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9247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申请公开了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包括水箱、采水泵、管路、浮杆、过滤器、浮漂、沉重块、固定钢索、固定桩和控制单元,两个采水泵置于密闭水箱内,采水泵与进、出水管路相连接,浮杆与水箱进水口软连接,水箱底部有排沙口,为避免水箱被冲走,水箱两端均连接有沉重块,同时水箱前端用固定钢索连接至固定桩,当控制单元发送采水命令后采水泵启动,待测地表水从浮杆进水孔进入水箱,通过管路送至水质自动监测站预处理单元,采水系统同时配备有清洗和反冲洗管路,能对采水系统进行反冲洗,整个采水系统由控制单元进行指令发送。该发明专利技术申请采水系统建设费用低、建设难度小、可操作性强、运行维护成本低,可适用于水位相对较浅,水流缓慢的河流和湖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
本专利技术申请涉及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属于水质自动监测领域。
技术介绍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由采水系统、配水及预处理系统、分析系统和控制系统等构成,其中自动采水系统是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如果采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水样在管路内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会对测试结果产生误差,进而影响水污染防治和政府决策。目前,地表水自动监测采水系统常见的采水方式包括栈桥式采水、浮筒/船/浮标式采水、悬臂式采水、浮桥式采水和拉索式采水等。公告号CN208736710U公开了一种简易式一种简易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由采水泵保护笼、固定环、稳位桩、采水泵、液位传感器、轨道及平台、电动机、管路、反冲洗装置和控制单元等构成,该采水系统可根据河流、湖库中水位变化,上下调节采水泵的位置,确保采水水样的准确性。公告号为CN207396123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定点采水系统,采用浮筒式采水设施和栈桥式相结合、双泵双管路的方式构成,适用于水位变化不大的监测点,而该采水系统对水位变化较大的河流、湖库可操作性较差。由于各种类型的采水系统都存在不同的优缺点,对于某类型的地表水,当水位正常时,各类采水系统均能正常采水,但当进入丰水期或枯水期,水位变化明显时,部分采水系统将无法采到代表性水样,甚至有些采水系统无法正常采水只能停站,待水位恢复正常后才能进行采水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当河流或湖库水位相对较浅,水流相对缓慢,同时丰水期或枯水期,水位变化较为明显,采水系统无法采到代表性水样现状,本专利技术申请提供一种随水位进行移动,确保低水位或丰水期也能采集到的代表性水样的采水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由水箱、采水泵、管路、浮杆、浮漂、沉重块、固定钢索、固定桩、过滤器和控制单元构成,两个采水泵置于密闭水箱内,采水泵与进出水管路相连接,浮杆与水箱进水口软连接,水箱底部有排沙口,为避免水箱被冲走,水箱两端均连接有沉重块,同时水箱前端用固定钢索连接至固定桩,当发送采水命令后采水泵启动,待测地表水从浮杆进水孔进入水箱,通过管路送至水质自动监测站预处理单元,系统同时配备有清洗和反冲洗管路,能对采水系统进行反冲洗,整个采水系统由控制单元进行指令发送;其中,所述的浮杆上有进水孔,浮杆随水位上下变化,确保进水孔在水面以下0.5~1.0m;所述的采水泵、管路和缆线均为两套,一套工作,一套备用;所述的管路材质是三型聚丙烯或硬聚乙烯;上述的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所述的水箱材质为钢板或不锈钢;上述的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所述的水箱与浮杆的连接方式为柔性连接,水位变化后浮杆可移动角度;上述的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所述的浮杆为伸缩杆(2~4节),长度为最高水位的1.2~1.5倍;上述的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过滤器位于水面以下0.5~1.0m,对水中大颗粒物杂质进行过滤;上述的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所述的沉重块为混凝土或石材;上述的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所述的采水泵选择离心泵或潜水泵,采水泵的功率为0.5~1.5kw;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以下方面中的至少一项:该采水系统既可以作为永久采水系统使用,也可作为临时采水系统应急使用,尤其是水流相对缓慢的河流和湖库;该采水系统浮杆与水箱为柔连接,浮杆可根据水位变化情况自行进行调整,当枯水期水位下降明显成低水位时也可通过移动水箱和固定钢索实现正常采水;该采水系统水箱置于河流或湖泊底部,水箱两侧有沉重块,同时有固定钢索与固定桩相连,能够有效确保水箱不被冲走;该系统可适用于各类河流、湖泊,对湖泊、水流缓慢或水位落差较大的河流实用型较好;该采水系统具有反冲洗功能,可有效避免采水泵堵塞;该采水系统建设成本低,建设难度小,可操作性强;该采水系统运行维护成本低,运行效果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申请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为水箱、2为采水泵、3为管路、4为浮杆、5为过滤器、6为沉重块、7为固定桩、8为固定钢索、9为浮漂、10为排沙口、11为控制单元、12为进水孔。图2为本专利技术申请的结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包括由1水箱、2采水泵、3管路、4浮杆、9浮漂、6沉重块、8固定钢索、7固定桩、5过滤器、11控制单元和12进水孔构成,两个2采水泵置于密闭1水箱内,2采水泵与进出水管路相连接,4浮杆与1水箱进水口软连接,1水箱底部有10排沙口,为避免水箱被冲走,水箱两端均连接有6沉重块,同时水箱前端用8固定钢索连接至7固定桩,当11控制单元发送采水命令后2采水泵启动,待测地表水从4浮杆12进水孔进入1水箱,通过3管路送至水质自动监测站预处理单元,系统同时配备有清洗和反冲洗管路,能对采水系统进行反冲洗,整个采水系统由控制单元进行指令发送;其中,所述的浮杆上有进水孔,浮杆随水位上下变化,确保进水孔在水面以下0.5~1.0m;所述的采水泵、管路和缆线均为两套,一套工作,一套备用;所述的管路材质是三型聚丙烯或硬聚乙烯;所述的水箱材质为钢板或不锈钢;所述的水箱与浮杆的连接方式为柔性连接,水位变化后浮杆可移动角度;所述的浮杆为伸缩杆(一般为2-4节),长度为最高水位的1.2~1.5倍;所述的过滤器位于水面以下0.5~1.0m,对水中大颗粒物杂质进行过滤;所述的沉重块为混凝土或石材;所述的采水泵选择离心泵或潜水泵,采水泵的功率为0.5~1.5kw;以下通过实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某河流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的采水系统由1水箱、2采水泵、3管路、4浮杆、5过滤器、6沉重块、7固定桩、8固定钢索、9浮漂、10排沙口、11控制单元和12进水孔构成,两个2采水泵置于密闭1水箱内,2采水泵与进出水管路相连接,4浮杆与1水箱进水口软连接,水箱底部有10排沙口,为避免水箱被冲走,1水箱两侧均连接有6沉重块,同时水箱用8固定钢索固定至7固定桩,当11控制单元发送采水命令后2采水泵启动,待测地表水从浮杆12进水孔进入1水箱,被2采水泵通过3管路送至水质自动监测站预处理单元,采水系统同时配备有清洗和反冲洗管路,能够对采水系统进行反冲洗,整个采水系统由11控制单元进行指令发送;其中,浮杆上有采水口,采水口随水位上下变化,保持在水面下0.5米左右;采水泵和管路均为两套,一套工作,一套备用;管路材质是三型聚丙烯;水箱材质为不锈钢;水箱与浮杆的连接方式为柔性连接,水位变化后浮杆可移动角度;浮杆上有过滤器,过滤器位于水面以下0.5m,对水中大颗粒物杂质进行过滤;浮杆为三节伸缩杆,长度为最高水位的1.2倍;沉重块为混凝土;采水泵选择离心泵,采水泵的功率为0.5kw;实施例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采水泵、管路、浮杆、过滤器、浮漂、沉重块、固定钢索、固定桩和控制单元,两个采水泵置于密闭水箱内,采水泵与进出水管路相连接,浮杆与水箱进水口连接,水箱底部有排沙口,为避免水箱被冲走,水箱两端均连接有沉重块,同时水箱前端用固定钢索连接至固定桩,当控制单元发送采水命令后采水泵启动,待测地表水从浮杆进水孔进入水箱,通过管路送至水质自动监测站预处理单元,采水系统同时配备有清洗和反冲洗管路,能对采水系统进行反冲洗,整个采水系统由控制单元进行指令发送;/n其中,所述的浮杆上有进水孔,浮杆随水位上下变化,确保进水孔在水面以下0.5~1.0m;所述的采水泵、管路和缆线均为两套,一套工作,一套备用;所述的管路材质是三型聚丙烯或硬聚乙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采水泵、管路、浮杆、过滤器、浮漂、沉重块、固定钢索、固定桩和控制单元,两个采水泵置于密闭水箱内,采水泵与进出水管路相连接,浮杆与水箱进水口连接,水箱底部有排沙口,为避免水箱被冲走,水箱两端均连接有沉重块,同时水箱前端用固定钢索连接至固定桩,当控制单元发送采水命令后采水泵启动,待测地表水从浮杆进水孔进入水箱,通过管路送至水质自动监测站预处理单元,采水系统同时配备有清洗和反冲洗管路,能对采水系统进行反冲洗,整个采水系统由控制单元进行指令发送;
其中,所述的浮杆上有进水孔,浮杆随水位上下变化,确保进水孔在水面以下0.5~1.0m;所述的采水泵、管路和缆线均为两套,一套工作,一套备用;所述的管路材质是三型聚丙烯或硬聚乙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底式地表水自动采水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娟宋鹏程黄强龙平乔君喜张馨文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