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784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涉及3D打印与骨折复位固定领域。它包括定位针、导向器和连接栓,导向器包括主板、辅板和连接通道,主板和辅板连接处为第一拼合线;定位针与定向通道匹配;连接栓与连接通道匹配;两个导向器连接处为第二拼合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术中无需大范围切开彻底暴露骨质、无需反复透视确认,真正做到闭合微创复位和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
本技术涉及3D打印与骨折复位固定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交通、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我国居民骨折发病率大大增加。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现是伤后出现局部变形、肢体反常运动以及骨擦音,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因此,骨折治疗的基本就是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目前骨折复位方式包括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传统闭合复位主要依靠手法复位以及简易的牵引器械,复位时缺乏准确的参考标志,无法实时监测复位效果,往往依赖反复的C型臂透视确认,复位效果较差。切开复位能够达到解剖复位效果,但是创伤大、出血多以及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增加等给患者带来的风险增加。如何闭合、准确、有效的复位移位骨折是目前创伤骨科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3D打印技术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尤其在辅助制定手术计划、模拟手术过程以及打印个性化医疗器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发一种无需手术切开即可准确导向、维持复位的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针、导向器和连接栓,所述导向器包括主板、辅板和位于主板上的多个连接通道,主板和辅板连接处为第一拼合线;定向通道由主板上的主通道体和位于辅板上的辅通道体组成;所述定位针的外周结构与定向通道的内周结构匹配,将定向通道的主通道体和辅通道体与定位针套接后可通过外套筒固定;所述连接栓的外周结构与连接通道的内周结构匹配,多个连接通道通过连接栓将多个导向器连接为整体;两个所述导向器连接处为第二拼合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针为不锈钢定位针或者钛合金定位针,定位针靠近骨质的一端设有的自攻螺纹,定位针位于体外的另一端为柱状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通道有多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板上还包括多个固定通道;所述固定通道为中空圆柱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拼合线为V型,第二拼合线为锯齿型。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栓为碳纤维连接栓或不锈钢连接栓。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器为医用光敏树脂通过3D打印机制成的导向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器在使用时其下表面距皮肤表面的距离为8mm-15mm,导向器的厚度为8mm-12mm。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针长度为80-180mm,直径不小于4mm,定位针上的自攻螺纹长度不小于20mm的自攻螺纹;所述固定通道内直径为6mm,长20-40mm;所述连接栓直径不小于5mm,长度不小于10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术前通过软件模拟复位过程,检验导向器的复位效果,实现了个性化治疗。2)术中无需大范围切开彻底暴露骨质、无需反复透视确认,真正做到闭合微创复位和固定。3)外套筒用于术中固定拼合完整后的定向通道,同时配合定向通道内表面的摩擦力,使得定位针不会产生滑移现象,故而使整个导向器的定位十分精准。4)骨折复位完成后可通过固定通道打入常规外固定骨针,用于临时或永久固定骨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1。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2。图3为本技术导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骨头骨折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骨头复位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参阅附图可知: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针1、导向器2和连接栓3,所述导向器2包括主板21、辅板22和位于主板21上的多个连接通道24,主板21和辅板22连接处为第一拼合线261;定向通道23由主板21上的主通道体231和位于辅板22上的辅通道体232组成;所述定位针1的外周结构与定向通道23的内周结构匹配,将定向通道23的主通道体231和辅通道体232与定位针1套接后可通过外套筒233固定;外套筒233用于术中固定拼合完整后的定向通道23,同时配合定向通道23内表面的摩擦力,使得定位针1不会产生滑移现象,故而使整个导向器2的定位十分精准;所述连接栓3的外周结构与连接通道24的内周结构匹配,多个连接通道24通过连接栓3将多个导向器2连接为整体;两个所述导向器2连接处为第二拼合线262。所述定位针1为不锈钢定位针或者钛合金定位针,定位针1靠近骨质的一端设有的自攻螺纹,定位针1位于体外的另一端为柱状结构。所述连接通道24有多组。所述主板21上还包括多个固定通道25;所述固定通道25为中空圆柱结构;骨折复位完成后可通过固定通道25打入常规外固定骨针,用于临时或永久固定骨折。所述第一拼合线261为V型,第二拼合线262为锯齿型。所述连接栓3为碳纤维连接栓或不锈钢连接栓。所述导向器2为医用光敏树脂通过3D打印机制成的导向器;确保其具备足够的韧度和刚度,方便手术中精准定位。所述导向器2在使用时其下表面距皮肤表面的距离为8mm-15mm,由于人体不同时期不同体态的皮肤状态会呈现轻微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轻微变化,导向器2的下表面要与体表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保持距离后,也方便手术的进行;所述导向器2的厚度为8mm-12mm,该厚度既能确保导向器2的稳定性,又能节省材料。所述定位针1长度为80-180mm,直径不小于4mm,定位针1上的自攻螺纹长度不小于20mm的自攻螺纹;所述固定通道25内直径为6mm,长20-40mm;所述连接栓3直径不小于5mm,长度不小于100mm。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术前将定位针1分别置入骨折远端和近端骨质(或骨盆的患侧和健侧髂嵴);步骤2:置入定位针1后进行CT薄层扫描,并将所得CT数据.dicom格式导入MIMICSResearch20.0和GeomagicStudio12.0软件等软件建模、模拟复位;通过软件重建出骨、定位针和皮肤的三维模型,虚拟骨折复位过程;复位后的三维模型以定位针1为标志,以皮肤模型为参考设计个性化复位体外导向器2,并制作导向器2;步骤3:导向器2制作完成后,将导向器2安装于骨头4骨折处,导向器2主板21上的主通道体231和导向器2辅板22上的辅通道体232将定位针1包裹,然后使用外套筒233将主通道体231和辅通道体232拼合为完整的定向通道23,并将定位针1固定在定向通道23内;步骤4: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针(1)、导向器(2)和连接栓(3),所述导向器(2)包括主板(21)、辅板(22)和位于主板(21)上的多个连接通道(24),主板(21)和辅板(22)连接处为第一拼合线(261);/n定向通道(23)由主板(21)上的主通道体(231)和位于辅板(22)上的辅通道体(232)组成;/n所述定位针(1)的外周结构与定向通道(23)的内周结构匹配,将定向通道(23)的主通道体(231)和辅通道体(232)与定位针(1)套接后可通过外套筒(233)固定;/n所述连接栓(3)的外周结构与连接通道(24)的内周结构匹配,多个连接通道(24)通过连接栓(3)将多个导向器(2)连接为整体;两个所述导向器(2)连接处为第二拼合线(262)。/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针(1)、导向器(2)和连接栓(3),所述导向器(2)包括主板(21)、辅板(22)和位于主板(21)上的多个连接通道(24),主板(21)和辅板(22)连接处为第一拼合线(261);
定向通道(23)由主板(21)上的主通道体(231)和位于辅板(22)上的辅通道体(232)组成;
所述定位针(1)的外周结构与定向通道(23)的内周结构匹配,将定向通道(23)的主通道体(231)和辅通道体(232)与定位针(1)套接后可通过外套筒(233)固定;
所述连接栓(3)的外周结构与连接通道(24)的内周结构匹配,多个连接通道(24)通过连接栓(3)将多个导向器(2)连接为整体;两个所述导向器(2)连接处为第二拼合线(2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针(1)为不锈钢定位针或者钛合金定位针,定位针(1)靠近骨质的一端设有的自攻螺纹,定位针(1)位于体外的另一端为柱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骨折辅助复位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24)有多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骨折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升陈开放朱丰照曾练万意州景玺瑞郭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