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代亭玉专利>正文

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7654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通过对均流互感组件设置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第一线圈一端引出输入接线端子AA,第二线圈一端引出输入接线端子AB,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另外一端连接并共同引出有输出接线端子A,整体思路中,并联结构包括n层相互连接的均流互感组件,第一层设有个均流互感组件,第二层设有个均流互感组件,依次类推,第n层设有n个均流互感组件,并联结构形成的输入接线端子的数量为n,其中n为正整数。实现交流恒压源并联,并且不易出现烧毁,能够用于大用电量的场合,节约资源,减少设备采购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
本技术涉及均流互感
,具体涉及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
技术介绍
电流互感是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将一次侧大电流转换成二次侧小电流来测量的仪器。电流互感器是由闭合的铁芯和绕组组成。它的一次侧绕组匝数很少,串在需要测量的电流的线路中。周知的,当一个模块无法提供负荷需要的电流的时候,可以采用多个模块并联的方式来提供总的负荷,但由于每个模块的输出电压无法完全一致,输出阻抗特性也会有所区别,简单的将模块并联在一起,并不能保证各模块输出电流完全一致,很可能会出现有的模块全负荷工作,此时需要额外的电路来实现均流的功能,目前,在很多临用电的场合如施工单位,需要比较大的用电量,但是需求时间不长,一般由施工期限决定,此种情况用多大电就架一台多大的变压器,通常用过之后就会扔掉,而架一台变压器需20-50万,给施工单位增加了开销或增加了成本。在很多时候,要大变压器没有,而又有很多闲置的小变压器,申请人考虑可以采用一种技术方案将多个小变压器并联起来,以解决临时用电的低成本问题。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认为,由于两个恒压源的电位有差,这个电位差与两个恒压源的内阻形成环流,这个环流很大,有可能出现烧毁现象,因此恒流源不能直接串联,恒压源不能直接并联。申请人经过研发和实践,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实现交流恒压源的并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交流恒压源无法并联问题,实现交流恒压源并联并且不易出现烧毁,能够用于大用电量的场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所述并联结构至少包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所述均流互感组件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一端引出有输入接线端子AA,所述第二线圈一端引出有输入接线端子AB,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另外一端连接并共同引出有输出接线端子Aab。作为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并联结构包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所述输入接线端子AA连接到变压器A的输出端,所述输入接线端子AB连接到变压器B的输出端,所述输出接线端子Aab作为变压器A和变压器B的共同输出端。作为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并联结构包括三个均流互感组件,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的输入接线端子AA1连接到第二个均流互感组件的输出接线端子Aab,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的输入接线端子AB1连接到第三个均流互感组件的输出接线端子Acd。作为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并联结构形成有输入接线端子AA11、输入接线端子BA11、输入接线端子CA11、输入接线端子DA11和输出接线端子Aabcd。作为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并联结构连接有变压器A、变压器B、变压器C和变压器D,所述变压器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入接线端子AA11;所述变压器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入接线端子BA11;所述变压器C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入接线端子CA11;所述变压器D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入接线端子DA11。作为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并联结构包括n层相互连接的均流互感组件,第一层设有1个均流互感组件,第二层设有2个均流互感组件,依次类推,第n层设有n个均流互感组件,并联结构形成的输入接线端子的数量为2n,其中n为正整数。作为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共同缠绕在一个铁芯上,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匝数相等。作为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并联结构包括三个均流互感组件,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设有输入接线端子AA2和输入接线端子BA2;第二个均流互感组件设有输入接线端子AB2和输入接线端子BB2;第三个均流互感组件设有输入接线端子输入接线端子AC2和输入接线端子BC2;所述输入接线端子AA2、输入接线端子AB2和输入接线端子输入接线端子AC2建立连接;所述输入接线端子BA2、输入接线端子BB2和输入接线端子BC2建立连接。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对均流互感组件设置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第一线圈一端引出输入接线端子AA,第二线圈一端引出输入接线端子AB,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另外一端连接并共同引出有输出接线端子Aab,实现交流恒压源并联,并且不易出现烧毁,能够用于大用电量的场合,节约资源,减少设备采购费用,可以为施工单位降低成本,可以将剩余小变压器灵活应用,可以分解运输、搬运、安装的整体力气,因为施工单位多时将变压器安装在山坡上,因此,提高了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均流互感组件的并联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个均流互感组件的并联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个均流互感组件的另外一种并联结构示意图;其中,1:均流互感组件;2:第一线圈;3:第二线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参见图1,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并联结构包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1,均流互感组件1包括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共同缠绕在一个铁芯上,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的匝数相等。第一线圈2一端引出有输入接线端子AA,第二线圈3一端引出有输入接线端子AB,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的另外一端连接并共同引出有输出接线端子Aab。输入接线端子AA连接到变压器A的输出端,输入接线端子AB连接到变压器B的输出端,输出接线端子A作为变压器A和变压器B的共同输出端。输入接线端子AA、输入接线端子AB接变压器A和变压器B的输出端,输入接线端子AA和输入接线端子AB两点的抗电压可以设计几伏到几十伏,输出接线端子A点为输出,变压器A和变压器B的电流分别由输入接线端子AA和输入接线端子AB两点馈到输出接线端子A点,变压器A和变压器B的电位差由输入接线端子AA和输入接线端子AB两点抗住,通过电流关系式N1:N2=I2:I1,便可以看出,输出接线端子A作为输出时,输入接线端子AA到输出接线端子A、输入接线端子AB到输出接线端子A无交流压降,也不损耗功率。参见图2,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并联结构包括三个均流互感组件1,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1的输入接线端子AA1连接到第二个均流互感组件1的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结构至少包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所述均流互感组件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一端引出有输入接线端子AA,所述第二线圈一端引出有输入接线端子AB,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另外一端连接并共同引出有输出接线端子A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结构至少包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所述均流互感组件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一端引出有输入接线端子AA,所述第二线圈一端引出有输入接线端子AB,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另外一端连接并共同引出有输出接线端子Aa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结构包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所述输入接线端子AA连接到变压器A的输出端,所述输入接线端子AB连接到变压器B的输出端,所述输出接线端子Aab作为变压器A和变压器B的共同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结构包括三个均流互感组件,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的输入接线端子AA1连接到第二个均流互感组件的输出接线端子Aab,第一个均流互感组件的输入接线端子AB1连接到第三个均流互感组件的输出接线端子Ac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结构形成有输入接线端子AA11、输入接线端子BA11、输入接线端子CA11、输入接线端子DA11和输出接线端子Aabcd。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交流恒压源的并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结构连接有变压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亭玉
申请(专利权)人:代亭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