梁构件上,解决了预制梁面筋布置绑扎效率低下的问题。本实用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预制梁面筋布置绑扎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梁构件,通过卡爪的设置来提高预制梁面筋布置绑扎的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梁构件,包括箍筋和两个卡爪,所述卡爪由提拉杆、两个连杆和两个夹爪构成,所述夹爪尾端设有通孔二,所述连杆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三和通孔四,所述提拉杆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五和通孔六,所述通孔二和所述通孔三位置对应,所述通孔二和所述通孔三内贯穿有铆钉二,所述通孔五和两个所述通孔四的位置对应,所述通孔五和两个所述通孔四内贯穿有铆钉三,所述夹爪中段位置设有通孔一,所述通孔一内穿设有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夹爪的铆钉一,两个所述卡爪通过所述通孔六相连接,两个所述卡爪中的一个卡挂在所述箍筋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连杆分别和两个夹爪通过铆钉二实现转动连接,提拉杆和两个连杆通过铆钉三实现转动连接,两个夹爪之间通过铆钉一实现转动连接,借此,旋转两个夹爪即可实现两个夹爪的打开和闭合。两个卡爪通过提拉杆上的通孔六相互倒接,一个卡爪通过夹爪卡挂在箍筋上,另一个卡爪用于卡紧面筋,在自身重力和面筋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卡爪自动卡紧,实现对面筋的定位和固定。本技术在安装面筋时,只需要将面筋放在卡爪中,即可实现对面筋的固定,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大大提高了固定面筋的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爪的截面形状为“J”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爪的头部更容易和面筋贴合,利于对面筋的夹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爪夹紧时的最小内径小于面筋的外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紧时最小内径小于面筋外径保证了面筋数量最少时也能实现夹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爪的前端表面设有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面有利于两个夹爪在夹紧时前端面贴合的更加牢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箍筋的截面形状为圆角矩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箍筋设为圆角矩形可以避免作业人员在作业时被露出预制梁的箍筋碰伤。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箍筋一部分预先埋于预制梁内,另一部分露出预制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箍筋预先埋于预制梁内能够避免二次加工,且有助于整体结构的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五和通孔四直径相等,所述通孔三和所述通孔二直径相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孔径相等利于安装,同时也能保证安装后结构的稳定。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种预制梁构件,包括箍筋和两个卡爪,所述卡爪由提拉杆、两个连杆和两个夹爪构成,两个连杆分别和两个夹爪通过铆钉二实现转动连接,提拉杆和两个连杆通过铆钉三实现转动连接,两个夹爪之间通过铆钉一实现转动连接,借此,旋转两个夹爪即可实现两个夹爪的打开和闭合。两个卡爪通过提拉杆上的通孔六相互倒接,一个卡爪通过夹爪卡挂在箍筋上,另一个卡爪用于卡紧面筋,在自身重力和面筋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卡爪自动卡紧,实现对面筋的定位和固定。本技术在安装面筋时,只需要将面筋放在卡爪中,即可实现对面筋的固定,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大大提高了固定面筋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预制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2为本技术一种预制梁构件的卡爪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卡爪的整体结构以及两个卡爪的连接关系;图3为本技术一种预制梁构件的连杆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连杆的整体结构;图4为本技术一种预制梁构件的提拉杆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提拉杆的整体结构;图5为本技术一种预制梁构件的夹爪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夹爪的结构。附图标记图中:1、箍筋;2、卡爪;3、夹爪;4、连杆;5、提拉杆;6、通孔一;7、通孔二;8、通孔三;9、通孔四;10、通孔五;11、通孔六;12、铆钉一;13、铆钉二;14、铆钉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预制梁构件,如图1-图5所示,包括一部分预埋于预制梁内的箍筋1和与箍筋1连接的两个卡爪2,箍筋1形状设计为可以避免作业人员在作业时被碰伤的圆角矩形。卡爪2包括提拉杆5、两个连杆4和两个夹爪3,夹爪3尾端设有通孔二7,连杆4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三8和通孔四9,提拉杆5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五10和通孔六11,通孔二7和通孔三8位置对应,通孔三8和通孔二7直径相等,通孔二7和通孔三8内贯穿有铆钉二13,通孔五10和两个通孔四9位置对应,通孔五10和通孔四9直径相等,通孔五10和两个通孔四9内贯穿有铆钉三14,夹爪3中段位置设有通孔一6,通孔一6内穿设有用于连接两个夹爪3的铆钉一12,两个卡爪2通过提拉杆5上的通孔六11相互倒接,两个卡爪2中的一个卡挂在箍筋1上。两个连杆4分别和两个夹爪3通过铆钉二13实现转动连接,提拉杆5和两个连杆4通过铆钉三14实现转动连接,两个夹爪3之间通过铆钉一12实现转动连接。夹爪3采用更容易和面筋贴合的“J”形,且其前端表面设有有利于夹爪3在夹紧时贴合的斜面,同时为了在保证面筋数量最少时也能实现夹紧,夹爪3在夹紧时的最小内径小于面筋的外径。在预制梁生产制造过程中将箍筋1的一部分预埋在预制梁内的指定位置。预制梁运输到工地后,将卡爪2根据设计图纸安装在箍筋1上的指定位置。随后将下方的一个卡爪2的夹爪3松开,接着将面筋放入其中,手松开,卡爪2自动夹紧,这样就完成了面筋和预制梁构件的固定。两个夹爪3通过通孔一6和铆钉一12的配合实现转动连接,连杆4通过通孔三8、通孔二7和铆钉二13的配合实现与夹爪3的转动连接,两个连杆4和两个夹爪3组成一个类似平行四边形结构,从而通过连杆4的拉动即可实现夹爪3的夹紧和松开。连杆4的另一端又通过通孔四9、通孔六11和铆钉三14的配合实现和提拉杆5的转动连接,这样通过提拉杆5的拉动带动连杆4,连杆4牵引夹爪3并让其绕铆钉一12转动,从而实现卡爪2的夹紧和松开。在实际使用中,卡爪2会在自身重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梁构件,包括箍筋(1)和两个卡爪(2),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2)由提拉杆(5)、两个连杆(4)和两个夹爪(3)构成,所述夹爪(3)尾端设有通孔二(7),所述连杆(4)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三(8)和通孔四(9),所述提拉杆(5)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五(10)和通孔六(11),所述通孔二(7)和所述通孔三(8)位置对应,所述通孔二(7)和所述通孔三(8)内贯穿有铆钉二(13),所述通孔五(10)和两个所述通孔四(9)的位置对应,所述通孔五(10)和两个所述通孔四(9)内贯穿有铆钉三(14),所述夹爪(3)中段位置设有通孔一(6),所述通孔一(6)内穿设有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夹爪(3)的铆钉一(12),两个所述卡爪(2)通过所述通孔六(11)相连接,两个所述卡爪(2)中的一个卡挂在所述箍筋(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梁构件,包括箍筋(1)和两个卡爪(2),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2)由提拉杆(5)、两个连杆(4)和两个夹爪(3)构成,所述夹爪(3)尾端设有通孔二(7),所述连杆(4)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三(8)和通孔四(9),所述提拉杆(5)两端分别设有通孔五(10)和通孔六(11),所述通孔二(7)和所述通孔三(8)位置对应,所述通孔二(7)和所述通孔三(8)内贯穿有铆钉二(13),所述通孔五(10)和两个所述通孔四(9)的位置对应,所述通孔五(10)和两个所述通孔四(9)内贯穿有铆钉三(14),所述夹爪(3)中段位置设有通孔一(6),所述通孔一(6)内穿设有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夹爪(3)的铆钉一(12),两个所述卡爪(2)通过所述通孔六(11)相连接,两个所述卡爪(2)中的一个卡挂在所述箍筋(1)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占国李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营仝建装配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