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来英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保温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8713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保温墙体,包括基体部,基体部外侧面形成一个外侧端开口的中空腔,外侧开口端通过一透明玻璃板密封,透明玻璃板的内侧端自上而下垂直设置有一块以上的中隔板,相邻中隔板之间均形成一个保温腔,各中隔板与基体部内侧面之间形成一个间隙腔,间隙腔内填充一层保温层,保温层的一侧与基体部内侧面接触,另一侧与各中隔板的一侧接触,每个保温腔内均设置有一具有伸缩功能的隔离件,基体部的外侧端底部设置有一踩踏隔离部,通过挤压踩踏隔离部使得隔离件打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墙体可在白天时吸收外部光线的热量,夜间可以对其缓慢释放热量,增加室内温度,节少能源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保温墙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保温墙体。
技术介绍
建筑墙体现有技术中一般保温性能都是比较好的,也就是说它的隔热性好,但是隔热性好,白天时,外界温度高,太阳光照射在建筑体上,其建筑体的吸热效果并不好,夜间时,室内温度低,为了提升室内温度,会使用空调等设备,但是由于室内温度低,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加热状态,电能消耗巨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建筑保温墙体,其在白天时能够充分吸收外部热量,用于供夜间的持续供热,增加室内温度值,减少能源消耗率,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建筑保温墙体,包括基体部,基体部外侧面形成一个外侧端开口的中空腔,外侧开口端通过一透明玻璃板密封,透明玻璃板的内侧端自上而下垂直设置有一块以上的中隔板,相邻中隔板之间均形成一个保温腔,各中隔板与基体部内侧面之间形成一个间隙腔,间隙腔内填充一层保温层,保温层的一侧与基体部内侧面接触,另一侧与各中隔板的一侧接触,每个保温腔内均设置有一具有伸缩功能的隔离件,基体部的外侧端底部设置有一踩踏隔离部,通过挤压踩踏隔离部使得隔离件打开。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踩踏隔离部的一端设置一根输出管,输出管的输出端连接一根输气总管,输气总管埋设在保温层内,输气总管通过输气分管连接每个隔离件,将踩踏隔离部内的气体通过挤压进入到隔离件内并将隔离件顶起,通过隔离件密封整个保温腔。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输气分管与输气总管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回流细管,回流细管一端连接输气分管,另一端连接输气总管,位于回流细管处的输气分管上安装有一单向出气阀。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回流细管内部具有一个小孔径的回流通道。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隔离件包括一块以上的密封板,密封板中间处均开设一通孔,输气分管穿过各密封板的通孔并与通孔内壁打胶水粘接固定,自然状态时,密封板与密封板之间叠加设置,各密封板之间的输气分管压缩。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各密封板的一侧与保温层一侧接触,另一侧与透明玻璃板内侧面接触,各密封板的外壁面分别粘接有一层隔离密封层,所述隔离密封层采用柔性橡胶材料制成。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各密封板内部通过隔离密封层形成有一个以上的隔离腔,隔离密封层上设置有进出气小孔。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踩踏隔离部采用具有弹性形变恢复能力的弹性橡胶材料制成,踩踏隔离部沿着基体部长度方向延伸布设。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温层相对透明玻璃板一面涂抹有一层黑色吸热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白天时,打开隔离件,用于吸收外部热量,吸收完热量后可以通过踩踏隔离部来实现保温腔的密封,减少夜间热量的损耗,进而在夜间时可以持续放热,提升室内温度,减少室内能源的使用率,更加节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隔离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温状态下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专利技术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建筑保温墙体,包括基体部1,基体部1外侧面形成一个外侧端开口的中空腔,外侧开口端通过一透明玻璃板5密封,透明玻璃板5的内侧端自上而下垂直设置有一块以上的中隔板13,相邻中隔板13之间均形成一个保温腔6,各中隔板13与基体部1内侧面之间形成一个间隙腔,间隙腔内填充一层保温层4,保温层4的一侧与基体部内侧面接触,另一侧与各中隔板13的一侧接触,每个保温腔6内均设置有一具有伸缩功能的隔离件3,基体部1的外侧端底部设置有一踩踏隔离部2,通过挤压踩踏隔离部2使得隔离件打开。本实施例中,踩踏隔离部2的一端设置一根输出管8,输出管8的输出端连接一根输气总管7,输气总管7埋设在保温层4内,输气总管7通过输气分管32连接每个隔离件3,将踩踏隔离部2内的气体通过挤压进入到隔离件3内并将隔离件3顶起,通过隔离件3密封整个保温腔6。其中,输气分管32与输气总管7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回流细管11,回流细管11一端连接输气分管32,另一端连接输气总管7,位于回流细管11处的输气分管32上安装有一单向出气阀12,回流细管11内部具有一个小孔径的回流通道,当挤压踩踏隔离部时,踩踏隔离部内的气体挤压穿过输气总管分入到各输气分管内,最后顶起输气分管,输气分管的末端需要密封,所以在充入气体后可以拉伸膨胀,如图3所示,这样顶起的输气分管可以撑开隔离件,进而达到密封保温腔的功能,用于夜间保温使用,隔离室内外,增加保温效果。而设置回流细管11的目的是用于缓慢回气,使得输气分管3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回流细管11缓慢的回入到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踩踏隔离部2内,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温层上的热量逐渐降低,而隔离件的密封性越来越差,可以对回流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部,基体部外侧面形成一个外侧端开口的中空腔,外侧开口端通过一透明玻璃板密封,透明玻璃板的内侧端自上而下垂直设置有一块以上的中隔板,相邻中隔板之间均形成一个保温腔,各中隔板与基体部内侧面之间形成一个间隙腔,间隙腔内填充一层保温层,保温层的一侧与基体部内侧面接触,另一侧与各中隔板的一侧接触,每个保温腔内均设置有一具有伸缩功能的隔离件,基体部的外侧端底部设置有一踩踏隔离部,通过挤压踩踏隔离部使得隔离件打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部,基体部外侧面形成一个外侧端开口的中空腔,外侧开口端通过一透明玻璃板密封,透明玻璃板的内侧端自上而下垂直设置有一块以上的中隔板,相邻中隔板之间均形成一个保温腔,各中隔板与基体部内侧面之间形成一个间隙腔,间隙腔内填充一层保温层,保温层的一侧与基体部内侧面接触,另一侧与各中隔板的一侧接触,每个保温腔内均设置有一具有伸缩功能的隔离件,基体部的外侧端底部设置有一踩踏隔离部,通过挤压踩踏隔离部使得隔离件打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踩踏隔离部的一端设置一根输出管,输出管的输出端连接一根输气总管,输气总管埋设在保温层内,输气总管通过输气分管连接每个隔离件,将踩踏隔离部内的气体通过挤压进入到隔离件内并将隔离件顶起,通过隔离件密封整个保温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分管与输气总管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回流细管,回流细管一端连接输气分管,另一端连接输气总管,位于回流细管处的输气分管上安装有一单向出气阀。


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来英
申请(专利权)人:朱来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