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基体的防伪标签和包含它的商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7020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3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标签,其包括第一基体(1)、一根或多根直的具有金属光泽的纤维(2)、和第二基体(3),所述纤维(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纤维(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基体(1)连接,所述纤维(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体连接,所述纤维(2)的直径为15至280微米,所述纤维(2)处于弹性形变区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伸强度为大于等于500MPa。所述纤维(2)制备难度大,难以仿制,其具有金属光泽,并且弯折后,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便于大众在不借助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就能进行真伪的检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双基体的防伪标签和包含它的商品
本申请属于防伪
,具体地涉及一种采用弹性形变强度高的金属纤维的防伪标签和包含它的商品。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防伪技术已不能满足高科技防伪的需求。传统防伪手段为荧光纤维、激光标签、查询式数码防伪标签、纹理防伪标签、电子射频标签技术等。荧光纤维:防止门槛极低,很难起到防伪效果。激光标签:消费者也没有辨认标签真假的能力,标签也易于伪造,在缺乏可对比性的情况下,60%的伪造品与100%真品难以分别;其次是温变标签,消费者虽然易于识别但也易于伪造。查询式数码防伪标签: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查询数码标签的真伪,但由于防伪数码只是印刷在纸张表面,因此其本身很容易被伪造。纹理防伪标签:纹理防伪是以包装材料本身固有的斑纹记号为防伪识别标记的一种防伪技术。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传真、电话查询档案、辨别真伪。随机原理上提高了伪造难度。但是大众识别难度较高。电子射频标签技术:通过在产品、包装等附上RFID防伪标签,消费者即可以使用RFID读取设备自动扫描进行真伪鉴别,与纹理防伪、安全线防伪结合后,将会使消费者真正放心、舒心购物。RFID难以被仿造,但是需要专业仪器识别。综上所述,防伪领域持续地需要开发更为安全、可靠,并且易于识别的防伪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高弹性形变强度和具有金属光泽的纤维作为防伪材料,提供了安全可靠并且易于识别的防伪标签和方法。具体地,本申请提供如下内容:实施方式1.一种标签,其包括第一基体、一根或多根直的具有金属光泽的纤维、和第二基体,所述纤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纤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基体连接,所述纤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体连接,所述纤维的直径为15至280微米,所述纤维处于弹性形变区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伸强度为大于等于500MPa。实施方式2.根据实施方式1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处于弹性形变区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伸强度为大于等于600MPa,大于等于700MPa,大于等于800MPa,大于等于900MPa,大于等于1000MPa,大于等于1200MPa,大于等于1500MPa,大于等于2000MPa,大于等于2500MPa。实施方式3.根据实施方式1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的纤维长度为1至100mm,例如2至50mm,例如3至30mm,例如5至10mm。实施方式4.根据实施方式1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的基体材料各自独立地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塑料、纸、布、玻璃、木头、金属等。实施方式5.根据实施方式1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金属光泽的纤维为非晶纤维。实施方式6.根据实施方式5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金属光泽的纤维平行设置在所述标签中。实施方式7.根据实施方式1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直径落入以下范围中的至少一个:25至250微米,35至120微米,1至10微米,5至20微米,10至30微米,10至50微米,20至80微米,30至100微米,50至300微米。实施方式8.一种防伪方法,其包括:步骤1.提供与防伪标签固定连接的商品,所述防伪标签的结构和/或外观与实施方式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一致,步骤2.从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剪断所述纤维,形成纤维自由端,步骤3.通过拨动所述的纤维自由端而弯折所述纤维,步骤4.释放弯折的所述纤维自由端;步骤5.根据所述纤维自由端的恢复情况判断标签的真伪。实施方式9.根据实施方式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3中,弯折的角度达到150度以上,优选170度以上,优选约180度。实施方式10.一种商品,其连接有根据实施方式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实施方式11.根据实施方式10所述的商品,其中所述标签的第一基体和/或第二基体粘贴于所述商品,从而完成所述的连接。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出乎意料地发现,具有高拉伸强度和金属光泽的纤维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制备难度大,难以仿制,其具有金属光泽,并且弯折后,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便于大众在不借助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就能进行真伪的检验。该防伪标签实现了高防伪性能和易识别二者兼得的防伪功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金属材料应力应变曲线;图3是非晶纤维应力应变曲线。附图标记1-第一基体,2-纤维,3-第二基体;21-弹性阶段,22-塑性阶段;31-样品一,32-样品二。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中,除非特别指出或者根据上下文的理解可以得出不同的含义,否则各个术语具有本领域通常理解的含义。本申请中的术语“拉伸强度”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材料抵抗永久形变和破坏的能力,在拉伸试验中,试样直至断裂为止所受的最大拉伸应力即为断裂拉伸强度。在弹性形变区内的拉伸强度越大,表示材料在弹性极限内抵抗弯曲形变的能力越强,拉伸强度的测定按照GB/T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中的方法进行测定。如图2所示为金属材料应力应变曲线,图中的横坐标为应变,纵坐标为应力,普通的金属材料应力应变曲线分为弹性阶段21和塑性阶段22。在弹性阶段21,应力与试样的应变成正比,应力去除,变形消失,即试样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图中Y点为屈服点,B点为断裂点,屈服点应力σy为材料的弹性极限,它表示材料保持完全弹性变形的最大应力。超过屈服点后,继续施加应力,如果应力卸载后,试样的变形只能部分恢复,而保留一部分残余变形,即塑性变形,这说明金属的变形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图3为非晶纤维应力应变曲线,图中的横坐标为拉伸应变(%),纵坐标为拉伸强度(Mpa)。如图所示,不同直径CoFeSiB非晶纤维的测试结果,样品一31直径100微米,样品二32直径30微米。非晶纤维在整个拉伸过程中几乎都处于弹性形变区。两个非晶纤维样品保持弹性变形所能承受的最大拉伸强度均高于600MPa。非晶纤维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材料。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标签,其包括第一基体、一根或多根直的具有金属光泽的纤维、和第二基体,所述纤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纤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基体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双基体的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体、一根或多根直的具有金属光泽的纤维、和第二基体,所述纤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纤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基体连接,所述纤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体连接,所述纤维的直径为15至100微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双基体的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体、一根或多根直的具有金属光泽的纤维、和第二基体,所述纤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纤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基体连接,所述纤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体连接,所述纤维的直径为15至100微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的长度为1至1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的长度为2至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的长度为3至3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的长度为5至10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征王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恒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