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05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包括现状污水管道,以及设置在现状污水管道需要修复或改造位置处,并与现状污水管道碰接的SMW工法井;所述的SMW工法井包括基坑以及设置在基坑外侧的维护结构;所述基坑的横截面呈规则的矩形状;所述的维护结构包括沿基坑布置的多根纵向设立的水泥搅拌桩,相邻的水泥搅拌桩重叠搭接;位于水泥搅拌桩的中部插设有劲性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SMW工法井,使用了非开挖技术,可以很好地避免污水管道对周围的居民的正常生活、交通、环境等造成干扰,不会破坏周围的植被、建筑等,也不会影响周边的正常秩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
本技术涉及污水管道改造、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
技术介绍
城市排水管网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排涝、防洪的骨干,是衡量现代化城市水平的重要标志。市政道路改造时,经常会出现开挖施工对现状污水主管道造成部分破坏;需要对污水主管道进行修复。常规的开挖施工需要对修复段落两端进行断流,由于污水主管道一般埋深较深,因此,往往开挖深度较深;对临近的房屋、地下设施等产生一定影响,且施工工期较长,对沿线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困扰。再者,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污水系统的负荷越来越严重,城市地下污水管道设施服务多年后有可能发生过度腐蚀或破裂并失去功效。如果污水管道系统损坏,有害物的外泄必然损害公众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包括现状污水管道,以及设置在现状污水管道需要修复或改造位置处、并与现状污水管道碰接的SMW工法井;所述的SMW工法井包括基坑以及设置在基坑边缘的维护结构;所述的维护结构包括沿基坑布置的多根纵向设立的水泥搅拌桩,相邻的水泥搅拌桩重叠搭接;位于水泥搅拌桩的中部插设有劲性材料;所述水泥搅拌桩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件。进一步的,所述基坑的横截面呈规则的矩形状,支撑件外圈的形状与基坑横截面的形状一致,呈规则的矩形状;支撑件的外圈嵌入水泥搅拌桩的内侧壁,且与劲性材料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的四角处,其相邻的两边之间设置有斜撑;位于支撑件的长边方向,其相对的两边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柱。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沿SMW工法井从上至下间隔布置,其间隔的距离为2至3米。进一步的,所述SMW工法井的底部设置有井底,所述的井底包括设置在SMW工法井最底部的素砼垫层,和设置在素砼垫层上侧的钢筋砼底板。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件采用钢材料固定连接组成。进一步的,所述的水泥搅拌桩穿过井底继续向地底延伸。进一步的,所述的劲性材料采用H型钢或钢板;H型钢或钢板的表层涂刷有隔离剂。SMW工法钻杆具有螺旋推进翼相间设置的特点,以多轴型钻掘搅拌机在现场向一定深度进行钻掘;同时在钻头处喷出水泥系强化剂而与地基土反复混合搅拌,随着钻掘和搅拌反复进行,可使水泥系强化剂与土得到充分搅拌;在各施工单元之间则采取重叠搭接施工,然后在水泥土混合体未结硬前插入H型钢或钢板等劲性材料作为其应力补强材,至水泥结硬,便形成一道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且连续完整的地下墙体。进一步的,所述H型钢包括腹板和对称连接于腹板两侧的翼板,所述翼板背离腹板一侧连接有减阻组件,所述减阻组件包括与翼板沿竖直方向呈滑动配合的插入体、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且与插入体呈转动配合的若干滚动柱,所述插入体与翼板之间连接有紧固件。利用插入体侧壁的若干滚动柱,在将H型钢插入到水泥搅拌桩内部时,能够将H型钢侧面的滑动摩擦改变为滚动柱的滚动摩擦,从而减小两者之间的阻力,使H型钢能够快速地插入,提高施工速度;并且插入体与翼板的两侧呈滑动连接,在将H型钢成功插入到水泥搅拌桩内部时,可以松开紧固件,将插入体从H型钢中拔出,从而使其不会影响到H型钢的正常使用,并且不用改变H型钢的加工制造,可以把减阻组件进行重复利用。进一步的,当所述的现状污水管道需要改造时,所述的SMW工法井衔接有新建污水管道;所述的SMW工法井与现状污水管道即将被废弃管道之间设置有阻隔墙。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建污水管道位于下游时,新建污水管道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现状污水管道;新建污水管道设置的高度低于或等于现状污水管道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建污水管道位于上游时,新建污水管道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现状污水管道;新建污水管道设置的高度高于或等于现状污水管道的高度。新建污水管道施工结束后,在SMW工法井内砌筑污水检查井,从而实现在污水老管道不断流情况下对污水主管道进行改造或修复。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方案中,通过SMW工法井,在基坑的开挖之前,先打水泥搅拌桩作为基坑开挖的支护,可以很好地避免污水管道改造时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交通、环境等造成干扰,避免了对临近的地上和地下设施等产生下沉、移位的影响。不会破坏周围的植被、建筑等,也不会影响周边的正常秩序。(2)本技术方案中SMW工法井,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连续完整的、无接缝的地下墙体。比传统的连续墙具有更可靠的止水性。可在粘性土、粉土、砂土、砂砾土等土层中应用,成墙深度较深,满足埋深较深的污水主管道。(3)SMW工法井对现状污水管道进行修复,其在不影响现状污水主管道使用的情况下进行修复,因此无需对现状污水采用断流措施,即可对施工管段进行修复或改造。增加了现状污水管道修复的便捷性。(4)在后期,SMW工法井内部的污水检查井建好之后,水泥搅拌桩内部的H型钢可拔出回收,降低了污水检查井的造价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实施例2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图4是图2中B-B剖视图。附件中的标记:1-现状污水管道、11-修复处、12-废弃段、13-阻隔墙、2-SMW工法井、21-支撑件、211-斜撑、212-连接件、213-支撑柱、22-维护结构、221-水泥搅拌桩、222-H型钢、2221-腹板、2222-翼板、23-井底、231-素砼垫层、232-钢筋砼底板、3-新建污水管道、4-钢筋混凝土围檩、5-地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包括现状污水管道1,以及设置在现状污水管道1需要修复或改造位置处11,并与现状污水管道1碰接的SMW工法井2;所述的SMW工法井2包括基坑,以及沿基坑边缘设置的维护结构22。维护结构22包括沿基坑布置的多根纵向设立的水泥搅拌桩221,水泥搅拌桩221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件21。基坑的横截面呈规则的矩形状;支撑件21外圈的形状与基坑横截面的形状一致,呈规则的矩形状;支撑件21的外圈嵌入水泥搅拌桩221的内侧壁,且与H型钢通过铆钉或焊接固定连接;支撑件21的四角处,其相邻的两边之间搭接固定有斜撑211;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包括现状污水管道(1),以及设置在现状污水管道需要修复或改造位置处(11)、并与现状污水管道(1)碰接的SMW工法井(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MW工法井(2)包括基坑以及设置在基坑边缘的维护结构(22);所述的维护结构(22)包括沿基坑布置的多根纵向设立的水泥搅拌桩(221),相邻的水泥搅拌桩(221)重叠搭接;位于水泥搅拌桩(221)的中部插设有劲性材料;所述水泥搅拌桩(221)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件(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包括现状污水管道(1),以及设置在现状污水管道需要修复或改造位置处(11)、并与现状污水管道(1)碰接的SMW工法井(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MW工法井(2)包括基坑以及设置在基坑边缘的维护结构(22);所述的维护结构(22)包括沿基坑布置的多根纵向设立的水泥搅拌桩(221),相邻的水泥搅拌桩(221)重叠搭接;位于水泥搅拌桩(221)的中部插设有劲性材料;所述水泥搅拌桩(221)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件(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的横截面呈规则的矩形状,支撑件(21)外圈的形状与基坑横截面的形状一致,呈规则的矩形状;支撑件(21)的外圈嵌入水泥搅拌桩(221)的内侧壁,并与劲性材料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1)的四角处,其相邻的两边之间设置有斜撑(211);位于支撑件(21)的长边方向,其相对的两边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柱(213)。


4.根据权利要求1-3其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1)沿SMW工法井(2)从上至下间隔布置,其间隔的距离为2至3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管道改造或修复的SMW工法井,其特征在于:所述SMW工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木兰林文虎石卫华叶雷欧彩云周正卜高桦卢相玮徐海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交科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