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7123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包括诱捕器本体、设置在诱捕器本体上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之间设置有用于将诱捕器本体悬挂到枝干上的悬挂件;在诱捕器本体上朝向地面的一侧涂覆有用于捕获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不干胶;诱捕器本体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了荔枝蒂蛀虫成虫喜欢栖息与水平夹角较小的侧枝的独特栖息习性,在荔枝枝干上悬挂与水平面相交角度小于15°的诱捕器本体以供荔枝蒂蛀虫栖息,且在栖息的时候被诱捕器本体上的不干胶粘结在诱捕器本体上,采用上述方式能够有效的对荔枝蒂蛀虫成虫进行捕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农业植物保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
技术介绍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y)是鳞翅目细蛾科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对我国荔枝和龙眼的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于荔枝果实表面的皲裂处,表面有一层蜡质,化学农药难以渗透;初孵出的幼虫从卵壳背面直接钻进荔枝果实内部,至老熟幼虫才钻出荔枝果实在叶片上化蛹,所以幼虫期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荔枝蒂蛀虫化蛹时在叶片上形成一个膜状的蛹室,农药难以浸入,防治困难;荔枝蒂蛀虫成虫不善长飞行,常栖息在荔枝枝干的背光处。果农喷施农药时往往注重在叶片上施药,常常忽视枝干。未被杀死的荔枝蒂蛀虫成虫再次产卵,再次危害荔枝果实。目前在防治荔枝蒂蛀虫成虫方面的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申请号为CN201010206049.4专利名称为荔枝蒂蛀虫及虫卵驱避剂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植物提取物如四季橘精油、香紫苏精油等植物提取物进行驱避成虫的方式;申请号为CN201910093533.1专利名称为一种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与卵期协同防控方法防治的中国专利则主要公开了在成虫期向荔枝龙眼树上喷洒驱避剂来防治的方法,以上两项专利均采用驱避的方法来防虫。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果农倾向于采用喷施化学农药的方法来防治,但是荔枝蒂蛀虫成虫独特的栖息习性使得化学农药作用甚微。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造成了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还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所以急需研发新型防治方法。技术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能够有效的对荔枝蒂蛀虫成虫进行捕获的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包括诱捕器本体、设置在所述诱捕器本体上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诱捕器本体悬挂到枝干上的悬挂件;在所述诱捕器本体上朝向地面的一侧涂覆有用于捕获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不干胶;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5°。上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中,所述诱捕器本体呈圆柱状。上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中,所述诱捕器本体为PVC塑料管或荔枝枝干。上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中,所述诱捕器本体的横截面的直径为3-8cm。上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中,所述诱捕器本体呈半圆柱状,所述诱捕器本体为PVC塑料管沿轴线方向平分后的一半,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弧形部朝向背离地面的一侧。上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中,所述诱捕器本体的长度为50-100cm。上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中,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均为设置在所述诱捕器本体上的螺丝钉或铁钉。上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中,所述悬挂件为悬挂绳。上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中,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外侧包覆有一层牛皮纸,所述不干胶涂覆在所述牛皮纸上。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本技术利用了荔枝蒂蛀虫喜欢栖息与水平夹角较小的侧枝的独特栖息习性,在荔枝枝干上悬挂与水平面相交角度小于15°的诱捕器本体以供荔枝蒂蛀虫栖息,且在栖息的时候被诱捕器本体上的不干胶粘结在诱捕器本体上,采用上述方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能够有效的对荔枝蒂蛀虫进行捕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PVC塑料管制作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截取一半后的PVC塑料管制作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1、诱捕器本体;2、第一紧固件;3、第二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如图1或图2所示,包括诱捕器本体1、设置在所述诱捕器本体1上的第一紧固件2和第二紧固件3,所述第一紧固件2和所述第二紧固件3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诱捕器本体1悬挂到枝干上的悬挂件。在所述诱捕器本体1上朝向地面的一侧涂覆有用于捕获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不干胶;所述诱捕器本体1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5°。在采集荔枝蒂蛀虫进行科学研究时,发现其成虫栖息行为有一定的规律。调查发现,荔枝蒂蛀虫偏好有一定倾斜角度范围的光滑无水的荔枝侧枝背面,有虫侧枝与水平面的最大倾斜角度为43°,大于75%的成虫栖息于15°以下的侧枝上;成虫的密度随侧枝倾斜角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平均为6.14只/m(0°)、5.42只/m(2~10°)、4.92只/m(11~15°)、3.08只/m(16~20°)、2.31只/m(20~43°)。侧枝的离地高度和粗细与虫量无相关性。本技术主要利用荔枝蒂蛀虫喜欢栖息与水平夹角较小的侧枝的独特栖息习性,设计一种物理器具进行诱捕。该装置模拟荔枝枝干背部的物理特性,做成圆柱状或半圆柱状,长度可以固定在0.6-1米或做成可伸缩状。在当年荔枝果实生长期间(荔枝果实直径1.5厘米左右,此时荔枝蒂蛀虫开始大发生,一直延续到荔枝收获前),用绳子或其他工具做成的悬挂件将制作好的诱捕器本体1悬挂于荔枝枝干的下部,选择与水平面夹角小于15°且表面无青苔的荔枝枝干悬挂,因为调查统计结果表明75%以上的荔枝蒂蛀虫成虫喜欢栖息于这些枝干上。保持诱捕器与枝干的距离0~5厘米之间,以减少荔枝蒂蛀虫成虫从枝干和诱捕器之间飞过的数量。根据每棵荔枝树上与水平面夹角小于15°的枝干的数量决定悬挂诱捕器的数量,一般为1:1,当虫量较多时可以适当增加诱捕器本体1的数量。作为优选的方案,诱捕器本体1的表面的颜色可以做成与荔枝枝干相似的颜色和纹理,或直接用修剪下来的侧枝制作诱捕器本体1,诱捕器本体1的下表面即指向地面的那一面,刷有不干胶,或直接在生长的荔枝侧枝下表面刷上不干胶,当荔枝蒂蛀虫栖息于上面时会被黏住。诱捕器本体1可以采用PVC塑料管或者荔枝枝干。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所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取直径为3-8cm的PVC塑料管或者荔枝枝干作为诱捕器本体,并将其修剪为长度为50-100cm;在诱捕器本体的上部打孔以安装螺丝钉或者铁钉,在诱捕器本体1的下部涂覆不干胶;用悬挂绳将诱捕器本体1悬挂到枝干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5°且表面无青苔的荔枝枝干下面;调整诱捕器本体与荔枝枝干之间的距离至小于5cm;每日记录诱捕器本体上黏附的蒂蛀虫成虫数量,当粘附到诱捕器本体上的蒂蛀虫的虫量达到N头/平方厘米或当诱捕器本体悬挂超过M天,需要进行更换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或重新涂覆不干胶。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方案做进一步的介绍。实施实例1:在上一年度荔枝收获后修剪下来的枝干中,选取直径3-8厘米的枝干锯成50-80厘米长的每段,表面刷洗干净,晾干以形成诱捕器本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诱捕器本体、设置在所述诱捕器本体上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诱捕器本体悬挂到枝干上的悬挂件;在所述诱捕器本体上朝向地面的一侧涂覆有用于捕获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不干胶;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诱捕器本体、设置在所述诱捕器本体上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诱捕器本体悬挂到枝干上的悬挂件;在所述诱捕器本体上朝向地面的一侧涂覆有用于捕获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不干胶;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器本体呈圆柱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器本体为PVC塑料管或荔枝枝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横截面的直径为3-8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义李敦松赵灿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