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096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包括屋面,还包括位于屋面下方的钢结构框架,所述钢结构框架的侧面固定若干向外伸出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底面与钢结构框架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斜撑,还包括与支撑梁固定相连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顶部固定第一檩条,所述第一檩条与所述屋面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斜撑为主要受力件,浪费木材、不利于环保的问题,实现改善结构、避免斜撑作为主要受力部位,且更加绿色环保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
本技术涉及仿古建筑领域,具体涉及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
技术介绍
近些年,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为招揽游客,景区纷纷翻修、兴建古建筑或木结构、木石结构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如图1所示,木枋穿过立柱后通过下方斜撑支撑在立柱上,斜撑为主要受力件,这种做法对斜撑强度要求较高,一般需要使用较为粗壮的圆木,在当下看来,这种传统结构耗费优质木材、加剧树木砍伐、与绿色环保的理念相悖。现有技术中,也逐渐出现了使用轻钢龙骨或铝合金等现代材料作为骨架的仿古建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斜撑为主要受力件,浪费木材、不利于环保的问题,实现改善结构、避免斜撑作为主要受力部位,且更加绿色环保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包括屋面,还包括位于屋面下方的钢结构框架,所述钢结构框架的侧面固定若干向外伸出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底面与钢结构框架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斜撑,还包括与支撑梁固定相连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顶部固定第一檩条,所述第一檩条与所述屋面接触。针对现有技术中斜撑为主要受力件,浪费木材、不利于环保的问题,本技术提出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摒弃了传统砌木结构框架或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而是采用纯钢结构的框架,如轻钢框架等,能够充分保证结构稳定性,相较于传统的木结构梁架而言结构稳定性有显著提高。钢结构框架的侧面固定若干向外伸出的支撑梁,支撑梁上固定连接件,在连接件的顶部固定第一檩条,保持第一檩条不动,且第一檩条与屋面的底部相接触,即是将屋面整体置于各第一檩条的上方,屋面重力由支撑梁进行承载,再通过支撑梁将荷载传递至钢结构框架上。本申请中的斜撑虽然位于支撑梁底面与钢结构框架侧面之间,但是从结构分析来看,斜撑在本申请中不再是主要受力部件,转而由支撑梁作为主要受力部件,而支撑梁与钢结构框架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使用木材明显不合适宜,因此避免了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需使用较粗的、优质的圆木作为斜撑的问题,减少了对粗壮树木的砍伐。此外,本申请中各第一檩条将屋面撑起,使得屋面与钢结构框架,之间具有间隙,因此能够在该间隙之间进行各类仿古造型,提高本申请的仿古效果,解决了屋面直接搭设在钢结构框架上导致现代感过强、仿古效果不足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梁、连接件均为型钢。连接件要作为主要传力部件,支撑梁作为主要承载部件,因此本方案中支撑梁、连接件均为型钢,确保足够的受力强度。此外优选的,斜撑作为非主要的受力部件,在本方案中可以优选的使用木材,进而提高外部仿古效果。进一步的,所述钢结构框架侧面设置通孔,支撑梁穿过所述通孔,支撑梁位于钢结构框架内部的一端设置扩大部,所述扩大部无法穿过所述通孔;扩大部与钢结构框架的侧面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扩大部卡在钢结构框架侧面,进而提高本申请支撑梁受力时的稳定性,同时便于通过螺栓实现支撑梁与钢结构框架之间的牢固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斜撑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梁、钢结构框架固定。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轴线竖直,且连接件穿过所述支撑梁。进一步的,所述钢结构框架顶部为与屋面匹配的坡面。进一步的,钢结构框架的顶部放置若干第二檩条,每根第二檩条均由若干角钢阻挡下滑,所述角钢固定在钢结构框架的顶面,所述第二檩条与屋面接触。每根第二檩条都由至少一个限位件进行阻挡,从而避免第二檩条沿着拱形的框架顶部滑落。第二檩条上方为屋面,第二檩条被屋面压在钢架构框架与角钢之间,第二檩条可以通过任意连接方式与钢结构框架进行连接,也可以仅仅由屋面重力进行压持,以上两种方式均可保证第二檩条的稳定性。本方案中角钢位于钢结构框架上表面,从室内向上观看时不易察觉,同时能够直接看到大量布置的第二檩条,因此能够保证良好的仿古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斜撑不再是主要受力部件,转而由支撑梁作为主要受力部件,而支撑梁与钢结构框架直接连接,避免了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需使用较粗的、优质的圆木作为斜撑的问题,减少了对粗壮树木的砍伐。2、本技术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本申请中各第一檩条将屋面撑起,使得屋面与钢结构框架,之间具有间隙,因此能够在该间隙之间进行各类仿古造型,提高本申请的仿古效果,解决了屋面直接搭设在钢结构框架上导致现代感过强、仿古效果不足的问题。3、本技术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每根第二檩条都由至少一个限位件进行阻挡,从而避免第二檩条沿着拱形的框架顶部滑落。角钢位于钢结构框架上表面,从室内向上观看时不易察觉,同时能够直接看到大量布置的第二檩条,因此能够保证良好的仿古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1的立面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2的支撑节点局部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钢结构框架,2-屋面,3-支撑梁,4-斜撑,5-连接件,6-第一檩条,7-扩大部,8-第二檩条,9-角钢,10-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2所示的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包括屋面2,还包括位于屋面2下方的钢结构框架1,所述钢结构框架1的侧面固定若干向外伸出的支撑梁3,所述支撑梁3底面与钢结构框架1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斜撑4,还包括与支撑梁3固定相连的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顶部固定第一檩条6,所述第一檩条6与所述屋面2接触。其中所述支撑梁3、连接件5均为型钢。所述斜撑4为木材。实施例2:如图3所示的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钢结构框架1侧面设置通孔,支撑梁3穿过所述通孔,支撑梁3位于钢结构框架1内部的一端设置扩大部7,所述扩大部7无法穿过所述通孔;扩大部7与钢结构框架1的侧面之间通过螺栓10固定连接。所述斜撑4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梁3、钢结构框架1固定。所述连接件5轴线竖直,且连接件5穿过所述支撑梁3。所述钢结构框架1顶部为与屋面2匹配的坡面。钢结构框架1的顶部放置若干第二檩条8,每根第二檩条8均由若干角钢9阻挡下滑,所述角钢9焊接在钢结构框架1的顶面,所述第二檩条8与屋面2接触。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包括屋面(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屋面(2)下方的钢结构框架(1),所述钢结构框架(1)的侧面固定若干向外伸出的支撑梁(3),所述支撑梁(3)底面与钢结构框架(1)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斜撑(4),还包括与支撑梁(3)固定相连的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顶部固定第一檩条(6),所述第一檩条(6)与所述屋面(2)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包括屋面(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屋面(2)下方的钢结构框架(1),所述钢结构框架(1)的侧面固定若干向外伸出的支撑梁(3),所述支撑梁(3)底面与钢结构框架(1)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斜撑(4),还包括与支撑梁(3)固定相连的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顶部固定第一檩条(6),所述第一檩条(6)与所述屋面(2)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3)、连接件(5)均为型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仿古建筑的支撑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结构框架(1)侧面设置通孔,支撑梁(3)穿过所述通孔,支撑梁(3)位于钢结构框架(1)内部的一端设置扩大部(7),所述扩大部(7)无法穿过所述通孔;扩大部(7)与钢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龙史鹏飞童涛徐义恒夏雨刘守奎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