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7044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包括主体结构、远程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太阳能供电系统,主体结构从上至下包括:雨帽、烟囱、天圆地方结构、顶架、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底架、立柱;顶架与底架之间设有侧门板,侧门板外一侧设侧门及包角,另一侧设复合刚玉管、接线板及电离室;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内放置地面焰条,安装在复合刚玉管内,于侧门及包角内部形成燃烧室,电离室设于燃烧室外部,通过复合刚玉管进行隔离;太阳能供电系统设于主体结构一侧,且通过预埋穿线管连接主体结构对其供电,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杆、GSM天线、太阳能板、监控摄像头及电控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解决了山区及交通不便地区的增雨、增雪作业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
本技术属于人工增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遍布我国各地。由于飞机、火箭和高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需要在申请空域后实施,使得这项作业有很大的局限性。地面烟炉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有不用申请空域、远程控制等特点,在我国特别是山区广泛的布设,距离较远、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程控距离会受限制,同时又得地区没有信号覆盖,设置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解决了山区及交通不便地区的增雨、增雪作业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包括主体结构、远程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太阳能供电系统,所述主体结构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雨帽、烟囱、天圆地方结构、顶架、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底架、立柱;所述顶架与底架之间设有侧门板,所述侧门板外一侧设有侧门及包角,另一侧从内到外设有复合刚玉管、接线板及电离室;所述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内放置地面焰条,其安装在复合刚玉管内,于侧门及包角内部形成燃烧室,所述电离室设于燃烧室外部,通过复合刚玉管进行隔离;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设于主体结构一侧,且通过底部设置的预埋穿线管连接主体结构对其进行供电,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杆,所述太阳能杆顶部设有GSM天线及太阳能板,侧面设有监控摄像头及电控柜,底部通过太阳能杆地锚与太阳能杆地基对太阳能杆进行固定。进一步的,所述侧门内部设有4块挡火板,所述包角设于侧门外侧四周;所述复合刚玉管外套设橡胶垫后安装于电离室的安装孔内,所述电离室内门上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航空插头连接接线板,所述接线板通过其接线柱连接地面焰条的两根点火线。进一步的,所述电控柜内设有电源保护器及通信模块,其且均安装于电源保护器支架上,所述电源保护器及通信模块下方设有蓄电池。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底部连接炉体地锚,所述炉体地锚伸入炉体地基中对立柱进行固定;所述烟囱和雨帽通过3个M8螺栓和3个吊环间隔固定,在吊环上通过锁扣固定钢丝绳一端,钢丝绳另一端设有钢钎,通过钢钎伸入钢钎预埋中通过螺栓螺母对钢丝绳进行固定;所述太阳能杆采用相同结构连接第二钢丝绳。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板固设于太阳能旋转头上方,太阳能板上方设有天线支架和天线。作为优选,所述远程控制模块采用室内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实现焰条的遥控检测、点火和烟雾的自动播撒。作为优选,所述通信模块采用GSM、GPRS或北斗通信模块。作为优选,所述主体结构采用304不锈钢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采用成熟的GSM(手机短信)、GPRS(计算机网络通信)或北斗通讯方式,利用太阳能供电系统实现了控制系统的远距离操作和供电,无需现场有人操作,可以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草原及交通不便的地区进行作业;2)焰条装填量大,满足冷、暖云烟条的燃烧工况要求,可根据不同天气情况进行选择性作业,维护次数少;3)焰条燃烧室大,焰条在密闭空间内燃烧,其燃烧产生的明火及喷出的残渣不会接触到干草、树木等易燃物,满足森林防火要求;4)焰条采用复合刚玉管隔离,耐腐蚀、耐烧蚀、防互燃;5)燃烧室与电离(装填)室完全物理隔离,烟雾不会污染或腐蚀电离(装填)室和电极,焰条装填方便线路连接可靠;6)通道状况自动检测、判断、标示,作业信息自动存储;7)主体结构采用304不锈钢制造,设备防腐蚀性强,寿命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雨帽,2-烟囱,3-天圆地方结构,4-顶架,5-底架,6-立柱,7-电离室,8-侧门板,9-侧门,10-包角,11-接线板,12-复合刚玉管,13-炉体地锚,14-钢钎,15-钢钎预埋,16-炉体地基,17-太阳能杆,18-GSM天线,19-太阳能板,20-监控摄像头,21-电控柜,22-太阳能杆地锚,23-太阳能杆地基,24-预埋穿线管,26-钢丝绳,27-第二钢丝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所举实施例只作为对本技术的说明,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所示的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包括主体结构、远程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太阳能供电系统,所述主体结构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雨帽1、烟囱2、天圆地方结构3、顶架4、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底架5、立柱6;所述顶架4与底架5之间设有侧门板8,所述侧门板8外一侧设有侧门9及包角10,另一侧从内到外设有复合刚玉管12、接线板11及电离室7;所述立柱6底部连接炉体地锚13,所述炉体地锚13伸入炉体地基16中对立柱6进行固定;所述烟囱2和雨帽1通过3个M8螺栓和3个吊环间隔固定,在吊环上通过锁扣固定钢丝绳26一端,钢丝绳26另一端设有钢钎14,通过钢钎14伸入钢钎预埋15中通过螺栓螺母对钢丝绳26进行固定;所述太阳能杆17采用相同结构连接第二钢丝绳27。所述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内放置地面焰条,其安装在复合刚玉管12内,于侧门9及包角10内部形成燃烧室,所述电离室7设于燃烧室外部,通过复合刚玉管12进行隔离;所述侧门9内部设有4块挡火板,所述包角10设于侧门9外侧四周;所述复合刚玉管12外套设橡胶垫后安装于电离室7的安装孔内,所述电离室7内门上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航空插头连接接线板11,所述接线板11通过其接线柱连接地面焰条的两根点火线。电离室7同样也是地面焰条装填室。所述电控柜21内设有电源保护器及通信模块,其且均安装于电源保护器支架上,所述电源保护器及通信模块下方设有蓄电池。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设于主体结构一侧,且通过底部设置的预埋穿线管24连接主体结构对其进行供电,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杆17,所述太阳能杆17顶部设有GSM天线18及太阳能板19,侧面设有监控摄像头20及电控柜21,底部通过太阳能杆地锚22与太阳能杆地基23对太阳能杆17进行固定。所述太阳能板19固设于太阳能旋转头上方,太阳能板19上方设有天线支架和天线。作为优选,所述远程控制模块采用室内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实现焰条的遥控检测、点火和烟雾的自动播撒。所述通信模块采用GSM、GPRS或北斗通信模块。所述主体结构采用304不锈钢制成。主要技术指标:地面增雨增雪焰炉技术指标见表1。地面焰条技术指标见表2。远程控制系统技术指标见表3。表1地面增雨增雪焰炉技术指标表2地面焰条技术指标表3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包括主体结构、远程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太阳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雨帽(1)、烟囱(2)、天圆地方结构(3)、顶架(4)、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底架(5)、立柱(6);所述顶架(4)与底架(5)之间设有侧门板(8),所述侧门板(8)外一侧设有侧门(9)及包角(10),另一侧从内到外设有复合刚玉管(12)、接线板(11)及电离室(7);所述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内放置地面焰条,其安装在复合刚玉管(12)内,于侧门(9)及包角(10)内部形成燃烧室,所述电离室(7)设于燃烧室外部,通过复合刚玉管(12)进行隔离;/n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设于主体结构一侧,且通过底部设置的预埋穿线管(24)连接主体结构对其进行供电,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杆(17),所述太阳能杆(17)顶部设有GSM天线(18)及太阳能板(19),侧面设有监控摄像头(20)及电控柜(21),底部通过太阳能杆地锚(22)与太阳能杆地基(23)对太阳能杆(17)进行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包括主体结构、远程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太阳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雨帽(1)、烟囱(2)、天圆地方结构(3)、顶架(4)、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底架(5)、立柱(6);所述顶架(4)与底架(5)之间设有侧门板(8),所述侧门板(8)外一侧设有侧门(9)及包角(10),另一侧从内到外设有复合刚玉管(12)、接线板(11)及电离室(7);所述地面增雨增雪焰炉内放置地面焰条,其安装在复合刚玉管(12)内,于侧门(9)及包角(10)内部形成燃烧室,所述电离室(7)设于燃烧室外部,通过复合刚玉管(12)进行隔离;
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设于主体结构一侧,且通过底部设置的预埋穿线管(24)连接主体结构对其进行供电,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杆(17),所述太阳能杆(17)顶部设有GSM天线(18)及太阳能板(19),侧面设有监控摄像头(20)及电控柜(21),底部通过太阳能杆地锚(22)与太阳能杆地基(23)对太阳能杆(17)进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雨增雪智能焰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9)内部设有4块挡火板,所述包角(10)设于侧门(9)外侧四周;所述复合刚玉管(12)外套设橡胶垫后安装于电离室(7)的安装孔内,所述电离室(7)内门上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航空插头连接接线板(11),所述接线板(11)通过其接线柱连接地面焰条的两根点火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韦双平罗永乐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紫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