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730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缝合试验用人造血管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包括血管本体Ⅰ和血管本体Ⅱ,所述血管本体Ⅰ的缝合端内部留设有插接凸台,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缝合凸台;所述血管本体Ⅱ的缝合端为双层结构,其内层为与插接凸台相匹配的插接管,外层上留设有与缝合凸台相匹配的开口槽,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传统的单层人造血管修改为双层结构,能够有效的避免缝线褶皱的出现,同时在血管本体的一端设置便于缝合的凸起,能够有效提高缝合效果,提高缝合效率,为缝合实验的上手操作提供了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
本技术涉及缝合试验用人造血管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
技术介绍
人造血管即人工制造的血管,人造血管可采用的主要材料有:涤纶、聚四氟乙烯、聚丙烯、硅橡胶等,人造血管能代替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现主要用于置换中、大动脉,作用是以人造血管来连接血管的两断端,使血液循环得以恢复。如何防止血栓形成是植入人造血管的关键问题。目前的人造血管大都是采用聚酯纤维或聚四氟乙烯纤维编织成的具有一定孔隙的皱状管子,把它植入体内,可形成一层假内膜,不再引起凝血和栓塞,较好地解决了防止血栓形成的问题。新近出现的一种用能被机体吸收的材料与不吸收的材料交叉编织,或在大孔隙织物上涂覆可吸收材料(如骨胶原纤维)的人造血管,它便于假内膜加速生长,效果更好。目前,随着德国科学家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一种人造血管。该项研究成果将有望被用于人体试验和药物测试。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这一难题现在已经被德国弗劳霍夫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攻克。他们运用化合高分子材料结合能够有效抵抗排异反应的生物分子制作出了一种特殊的“印刷墨水”,其印制出来的物质经化学反应后能够形成一种有弹性的固体,方便科学家根据人类血管构造将其雕塑成3D立体人造血管。并且由于3D打印技术制造效率高、精细度高,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的人造血管来作为缝合实验的样品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之一,并且由于现有人造血管在实际使用时会由于缝线褶皱造成血栓的二次堆积,因而设计一种褶皱少、结构简单的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人造血管会由于缝线褶皱而造成血栓二次堆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通过将传统的单层人造血管修改为双层结构,能够有效的避免缝线褶皱的出现,同时在血管本体的一端设置便于缝合的凸起,能够有效提高缝合效果,提高缝合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包括血管本体Ⅰ1和血管本体Ⅱ4,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本体Ⅰ1的缝合端内部留设有插接凸台2,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缝合凸台5;所述血管本体Ⅱ4的缝合端为双层结构,其内层为与插接凸台2相匹配的插接管6,外层上留设有与缝合凸台5相匹配的开口槽3。所述缝合凸台5为弧形结构。所述血管本体Ⅱ4从缝合端到另一端的直径依次变小。所述插接管6的直径与插接凸台2的直径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将传统的单层人造血管修改为双层结构,能够有效的避免缝线褶皱的出现,同时在血管本体的一端设置便于缝合的凸起,能够有效提高缝合效果,提高缝合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正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侧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附图序号及名称:血管本体Ⅰ1、插接凸台2、开口槽3、血管本体Ⅱ4、缝合凸台5、插接管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包括血管本体Ⅰ1和血管本体Ⅱ4,所述血管本体Ⅰ1和血管本体Ⅱ4均为一体结构,且均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而成;所述血管本体Ⅰ1的缝合端内部留设有插接凸台2,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缝合凸台5;所述血管本体Ⅱ4的缝合端为双层结构,其内层为与插接凸台2相匹配的插接管6,外层上留设有与缝合凸台5相匹配的开口槽3,所述插接凸台2位于血管本体Ⅰ1的内侧壁上,其用于与插接管6形成对接,进而能够有效减少缝线褶皱的出现,所述血管本体Ⅰ1和血管本体Ⅱ4在实际使用时,先将血管本体Ⅰ1和血管本体Ⅱ4的位置进行对接,然后将插接管6插入血管本体Ⅰ1上,由于插接管6与插接凸台2的大小相匹配,进而使得插接管6和插接凸台2能够实现对接,此时血管本体Ⅰ1上的缝合凸台5卡入血管本体Ⅱ4外层的开口槽3中,随后利用缝合针线对缝合凸台5和血管本体Ⅱ4外层进行缝合即可,由于缝合凸台5和插接管6的相互对接,进而能够有效减少缝合处渗血和血栓的形成,同时缝合凸台5和开口槽3的设置也更加便于医护人员进行缝合,降低了缝合难度,为缝合实验的上手操作提供了便利。所述缝合凸台5为弧形结构,能够有效减少缝合凸台5的存在对缝合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血管本体Ⅱ4缝合端的缝合操作。所述血管本体Ⅱ4从缝合端到另一端的直径依次变小,缝合端的直径较大便于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时进行观测,并且符合人体血管轴向渐变客观实际,便于操作。所述插接管6的直径与插接凸台2的直径相同,进而便于插接管6和插接凸台2的对接,能够有效防止缝线褶皱的出现,并且由于血管本体Ⅱ4采用双层结构,能够有效防止缝合处出现渗血现象,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在本技术中,通过将传统的单层人造血管修改为双层结构,能够有效的避免缝线褶皱的出现,同时在血管本体Ⅰ1的缝合端设置便于缝合的凸起,能够有效提高缝合效果,提高缝合效率,为缝合实验的上手操作提供了便利。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均为公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包括血管本体Ⅰ(1)和血管本体Ⅱ(4),其特征在于:/n所述血管本体Ⅰ(1)的缝合端内部留设有插接凸台(2),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缝合凸台(5);/n所述血管本体Ⅱ(4)的缝合端为双层结构,其内层为与插接凸台(2)相匹配的插接管(6),外层上留设有与缝合凸台(5)相匹配的开口槽(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缝合实验的人造血管,包括血管本体Ⅰ(1)和血管本体Ⅱ(4),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管本体Ⅰ(1)的缝合端内部留设有插接凸台(2),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缝合凸台(5);
所述血管本体Ⅱ(4)的缝合端为双层结构,其内层为与插接凸台(2)相匹配的插接管(6),外层上留设有与缝合凸台(5)相匹配的开口槽(3)。


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邴强周文君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