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898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包括接管本体、接管总成与压接法兰,所述接管总成穿过所述接管本体,所述接管总成的两端通过压接法兰固定于接管本体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既能减轻舱壁的振动对管路的影响,同时也能减轻管路振动对舱壁的影响。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减轻振动噪音4~7个分贝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水密功能的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属于船舶减振

技术介绍
船用管路为船舶执行使命任务,为人员正常生活、工作提供和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各种压力液体和气体如淡水、热水、新鲜空气、压缩空气;如为主机、付机供给燃油、润滑油;为主、付机的操控系统提供液压油;为调距螺旋桨提供液压油;为甲板机械如舵机、锚机、起重机等提供压力液体和润滑油;为主机启动、汽笛、气动机械提供压缩空气等。但是,由于船用各种舱室设备繁多,造成各种错综复杂的管路系统,同时各种管路不可避免地会穿过船体结构和船体舱壁,特别是穿过有水密要求的水密舱壁时对通舱管路必须做水密结构处理。目前国内外造船界对于钢质水密舱壁通管的做法是将通舱接管直接水密焊接在水密舱壁上,以保证其水密性和牢固性而没有隔振措施。但是由于风浪流对船体的作用和船体内各种机械的工作运动以及管路内流体的流动等因素,造成了通舱接管与水密舱壁间的复杂振动,从而造成破舱或管损事故,甚至造成重大灾难;对于输送动力流体的管路,还可能会引起较大的振动和噪音,这些振动和噪音会造成工作场所和机械场所环境恶劣,不仅会造成对液体输送机的不利影响和损坏,也会对其他设备造成不利影响和损坏,同时还会对船员造成身心损害,严重时会造成船舶不能正常完成使命任务,也特别不利于军船的隐身,从而严重制约着战斗舰艇的作战能力。针对上述情况,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船用隔振通舱接管装置来降低水密舱壁与通舱接管之间的相互振动强度和振动噪音并同时满足舱壁的水密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船舶管路提供一种可减轻振动强度4~7个分贝以上,具有水密功能的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包括接管本体1、接管总成3与压接法兰2,所述接管总成3穿过所述接管本体1,所述接管总成3的两端通过压接法兰2固定于接管本体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总成3包括接管31、外卡圈法兰32与内卡异形圈35;所述接管31的中部的外周面上沿轴向左右各设置有一个相隔离的环盘状的内承肩312,所述内承肩312向外依次分别设置有内卡异形圈35,所述内卡异形圈35的内侧压紧在内承肩312上;所述内卡异形圈35的外侧抵接外卡圈法兰32的内凹面,所述外卡圈法兰32的外侧密封连接所述压接法兰2,所述接管总成3的两端通过压接法兰2进行轴向固定。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接管总成3还包括数个内承肩止转片314与数个外卡法兰止转片323。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数个内承肩止转片314沿周向均布并固定于与所述内卡异形圈35相抵接的所述内承肩312的端面根部;所述数个外卡法兰止转片323沿周向均布并固定于与所述内卡异形圈35相抵接的所述外卡圈法兰32的内凹面根部。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接管31的两端各有一个管接头311,所述管接头311与所述内承肩312之间的所述接管31的外周面上沿轴向有数个调频凸肩313;所述接管31的两个所述管接头311之间的外表面均分别包覆有吸振层38。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接管31、所述内承肩止转片314与所述内卡异形圈35采用硫化工艺硫化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压接法兰2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环形结构,其上侧面内圈与所述外卡圈法兰32紧固连接,其上侧面外圈紧固于所述接管本体1。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接管本体1与所述压接法兰2之间还设置有本体密封垫圈4;所述压接法兰2与所述外卡圈法兰32之间还设置有总成密封垫圈5。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数个内承肩止转片314与所述数个外卡法兰止转片323均至少为3个。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接管31两端的管接头311为螺纹管接头或法兰管接头。本专利技术的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既能减轻舱壁的振动对管路的,同时也能减轻管路振动对舱壁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可减轻振动噪音4~7个分贝以上。本专利技术除了用于船舶外,也可应用于陆用和车用;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接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处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压接法兰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C-C处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B-B处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外卡圈法兰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E-E处的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内卡异形圈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M-M处的剖面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体密封垫圈的平面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总成密封垫圈的平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所示,包括船体内部的船舶舱壁9和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所述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穿过所述船舶舱壁9,通过所述接管本体1焊接在所述船舶舱壁9上。所述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包括一个接管本体1、两个本体密封垫圈4、若干本体连接螺栓1a、两个压接法兰2、一个接管总成3、两个总成密封垫圈5、若干总成连接螺栓3a;所述接管本体1、接管总成3、两个本体密封垫圈4、两个压接法兰2、两个总成密封垫圈5为同轴线左右对称布置。所述接管总成3包括一个接管31、两个外卡圈法兰32、两个内卡异形圈35、若干内承肩止转片314、若干外卡法兰止转片323。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接管本体1的截面为矩形形的环形结构,其两端沿周长均布若干本体螺纹孔11。所述压接法兰2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环形结构,其近内圈处沿周长均布若干总成螺栓孔3a1、其近外圈处沿周长均布若干本体螺栓孔1a1;如图1、图2、如图5至图12所示,所述接管31的两端各有一个管接头311;所述接管31的中部的外周面上沿轴向左右各有一个环盘状的内承肩312;所述内承肩312与所述内卡异形圈35相邻的端面根部沿周向均布有数块内承肩止转片314;所述管接头311与所述内承肩312之间的所述接管31的外周面上沿轴向有数个调频凸肩313。在所述接管31的两个所述管接头311之间的外表面包覆有吸振层38。所述内卡异形圈35是截面形状为S形的环状结构,其与所述内承肩312相邻端有数个沿周长均布的内卡内止转槽35a,其与所述外卡圈法兰32相邻端有数个沿周长均布的内卡外止转槽35b。所述外卡圈法兰32是截面形状为凹形的环状结构,其与所述外卡异形圈33相邻的内凹面根部沿周长均布数块固定的外卡法兰止转片323,其与所述总成密封垫圈5相邻的端面沿周长均布若干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包括接管本体(1)、接管总成(3)与压接法兰(2),所述接管总成(3)穿过所述接管本体(1),所述接管总成(3)的两端通过压接法兰(2)固定于接管本体(1)上,其特征在于,/n所述接管总成(3)包括接管(31)、外卡圈法兰(32)、内卡异形圈(35);所述接管(31)的中部的外周面上沿轴向左右各设置有一个相隔离的环盘状的内承肩(312),所述内承肩(312)向外依次分别设置有内卡异形圈(35),所述内卡异形圈(35)的内侧压紧在内承肩(312)上;所述内卡异形圈(35)的外侧抵接所述外卡圈法兰(32)的内凹面,所述外卡圈法兰(32)的外侧密封连接所述压接法兰(2),所述接管总成(3)的两端通过压接法兰(2)进行轴向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包括接管本体(1)、接管总成(3)与压接法兰(2),所述接管总成(3)穿过所述接管本体(1),所述接管总成(3)的两端通过压接法兰(2)固定于接管本体(1)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管总成(3)包括接管(31)、外卡圈法兰(32)、内卡异形圈(35);所述接管(31)的中部的外周面上沿轴向左右各设置有一个相隔离的环盘状的内承肩(312),所述内承肩(312)向外依次分别设置有内卡异形圈(35),所述内卡异形圈(35)的内侧压紧在内承肩(312)上;所述内卡异形圈(35)的外侧抵接所述外卡圈法兰(32)的内凹面,所述外卡圈法兰(32)的外侧密封连接所述压接法兰(2),所述接管总成(3)的两端通过压接法兰(2)进行轴向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用内套式单级隔振通舱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总成(3)还包括数个内承肩止转片(314)与数个外卡法兰止转片(323);
所述数个内承肩止转片(314)沿周向均布并固定于与所述内卡异形圈(35)相抵接的所述内承肩(312)的端面根部;所述数个外卡法兰止转片(323)沿周向均布并固定于与所述内卡异形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珍霞应东赛军杰姚翠莲王爱勤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麦康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