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4677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气泡混合产生器,主要系通过一轴向设有第一穿孔的圆柱体在迫入一管体内部后,通过该圆柱体外环侧所设置的环槽,使得该圆柱体与该管体共围出一空间,且一进气管与该空间相通、沿该环槽相间隔设有复数贯孔与该第一穿孔相通。如此一来,液体在管内流动形成流体束在通过该圆柱体时,该空间内的气体是从四面八方与该流体束相接触,如此一来可大幅度提升二者接触面积,进而有助提升整体气液混合的效果,同时也可令流体束内的气泡体积细致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气泡混合产生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件,尤指一种微气泡混合产生器。
技术介绍
射流器主要功能系提供气体与液体进行混合,当液体在管内高速流动时所造成的压差,会将气体自进气管吸入射流器内,使得气体与液体在射流器内部腔室形成混合。然而,此种射流器不足的处在于:该气体系以单一方向进入该射流器内,造成液体在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流体束仅局部与该气体接触,使得气液混合效果不佳,且流体束内常含有大颗气泡。为此,本技术设计人认为应有一种射流器的构造,得以令气体从各种不同方向进入射流器内部腔室,进而从不同方向与该流体束接触,从而提升整体气液混合效果,同时微小化流体束内的气泡体积。爰此,本技术者开始思考解决之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所述不足之处,本技术设计人提供一种微气泡混合产生器,目的是提升整体气液混合效果,同时微小化流体束内的气泡体积。本技术者提供一种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管体;一圆柱体:设于该管体内部,且该圆柱体的外径与该管体的内径匹配,该圆柱体轴向设有一个二端透空的第一穿孔,沿该圆柱体外环侧设有一环槽,该环槽与该管体的内壁共围出一空间;沿该环槽的底壁相间隔设有复数与该第一穿孔相通的贯孔;一进气管:设于该管体外环侧且该进气管与该空间相通。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中:该第一穿孔的数量包括二至五,各第一贯孔分别与各第一穿孔相通。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中:该第一穿孔的数量是三,该第一贯孔的数量是六。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中:该管体二端分别为一输入端及一输出端;该第一穿孔的内径自邻近该输入端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逐渐扩大。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中:各第一贯孔在该圆柱体内相互交汇形成一汇集空间;该圆柱体邻近该输出端的一侧设有一盲孔,该盲孔的一端与该汇集空间相通。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中:沿该环槽的底壁还设有复数与该第一穿孔相通的第二贯孔,各第二贯孔分别有一第一假想轴心线,各第一穿孔分别有一第二假想轴心线,各第一假想轴线的延长线与各第二假想轴线相交,且夹角不超过90度。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中:该环槽至该圆柱体二端的距离分别界定为一第一长度与一第二长度,该第一长度与该第二长度的比值为0.2~1.2。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中:该第一穿孔邻近该输入端的口缘界定为一第一口缘,邻近该输出端的口缘界定为一第二口缘,该第一口缘的直径介于2mm~20mm,该第二口缘的直径介于10mm~100mm。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中:该第一穿孔的数量为奇数;在该圆柱体邻近该输入端的端面还设一圆块体,该圆块体设有复数与各第一穿孔对应的第二穿孔,各第一穿孔与各第二穿孔分别共同界定出一块体容置空间;各块体容置空间内分别嵌设一块体,且各块体的外侧分别设有复数螺旋沟槽,以令各螺旋沟槽与各块体容置空间共同界定出一与该第一穿孔及该第二穿孔相通的螺旋流道。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中:该盲孔的孔径为2mm,该盲孔的长度为43mm。本技术主要通过该空间,使得气体通过该进气管而进入该内部时,不会直接与内部液体束接触,需再通过各第一贯孔后才与内部流体束接触。如此一来,该气体系从各种不同方向进入到该圆柱体内与该流体束接触,大幅度增加气体与流体束二者的接触面积,使得本技术具有较佳的气水混合效果,同时也由于气水混合效果佳,大幅缩小该流体束内的气泡体积,以解决
技术介绍
所述不足之处。如此,本技术的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得以有效用于农业种植(如水耕)、水产养殖、化工清洗等方面,举凡需令气体与液体相互混合之处,均可利用本技术来达到优良混合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圆柱体剖视图一。图4是本技术的圆柱体剖视图二。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剖视示意图一。图9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剖视示意图二。附图标记说明:1-管体;11-输入端;12-输出端;13-定位凸体;2-圆柱体;21-第一穿孔;22-环槽;23-空间;24-第一贯孔;25-第二贯孔;26-汇集空间;27-盲孔;28-定位插孔;29-定位环沟;3-进气管;4-圆块体;41-定位插销;42-第二穿孔;43-块体容置空间;44-螺旋流道;5-块体;51-螺旋沟槽;L1-第一假想轴心线;L2-第一假想轴心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凭借图式的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造、特点与实施例,使对于本技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请参阅图1、图6所示,本技术系关于一种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包括:一管体1:请参阅图1所示,该管体1包括一输入端11及一输出端12。一圆柱体2:请参阅图1配合图2所示,该圆柱体2系作为气液混合的核心元件,主要设于该管体1内部,且如图8或图9所示,该圆柱体2外环侧较佳设有一定位环沟29,于该管体1内部设有一定位凸体13,当该圆柱体2迫入该管体1内部后,通过该定位凸体13纳入于该定位环沟29内,以固定该圆柱体2于该管体1内部的位置。且该圆柱体2的外径与该管体1的内径匹配,该圆柱体2轴向设有一个二端透空的第一穿孔21,沿该圆柱体2外环侧设有一环槽22,该环槽22与该管体1的内壁共围出一空间23;沿该环槽22的底壁相间隔设有复数与该第一穿孔21相通的第一贯孔24。此外,该圆柱体2邻近该输入端11与邻近该输出端12二者的压力差较佳≧0.2MPa~0.6MPa。此外,为令液体在通过该圆柱体2时得以加快流速,以助气体、液体的混合,该第一穿孔21的内径较佳系自邻近该输入端11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逐渐扩大。一进气管3:请参阅图1配合图2、图5所示,该进气管3设于该管体1外环侧且该进气管3与该空间23相通。请参阅图2配合图3及图4所示,通过本技术的构造,当气体通过该进气管3后不会马上与该管体1内部的液体接触而是先进入该空间23内,此时,由于沿该环槽22的底壁设有相间隔的第一贯孔24,使得气体是从各角度与该液体流动时所形成的流体束相接触,大幅度增加二者接触面积,令整体的气体、液体混合效果相当优异,除此之外,也令该流体束内的气泡微小化。前述中,该第一穿孔21的数量可为二至五或以上,或是数量为奇数,且各第一贯孔24分别与各第一穿孔21相通。如图3所示,经本技术设计人多次实验以该第一穿孔21的数量为三、该第一贯孔24的数量为六时,整体气液混合的效果为最佳,其中,该第一穿孔21的数量较佳系根据液体的流量、密度、粘度来决定。又,请配合参阅图2配合图3及图4所示,为提升整体混合效果,本技术再进一步可以实施为:各第一贯孔24于该圆柱体2内相互交汇形成一汇集空间26;该圆柱体2邻近该输出端的一侧设有一盲孔27,该盲孔27的一端与该汇集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管体;/n一圆柱体:设于该管体内部,且该圆柱体的外径与该管体的内径匹配,该圆柱体轴向设有一个二端透空的第一穿孔,沿该圆柱体外环侧设有一环槽,该环槽与该管体的内壁共围出一空间;沿该环槽的底壁相间隔设有复数与该第一穿孔相通的贯孔;/n一进气管:设于该管体外环侧且该进气管与该空间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管体;
一圆柱体:设于该管体内部,且该圆柱体的外径与该管体的内径匹配,该圆柱体轴向设有一个二端透空的第一穿孔,沿该圆柱体外环侧设有一环槽,该环槽与该管体的内壁共围出一空间;沿该环槽的底壁相间隔设有复数与该第一穿孔相通的贯孔;
一进气管:设于该管体外环侧且该进气管与该空间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穿孔的数量包括二至五,各第一贯孔分别与各第一穿孔相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穿孔的数量是三,该第一贯孔的数量是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特征在于:该管体二端分别为一输入端及一输出端;该第一穿孔的内径自邻近该输入端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逐渐扩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各第一贯孔在该圆柱体内相互交汇形成一汇集空间;该圆柱体邻近该输出端的一侧设有一盲孔,该盲孔的一端与该汇集空间相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微气泡混合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沿该环槽的底壁还设有复数与该第一穿孔相通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昆明
申请(专利权)人:毅强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