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017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包括上表面开口的中空砖体(10),贴靠设置在所述中空砖体(10)的空腔内侧壁上的泡沫板(20),填充在所述空腔中的基质层(30),其中,所述基质层由下而上包括颗粒粒径依次变小的四层:第一层(31)、第二层(32)和第三层(33)为砂砾石层,第四层(34)为土壤层,所述第一层(31)的粒径为2.8~3.6cm;所述第二层(32)的粒径为1~1.5cm;所述第三层(33)的粒径为0.05~0.3cm;所述中空砖体(10)的底面上形成有底通孔(11),穿过所述中空砖体(10)以及所述泡沫板(20)的下部侧壁形成有侧通孔(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
本技术涉及水利行业岸坡防护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
技术介绍
传统的河道整治工程从稳定河道的目的出发,常采用一些岸坡防护措施,如抛石护岸,砌石护坡等。这些工程措施必然会对河道岸坡自然栖息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水泥等现代材料出现以前,岸坡防护工程主要采取木、石、柴排等天然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相对比较自然,对生物栖息地环境的冲击比较小。但伴随混凝土、土工膜等材料的应用,河流渠道化问题凸现,造成生物栖息地丧失或连续性中断,加速了栖息地破碎化与边缘效应的发生,同时也造成了水体物理及化学过程的变化,使河流廊道的潜在栖息地消失,水体质量下降,进一步加重了人类干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冲击。近年来,开发和应用兼具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符合工程安全需求的岸坡防护生态工程技术,已经成为河流整治工程的创新内容。现有生态护坡砖大部分均为矩形砖体,中间部分空心进行栽种植物,根据生态护坡砖实地应用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冬季生态护坡砖由于大多安置在河道两岸,砖中间空心部位较易发生冻胀,极易对砖体产生破坏作用。再者,生态砖内土壤含水较难控制,对植物生长不利,尤其是夏季洪水频发,砖内土壤长期处在水浸泡中。因此需要新的技术和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抗冻、砖内土壤含水较易控制、结构简单、生态环保的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表面开口的中空砖体10,贴靠设置在所述中空砖体10的空腔内侧壁上的泡沫板20,填充在所述空腔中的基质层30,其中,所述基质层由下而上包括颗粒粒径依次变小的四层:第一层31、第二层32和第三层33为砂砾石层,第四层34为土壤层,所述第一层31的粒径为2.8~3.6cm;所述第二层32的粒径为1~1.5cm;所述第三层33的粒径为0.05~0.3cm;所述中空砖体10的底面上形成有底通孔11,穿过所述中空砖体10以及所述泡沫板20的下部侧壁形成有侧通孔12。优选地,所述侧通孔12形成为多个,所述底通孔11形成为多个。优选地,所述护坡砖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土壤层上的保护层(未示出)。优选地,所述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还包括用于封闭所述侧通孔12的塞子(未示出)。优选地,所述中空砖体1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优选地,所述中空砖体10的侧壁上形成有固定钉(未示出),用于固定所述泡沫板20。优选地,所述第一层31、第二层32和第三层33的厚度分别为5~10cm。优选地,所述第四层的厚度为20-60cm.优选地,所述泡沫板20的厚度为2-5cm。优选地,所述中空砖体10呈长方体形。有益效果:本技术具有抗冻、砖内土壤含水较易控制、结构简单等优点,四层从上往下颗粒粒径依次变大的基质层利于基质中水分向下流动,通过侧通孔可进行快速排水,易于控制土壤层含水率;砖体四个内侧面上设有泡沫板,可为冬季土壤层所含少量水分造成的冻涨产生缓冲作用,避免冻涨造成砖体破坏;另外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批量生产;并且本技术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每块砖之间不进行连接,在不需承担防洪安全任务时,可以采取将该生态护坡砖移走,以减轻对河道岸坡自然栖息地的干扰。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的截面示意图。参考图1-2,根据本技术的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包括中空砖体10,所述中空砖体中部中空,具有空腔,所述中空砖体四个内侧面上设有泡沫板20,预制中空砖体10时可预埋铁钉,方便固定泡沫板20;所述中空砖体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泡沫板20厚约3cm;所述中空砖体底面设有底通孔11,底通孔11孔径大小可根据中空砖体10大小进行确定,底通孔11主要用于中空砖体内外水流动;也可以在中空砖体10底面开多个底通孔,植物根系可以通过底通孔扎在中空砖体下面的地基;侧面靠近底面位置设有侧通孔12;所述空腔从底面向上依次填筑植物生长的基质层,所述基质层包含从下往上颗粒粒径依次变小的四层:第一层31粒径为2.8~3.6cm,厚度5~10cm;第二层32粒径为1~1.5cm,厚度5~10cm;第三层33粒径为0.05~0.3cm,厚度5~10cm;第四层34为土壤层;第一层31、第二层32、第三层33可采用砂砾石;所述侧通孔12可用与之配套的橡胶塞塞紧。另外,所述护坡砖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土壤层上的保护层(未示出),以保护土壤层免于流失。例如该保护层可以是土工布层、带有小孔的塑料板等。当砖块内部含水较多时,比如洪水过后,打开橡胶塞,砖块内部大部分水由于上述四层基质结构会较快速从砖块内部排出,这样的含水率适合砖块内非水生植物生存,排水结束后,用橡胶塞塞紧侧通孔12,另外,该生态护坡砖应用于河道两岸,所以无需担心因为上述四层基质结构导致砖块10内过度干旱,植物不能生存,水气会通过底通孔11进入砖块内。当气温降到零下时,通过侧通孔12排出砖块内大部分水,土壤层34为种植土会保留部分水分,随着气温降低结成冰对砖块四个侧面产生膨胀力,泡沫板20的存在降低了该力的作用,为基质的膨胀提供了空间。另外本技术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每块砖之间不进行连接,在不需承担防洪安全任务时,可以采取将该生态护坡砖移走,以减轻对河道岸坡自然栖息地的干扰。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表面开口的中空砖体(10)、贴靠设置在所述中空砖体(10)的空腔内侧壁上的泡沫板(20)、填充在所述空腔中的基质层(30),其中,所述基质层由下而上包括颗粒粒径依次变小的四层:第一层(31)、第二层(32)和第三层(33)为砂砾石层,第四层(34)为土壤层,所述第一层(31)的粒径为2.8~3.6cm;所述第二层(32)的粒径为1~1.5cm;所述第三层(33)的粒径为0.05~0.3cm;所述中空砖体(10)的底面上形成有底通孔(11),穿过所述中空砖体(10)以及所述泡沫板(20)的下部侧壁形成有侧通孔(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表面开口的中空砖体(10)、贴靠设置在所述中空砖体(10)的空腔内侧壁上的泡沫板(20)、填充在所述空腔中的基质层(30),其中,所述基质层由下而上包括颗粒粒径依次变小的四层:第一层(31)、第二层(32)和第三层(33)为砂砾石层,第四层(34)为土壤层,所述第一层(31)的粒径为2.8~3.6cm;所述第二层(32)的粒径为1~1.5cm;所述第三层(33)的粒径为0.05~0.3cm;所述中空砖体(10)的底面上形成有底通孔(11),穿过所述中空砖体(10)以及所述泡沫板(20)的下部侧壁形成有侧通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通孔(12)形成为多个,所述底通孔(11)形成为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水利工程抗冻型生态护坡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土壤层上的保护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水利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丹红黄卓张宏仑刘志明牛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