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0632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在坩埚底部的第一籽晶、设置在相邻所述第一籽晶之间的第二籽晶,所述第一籽晶、第二籽晶相互拼接,且所述第二籽晶的底部与坩埚的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本申请籽晶层结构用于铸锭过程中,流入籽晶层结构底部的熔融硅料重新凝固时,所述间隙能够收容流入的硅料并降低硅料重新凝固膨胀对籽晶层结构的影响,提高铸锭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
本申请涉及光伏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单晶硅片多采用单晶硅棒切割得到;多晶硅片则通过坩埚铸锭,再开方、切割得到。相较而言,多晶硅片具有成本低、产率高等优点,但相应的多晶电池片转换效率会低于单晶电池片。采用类单晶铸锭方法制备得到的类单晶硅片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传统单晶、多晶硅片的优点,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近年成为业内积极研究的方向。上述类单晶铸锭通过在坩埚底部铺设一层籽晶,再将硅料装填至坩埚内并进行加热,坩埚底部的籽晶在加热过程中不完全熔化,通过单晶诱导的方式使得熔融硅料自籽晶位置向上逐渐完成晶体生长。籽晶上方的硅料熔化后会沿籽晶边缘及相邻籽晶的接缝流到坩埚底部,该部分硅料重新凝固时,体积膨胀,会导致籽晶位置角度发生变化,相邻籽晶的拼接状态发生变化,使得生长后的晶体硅锭中缺陷增加。业内对类单晶铸锭过程中籽晶的形态与拼接方式已进行了相关研究改进,但仍亟需提供一种新的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能够降低熔融硅料重新凝固对籽晶层结构的影响,提高晶体硅锭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在坩埚底部的第一籽晶、设置在相邻所述第一籽晶之间的第二籽晶,所述第一籽晶、第二籽晶相互拼接,且所述第二籽晶的底部与坩埚的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间隙的高度大于等于1mm,且所述间隙的高度不超过3mm。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籽晶形成有拼接部及位于所述拼接部下方的基部,所述拼接部形成有第一拼接面,所述基部形成有连接至所述第一拼接面的支撑面;所述第二籽晶形成有向下抵压在所述支撑面上的抵压部,所述抵压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拼接面配合相接的第二拼接面。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面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拼接面沿竖直方向连接在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拼接部的顶面之间。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面自与所述第一拼接面相邻的一侧向外并向上倾斜延伸。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拼接面自与所述支撑面相邻的一侧向上并朝外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拼接面与所述支撑面的夹角设置为60~75°。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籽晶还形成有向下探伸至相邻所述第一籽晶的基部之间并与所述基部的侧面配合相接的延伸部。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拼接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基部的高度。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籽晶与第二籽晶的顶面相平齐。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籽晶设置为方块籽晶,且所述第一籽晶的四周均设置呈台阶状。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籽晶层结构还包括边缘籽晶,所述边缘籽晶设置呈倒L型。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相邻所述边缘籽晶的接缝偏离所述间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申请籽晶层结构,所述第一籽晶与第二籽晶相拼接,自所述第一籽晶与第二籽晶接缝流入该籽晶层底部的硅料重新凝固时,所述间隙能够提供额外的膨胀空间,降低对所述籽晶层结构的位置状态的影响,提高相应的晶体硅锭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籽晶层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籽晶层结构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籽晶层结构完成第一籽晶铺设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图1中籽晶层结构的第一籽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籽晶层结构铺设在坩埚底部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籽晶层结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6中籽晶层结构的第一籽晶的结构示意图。100-籽晶层结构;10-第一籽晶;11-拼接部;111-顶面;112-第一拼接面;12-基部;121-支撑面;20-第二籽晶;21-抵压部;211-第二拼接面;22-延伸部;30-边缘籽晶;101-间隙;200-坩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100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籽晶10、设置在相邻所述第一籽晶10之间的第二籽晶20,所述第一籽晶10、第二籽晶20相互拼接,且所述第二籽晶20的下方形成有间隙101。所述第一籽晶10朝向第二籽晶20的一侧设置呈台阶状,具体地,所述第一籽晶10形成有拼接部11及位于所述拼接部11下方的基部12,且所述拼接部11的高度大于所述基部12的高度。所述拼接部11具有顶面111及自所述顶面111的边缘向下延伸至所述基部12的第一拼接面112;所述基部12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拼接面112相连接的支撑面121。所述第二籽晶20形成有向下抵压在所述支撑面121上的抵压部21、向下探伸至相邻两所述第一籽晶10的基部12之间的延伸部22。所述抵压部21具有与所述第一拼接面112配合相接的第二拼接面211;所述延伸部22与所述基部12的侧面相接配合。通过上述设计,所述第一籽晶10与第二籽晶20的接缝沿高度方向呈弯折延伸,距离较长。实际铸锭过程中,熔化后的硅料向所述籽晶层结构100底部流动的路线延长,且当硅液流动至所述支撑面121时,其流动速度也会减慢,有效阻止硅液流入所述第一籽晶10底部。进一步地,所述间隙101可用以储存流下来的硅液,且当该部分硅液重新凝固时,所述间隙101亦可为其提供相应的膨胀空间,避免挤压破坏所述籽晶层结构100的位置状态;上述第一籽晶10、第二籽晶20的拼接结构还可以防止坩埚200底部的氮化硅粉尘或其它杂质自籽晶接缝处向上飘入晶体硅锭生长区域,有效阻挡杂质的进入,保证相应的晶体硅锭的生长质量。所述第一籽晶10的高度通常设置为20mm左右,所述第一籽晶10与第二籽晶20的顶面相平齐,所述第一籽晶10的顶面即所述拼接部11的顶面111。所述第二籽晶20的整体高度小于所述第一籽晶10的高度,以使得所述延伸部22下方形成所述间隙101。所述第一籽晶10、第二籽晶20在铸锭加热过程中会出现部分熔化,将所述拼接部11的高度设置较大,使得所述拼接部11、抵压部21通常不会完全熔化,所述基部12能够对第二籽晶20保持稳定支撑,避免所述第二籽晶20下降,也使得所述籽晶层结构100顶面能够保持相对平整,所述间隙101的高度亦不受影响。其中,所述延伸部22与相应的坩埚200底壁的距离即所述间隙101的高度,此处,所述间隙101的高度大于等于1mm,且所述间隙101的高度不超过3m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籽晶10设置为方块籽晶,所述方块籽晶可由既定的单晶硅棒切割得到,所述第一籽晶10的四周均设置呈台阶状;所述第二籽晶20设置呈T字型。其中,所述支撑面121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拼接面112沿竖直方向设置。相应地,所述抵压部21的底面亦呈水平设置并抵压在所述支撑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籽晶层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在坩埚底部的第一籽晶、设置在相邻所述第一籽晶之间的第二籽晶,所述第一籽晶、第二籽晶相互拼接,且所述第二籽晶的底部与坩埚的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晶体硅铸锭的籽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籽晶层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在坩埚底部的第一籽晶、设置在相邻所述第一籽晶之间的第二籽晶,所述第一籽晶、第二籽晶相互拼接,且所述第二籽晶的底部与坩埚的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籽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高度大于等于1mm,且所述间隙的高度不超过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籽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籽晶形成有拼接部及位于所述拼接部下方的基部,所述拼接部形成有第一拼接面,所述基部形成有连接至所述第一拼接面的支撑面;所述第二籽晶形成有向下抵压在所述支撑面上的抵压部,所述抵压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拼接面配合相接的第二拼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籽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拼接面沿竖直方向连接在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拼接部的顶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籽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自与所述第一拼接面相邻的一侧向外并向上倾斜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王全志李林东唐珊珊丁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包头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