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0830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涉及软土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其包括基坑和自上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坑内的注浆软土层、加筋层、回填垫层和碾压垫层,所述注浆软土层内设置有注浆孔,所述注浆软土层周侧竖直设置有支护柱,所述支护柱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砌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对软体地基进行有效加固,防止软土地基侧向滑动和不均匀沉降,同时能够快速排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本技术涉及软土地基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大,在道路以及房屋等设施建设时经常需要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软土地质就是其中之一。软土地质由于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等特点,导致软土地质上层建筑易发生沉降变形,使得软土地质的施工成为建筑施工中的一大难点,而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就成为了施工中的重点工序。针对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7032204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处理软土地基的复合结构,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多个承载桩、桩帽、加筋层以及回填碾压垫层,其中承载桩沿软土地基深度竖直布置,桩帽连接在承载桩的上端,为承载桩上的垫层提供稳定支撑;加筋层铺设在软土地基上且覆盖在桩帽的顶部表面,回填碾压垫层铺设在加筋层上,自上而下形成整个复合结构,为上层建筑提供更为稳定的基础;承载桩穿过软土层作用在下卧持力土层上,基础荷载通过复合结构从软弱土层传至下卧持力土层,以达到软土地基加固的效果,同时无需对上述的复合材料进行卸载或拆除,节约卸载拆除的费用支出,更为经济合理。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承载桩需要穿过软土层作用在下卧持力土层上,当软土层较厚时,需要较长的承载桩,以及相应长度的安装承载桩的预挖孔,整体施工难度与施工成本会极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注浆软土层与支护柱支护,在尽量少破坏软土结构的基础上,为地基进行加固,同时防止地基产生侧向滑移,无须设置深入地下的承载桩支撑也可保证地基结构的相对稳定。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包括基坑和自上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坑内的注浆软土层、加筋层、回填垫层和碾压垫层,所述注浆软土层内设置有注浆孔,所述注浆软土层周侧竖直设置有支护柱,所述支护柱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砌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基坑底部软土层中通过注浆孔灌注水泥浆,水泥浆与软土发生反应,并且挤出部分软土中的空气和水分,造成软土体劈裂,水泥浆进入劈裂脉络并固化,构成具有较高承载力的基坑基础。在基坑侧壁设置支护柱,支护柱打入基坑底面以下,支护柱基坑底面以上的部分之间设置钢筋混凝土砌块,实现基坑支护的同时防止地基周侧软土层产生侧向滑移,结构稳定性好,能提供稳定支撑,施工工序相对简单,有效节省工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浆软土层与加筋层之间设置有的水泥固结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软土层注浆操作之前对基坑底面进行浇筑,形成水泥固结层,为注浆软土提供上覆压力,保证注浆软土层质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泥固结层厚度不小于50C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保软土注浆时软土层承受足够的上覆压力,防止注浆时破坏原软土层的固结结构,确保注浆软土层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护柱的下端面不高于注浆软土层底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护柱深于注浆软土层,限制注浆软土层位置,预防注浆软土层发生整体侧向滑移。同时注浆软土层为支护柱提供横向压力,防止支护柱侧倾。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护柱上安装有锚固于基坑周侧土体内的预应力锚索,所述支护柱顶端设置有冠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锚索对支护桩施加预应力,为支护柱提供对抗基坑侧壁横向压力的拉力,设置冠梁将支护柱连接为一个整体,增强支护柱抵抗来自基坑侧面土体横向压力的能力,同时可以预防单独支护柱侧倾,保证支护体系的稳定,同时增强支护柱对地基内部结构的限位效果,提升地基结构稳固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筋层内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所述双向土工格栅设置有不少于一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双向土工格栅作为加筋层的筋材,利用双向土工格栅拉高伸强度和高拉伸模量的特点,能有效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增强地基承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填垫层包括砾砂土层和铺设在砾砂土层上方的砂类土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回填垫层设置砂砾土和砂类土两种垫层,可以有效降低垫层厚度,降低施工成本。其中砂类土垫层铺设在砂砾土垫层之上,增强垫层对来自地面的震动的抵抗能力,进而增强地基结构的牢固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填垫层内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为软式透水管,所述排水管连通至集水井,所述集水井设置有泵吸管,所述泵吸管一端固定在集水井底部,泵吸管另一端伸出地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软式透水管作为排水管,利用软式透水管“毛细”现象和“虹吸”原理自动吸水,加速回填垫层固结,简化排水系统结构。软式透水管集吸水、透水、排水为一体,并且具有耐压的特性,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排出的孔隙水经排水管汇聚于集水井,集水井设置有伸出地基的泵吸管,定期连接水泵清理集水井中积水,保证地基结构含水量始终保持在较低程度,提高地基结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在基坑底部软土层中通过注浆孔灌注水泥浆,水泥浆与软土发生反应,并且挤出部分软土中的空气和水分,造成软土体劈裂,水泥浆进入劈裂脉络并固化,构成具有较高承载力的基坑基础。在基坑侧壁设置支护柱,支护柱打入基坑底面以下,支护柱基坑底面以上的部分之间设置钢筋混凝土砌块,实现基坑支护的同时防止地基周侧软土层产生侧向滑移,结构稳定性好,能提供稳定支撑,施工工序相对简单,有效节省工期;2.由锚索对支护桩施加预应力,为支护柱提供对抗基坑侧壁横向压力的拉力,设置冠梁将支护柱连接为一个整体,增强支护柱抵抗来自基坑侧面土体横向压力的能力,同时可以预防单独支护柱侧倾,保证支护体系的稳定,同时增强支护柱对地基内部结构的限位效果,提升地基结构稳固性;3.使用双向土工格栅作为加筋层的筋材,利用双向土工格栅拉高伸强度和高拉伸模量的特点,能有效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增强地基承载力;4.利用软式透水管自动吸水的特点,加速回填垫层固结,简化排水系统结构,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排出的孔隙水经排水管汇聚于集水井,集水井设置有伸出地基的泵吸管,定期连接水泵清理集水井中积水,保证地基结构含水量始终保持在较低程度,提高地基结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支护柱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坑;2、碾压垫层;3、回填垫层;31、砂类土层;32、砂砾土层;4、加筋层;41、双向土工格栅;5、水泥固结层;6、注浆软土层;61、注浆管;7、支护柱;71、钢筋混凝土砌块;72、锚索;73、冠梁;8、排水管;9、集水井;91、泵吸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包括基坑1、注浆软土层6、水泥固结层5、加筋层4、回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1)和自上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坑(1)内的注浆软土层(6)、加筋层(4)、回填垫层(3)和碾压垫层(2),所述注浆软土层(6)内设置有注浆孔(61),所述注浆软土层(6)周侧竖直设置有支护柱(7),所述支护柱(7)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砌块(7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1)和自上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坑(1)内的注浆软土层(6)、加筋层(4)、回填垫层(3)和碾压垫层(2),所述注浆软土层(6)内设置有注浆孔(61),所述注浆软土层(6)周侧竖直设置有支护柱(7),所述支护柱(7)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砌块(7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软土层(6)与加筋层(4)之间设置有水泥固结层(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固结层(5)厚度不小于5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柱(7)的下端面不高于注浆软土层(6)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硕于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神州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