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及其改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3519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09
在电梯中,多个第一支承臂分别固定于第一建筑柱。多个第二支承臂分别固定于第二建筑柱。在各第一支承臂固定有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在各第二支承臂固定有第二对重导轨托架。第一对重导轨借助多个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固定于多个第一支承臂。第二对重导轨借助多个第二对重导轨托架固定于多个第二支承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梯及其改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轿厢导轨及对重导轨设置在井道内的电梯、以及将对重导轨设置在井道内的电梯的改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设置于钢筋结构的建筑物的以往的电梯中,多根导轨设置在井道内。各导轨固定于多个导轨托架。与一根导轨对应的导轨托架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固定在井道内。各导轨托架固定于紧固板。各紧固板焊接于建筑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770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以往的电梯的改造工程中,存在将不具有对重的既有的液压电梯改造为具有对重的电动电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新的对重导轨设置于井道,需要将井道壁的耐火涂层及砂浆等局部去除,使建筑梁露出,来固定紧固板。或者,需要设置用于固定对重导轨托架的多根立柱。因此,作业规模变大,工期变长。而且,在与已设的对重导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设置新的对重导轨的情况下,也需要同样的工夫。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容易地设置对重导轨的电梯及其改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具备:多个第一轿厢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第一建筑柱,第一建筑柱配置于井道的进深方向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一侧;多个第二轿厢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第二建筑柱,第二建筑柱配置于井道的进深方向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第一轿厢导轨,其借助多个第一轿厢导轨托架固定于第一建筑柱;第二轿厢导轨,其借助多个第二轿厢导轨托架固定于第二建筑柱;多个第一支承臂,其分别固定于第一建筑柱;多个第二支承臂,其分别固定于第二建筑柱;多个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多个第一支承臂;多个第二对重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多个第二支承臂;第一对重导轨,其借助多个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固定于多个第一支承臂;第二对重导轨,其借助多个第二对重导轨托架固定于多个第二支承臂;轿厢,其沿着第一轿厢导轨及第二轿厢导轨在井道内升降;以及对重,其从正上方观察时相对于轿厢配置在与层站相反的一侧,并沿着第一对重导轨及第二对重导轨在井道内升降。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改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将改造前的电梯的设备的至少一部分从井道撤除;将多个第一支承臂分别固定于第一建筑柱,第一建筑柱配置于井道的进深方向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一侧;将多个第二支承臂分别固定于第二建筑柱,第二建筑柱配置于井道的进深方向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将多个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分别固定于多个第一支承臂;将多个第二对重导轨托架分别固定于多个第二支承臂;将第一对重导轨固定于多个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将第二对重导轨固定于多个第二对重导轨托架;以及在第一对重导轨与第二对重导轨之间配置对重。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及其改造方法中,在第一建筑柱固定多个第一支承臂,在第二建筑柱固定多个第二支承臂。而且,在各第一支承臂固定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在各第二支承臂固定第二对重导轨托架。因此,能够容易设置对重导轨。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井道内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省略了图1的轿厢、对重以及第三建筑柱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改造前的电梯的井道内的概略俯视图。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减小了图4的第一与第二对重导轨的间隔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减小了图7的第一与第二对重导轨的间隔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井道内的概略俯视图。另外,图1示出了设置于作为柔性结构的钢筋结构的建筑物的无机房电梯。在图1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轿厢2和对重3。轿厢2及对重3通过未图示的悬挂体悬吊于井道1。作为悬挂体,使用多根绳索或多根带。此外,悬挂体卷挂在未图示的曳引机的驱动绳轮。轿厢2和对重3通过使驱动绳轮旋转而在井道1内升降。在多个停止楼层的层站设置有层站出入口4。各层站出入口4通过未图示的层站门进行开闭。轿厢2具有前表面2a、背面2b、第一侧面2c以及第二侧面2d。在前表面2a设置有未图示的轿厢出入口。轿厢出入口通过未图示的轿厢门进行开闭。从正上方观察,对重3相对于轿厢2配置在与层站相反的一侧。即,从层站观察,对重3的升降区域位于轿厢2的升降区域的后方。井道1是建筑物内的电梯设置空间。此外,井道1是由前壁1a、后壁1b、第一侧壁1c、第二侧壁1d以及所有停止楼层的层站门围成的空间。前壁1a是与轿厢2的前表面2a相对的井道壁。后壁1b是与轿厢2的背面2b相对的井道壁。第一侧壁1c是与轿厢2的第一侧面2c相对的井道壁。第二侧壁1d是与轿厢2的第二侧面2d相对的井道壁。在前壁1a与第一侧壁1c之间的角部、以及前壁1a与第二侧壁1d之间的角部,分别设置有角部建筑柱5。使用H型钢作为各角部建筑柱5。在第一侧壁1c设置有两根第一建筑柱6a。即,第一建筑柱6a配置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井道1的宽度方向是图1的左右方向。在第二侧壁1d设置有两根第二建筑柱6b。即,第二建筑柱6b配置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此外,第一及第二建筑柱6a、6b配置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的中间部。井道1的进深方向是图1的上下方向。在后壁1b设置有两根第三建筑柱6c。第三建筑柱6c配置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使用H型钢作为第一至第三建筑柱6a、6b、6c。在图1中,建筑柱5、6a、6b、6c整体向井道1内露出。然而,实际上,建筑柱5、6a、6b、6c嵌入井道壁中,部分地向井道1内露出。在两根第一建筑柱6a固定有多个第一轿厢导轨托架16。第一轿厢导轨托架16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两根第二建筑柱6b固定有多个第二轿厢导轨托架17。第二轿厢导轨托架17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井道1内配置有第一轿厢导轨18、第二轿厢导轨19、第一对重导轨22以及第二对重导轨23。第一及第二轿厢导轨18、19引导轿厢2升降。轿厢2沿着第一及第二轿厢导轨18、19在井道1内升降。第一及第二对重导轨22、23引导对重3升降。对重3沿着第一及第二对重导轨22、23在井道1内升降。第一轿厢导轨18借助全部的第一轿厢导轨托架16固定于第一建筑柱6a。此外,第一轿厢导轨18与轿厢2的第一侧面2c相对。第二轿厢导轨19借助全部的第二轿厢导轨托架17固定于第二建筑柱6b。此外,第二轿厢导轨19与轿厢2的第二侧面2d相对。在第一建筑柱6a固定有多个第一支承臂32。第一支承臂32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水平配置。此外,各第一支承臂32的与层站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与后壁1b相对。在第二建筑柱6b固定有多个第二支承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其具备:/n多个第一轿厢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第一建筑柱,所述第一建筑柱配置于井道的进深方向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一侧;/n多个第二轿厢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第二建筑柱,所述第二建筑柱配置于所述井道的进深方向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n第一轿厢导轨,其借助所述多个第一轿厢导轨托架固定于所述第一建筑柱;/n第二轿厢导轨,其借助所述多个第二轿厢导轨托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建筑柱;/n多个第一支承臂,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建筑柱;/n多个第二支承臂,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建筑柱;/n多个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承臂;/n多个第二对重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所述多个第二支承臂;/n第一对重导轨,其借助所述多个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固定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承臂;/n第二对重导轨,其借助所述多个第二对重导轨托架固定于所述多个第二支承臂;/n轿厢,其沿着所述第一轿厢导轨及所述第二轿厢导轨在所述井道内升降;以及/n对重,其从正上方观察时相对于所述轿厢配置在与层站相反的一侧,并沿着所述第一对重导轨及所述第二对重导轨在所述井道内升降。/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其具备:
多个第一轿厢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第一建筑柱,所述第一建筑柱配置于井道的进深方向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一侧;
多个第二轿厢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第二建筑柱,所述第二建筑柱配置于所述井道的进深方向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
第一轿厢导轨,其借助所述多个第一轿厢导轨托架固定于所述第一建筑柱;
第二轿厢导轨,其借助所述多个第二轿厢导轨托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建筑柱;
多个第一支承臂,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建筑柱;
多个第二支承臂,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建筑柱;
多个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承臂;
多个第二对重导轨托架,其分别固定于所述多个第二支承臂;
第一对重导轨,其借助所述多个第一对重导轨托架固定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承臂;
第二对重导轨,其借助所述多个第二对重导轨托架固定于所述多个第二支承臂;
轿厢,其沿着所述第一轿厢导轨及所述第二轿厢导轨在所述井道内升降;以及
对重,其从正上方观察时相对于所述轿厢配置在与层站相反的一侧,并沿着所述第一对重导轨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岳广高桥良直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