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发光部过度升温的照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摄像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9455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抑制发光部过度升温的照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摄像设备。该照明装置即使在风扇不能正常转动时,也能够抑制发光部的过度温度上升。发光部发出用于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风扇使发光部冷却。马达驱动部驱动风扇以进行转动。闪光灯微计算机判断马达驱动部是否异常,并且基于判断的结果,来控制连续发光时的发光部的发光间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抑制发光部过度升温的照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摄像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照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摄像设备,该照明装置包括发出用于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的发光部和用于使发光部冷却的风扇。
技术介绍
摄像设备中所使用的诸如闪光灯装置等的照明装置具有包括氙气管、反射伞和菲涅耳面板的发光部。发光部的内部的温度通过连续发光操作而升高,因而担心由于发光部的温度上升而导致作为发光部的组件的构件遭受诸如变形等的损坏。为了避免该损坏,提出了设置有用于使发光部冷却的风扇的照明装置。例如,日本专利5246310公开了如下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遮蔽壁,其设置在放电管和菲涅耳面板之间,并且允许光透过;以及多个通风口,其形成在壳体的壁中,用于在壳体内的向着菲涅耳面板的空间和壳体外的空间之间连通。风扇通过通风口传送外部空气,以由此使菲涅耳面板冷却。然而,在日本专利5246310所公开的照明装置中,即使当由于风扇的使用寿命到期或故障而导致发生风扇不能正常转动的问题时,也照常进行从发光部的发光,因而担心由于发光部未冷却而导致发光部的组件的温度过度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照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包括该照明装置的摄像设备,该照明装置即使在风扇变得不能正常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光部的过度温度上升。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发光部,其被配置为发出用于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风扇,其被配置为使所述发光部冷却;驱动单元,其被配置为包括马达,并且驱动所述风扇以进行转动;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组指令;以及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包括以下的操作:判断所述驱动单元是否异常;以及基于所述判断的结果来控制连续发光时的所述发光部的发光间隔。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包括:照明装置,以及摄像部,其具有摄像功能,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发光部,其被配置为发出用于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风扇,其被配置为使所述发光部冷却;驱动单元,其被配置为包括马达,并且驱动所述风扇以进行转动;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组指令;以及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包括以下的操作:判断所述驱动单元是否异常;以及基于所述判断的结果来控制连续发光时的所述发光部的发光间隔。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中,提供一种照明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发光部,其被配置为发出用于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风扇,其被配置为使所述发光部冷却;以及驱动单元,其被配置为包括马达,并且驱动所述风扇以进行转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判断所述驱动单元是否异常;以及根据所述判断的结果来控制连续发光时的所述发光部的发光间隔。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风扇不能正常转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发光部的过度温度上升。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括照明装置的摄像系统的示意框图。图2是摄像系统的示意截面图。图3是风扇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照明装置的、连同采用框图的闪光灯微计算机一起示出的风扇单元的电路框图。图5A~5D是各自示出输入至闪光灯微计算机的转动脉冲信号的变化的图。图6是照相机侧处理的流程图。图7是图6的继续。图8是闪光灯侧处理的流程图。图9是风扇操作处理的流程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连同采用框图的闪光灯微计算机一起示出的风扇单元的电路框图。图11A~11D是各自示出输入至闪光灯微计算机的电压电平的变化的图。图12是风扇操作处理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括照明装置的摄像系统的示意框图。图2是由附图标记10表示的摄像系统的示意截面图。注意,图1和图2中的相同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此外,这些组成元件中的一些组成元件在图1中出现,但未在图2中出现,并且这些组成元件中的其它组成元件在图2中出现,但未在图1中出现。摄像系统10包括作为具有摄像功能的摄像部的照相机本体100、附接至照相机本体100的镜头单元200、以及作为附接至照相机本体100的闪光灯装置的照明装置300。照明装置300可移除地安装在照相机本体100上。镜头单元200可以固定到照相机本体100(与照相机本体100一体化),或者可以可移除地附接至照相机本体100。照相机本体100配备有微计算机(照相机中央处理单元:以下称为照相机微计算机)101。照相机微计算机101控制照相机本体100的整体操作。照相机微计算机101是微计算机内置的单片IC电路。照相机微计算机101包括均未具体示出的CPU、ROM、RAM、输入/输出控制电路(I/O控制电路)、多路复用器、计时器电路、EEPROM、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等。照相机微计算机101根据程序(软件)控制摄像系统10,并且进行各种条件的判断。摄像装置102由CCD或CMOS传感器等实现,并且包括均未具体示出的红外截止滤波器、低通滤波器等。经由以下所述的透镜组202在摄像装置102上形成被摄体图像。快门103在用于对摄像装置102进行遮光的位置和用于对摄像装置102进行曝光的位置之间移动。主镜(半透半反镜)104在如下两个位置之间移动:用于反射入射光的一部分以在聚焦板105上形成图像的、插入到经由透镜组202入射摄像装置102的光的光路(拍摄光路)中的位置;以及从该光路退避的位置。在不进行拍摄时,主镜(半透半反镜)104反射经由透镜组202入射的光,以在聚焦板105上形成图像。拍摄者可以经由未示出的光学取景器确认投射在聚焦板105上的图像。测光电路(AE电路)106在内部并入有未示出的测光传感器,并且在通过分割被摄体的整个区域所形成的多个区域中的各区域中进行测光。在聚焦板105上形成的被摄体图像经由五棱镜114入射到测光电路106的测光传感器。焦点检测电路(AF电路)107包括具有多个测距点的未示出的测距传感器,并且输出诸如各测距点处的散焦量等的焦点信息。增益切换电路108是用于切换用于放大从摄像装置102输出的电气信号的增益的电路。增益的切换由照相机微计算机101根据拍摄条件、用户操作等来进行。模数转换器109将从摄像装置102输出并经放大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定时发生器(TG)110使来自摄像装置102的模拟信号的输入和模数转换器109所进行的转换的定时彼此同步。信号处理电路111对由模数转换器109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图像数据进行信号处理。通信线LC和SC分别是照相机本体100与镜头单元200和照明装置300之间的接口。例如,照相机本体100、镜头单元200和照明装置300使用照相机微计算机101作为主机来交换数据并向彼此发送命令。通信线路LC和SC分别具有端子120和130。端子120连接至以下所述的微计算机LPU201,并且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照明装置,包括:/n发光部,其被配置为发出用于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n风扇,其被配置为使所述发光部冷却;/n驱动单元,其被配置为包括马达,并且驱动所述风扇以进行转动;/n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组指令;以及/n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包括以下的操作:/n判断所述驱动单元是否异常;以及/n基于所述判断的结果来控制连续发光时的所述发光部的发光间隔。/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18 JP 2019-0266831.一种照明装置,包括:
发光部,其被配置为发出用于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
风扇,其被配置为使所述发光部冷却;
驱动单元,其被配置为包括马达,并且驱动所述风扇以进行转动;
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组指令;以及
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包括以下的操作:
判断所述驱动单元是否异常;以及
基于所述判断的结果来控制连续发光时的所述发光部的发光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在判断为所述驱动单元异常的情况下,与在判断为所述驱动单元无异常的情况相比,使连续发光时的所述发光部的发光间隔更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在判断为所述驱动单元异常的情况下,在针对从所述发光部的发光的充电完成之后,通过设置直到开始从所述发光部的发光为止的等待时间,来控制连续发光时的所述发光部的发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驱动单元的异常的程度是按多个级别判断的,以及
其中,针对所述驱动单元的异常的各级别来区分连续发光时的所述发光部的发光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驱动单元的异常的程度越高,连续发光时的所述发光部的发光间隔越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在所述驱动单元的异常的程度属于所述多个级别中的比预定级别更严重的级别的情况下,所述驱动单元对所述风扇的驱动被控制成停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在从所述驱动单元对所述风扇的驱动开始起经过了所设置的时间之后,判断所述驱动单元是否异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被配置为检测所述风扇的温度,以及
其中,在所述检测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原义郎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