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储层或互储层模型地震波频变反射系数分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345218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储层或互储层模型地震波频变反射系数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用修正Biot‑喷射流孔隙介质模型描述实际油气储层,用常用单相介质模型描述油气储层顶、底板层;步骤2:根据地层分界面的应力、应变及流体压力连续条件,求解修正Biot‑喷射流孔隙介质波动方程,生成薄(互)层储层地震波反射系数;步骤3:根据所述的薄(互)层储层地震波反射系数生成地震波在储层界面的随频率变化的反射,透射系数与地震波入射角度之间的关系;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传统分析方法没有没有严格考虑储层是典型的多相孔隙介质的现状,可用于分析薄(互)层储层反射地震振幅随频率、入射角的变化,为油气储层地震预测提供方法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储层或互储层模型地震波频变反射系数分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储层反射地震勘探中的振幅解释技术,尤其是关于一种修正Biot-喷射流的薄储层或互储层模型地震波频变反射系数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油气勘探开发在其150余年的发展中,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反射地震振幅解释技术(AVO技术等)是储层地震预测的重要方法,其核心是研究地震反射波在储层界面的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当代油气地震勘探向储层精细描述、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发展,薄(互)层储层预测技术是难点技术。储层是典型的孔隙介质,基于孔隙介质波传播模型开展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更加符合实际介质形态,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众多证据表明,地震波在储层中存在较高的频散效应,相速度和衰减都随着频率变化,进一步反射系数也呈现频变效应。频变反射系数为储层地震预测提供了更多可供分析的属性。因此,开展基于孔隙介质波传播理论的薄(互)储层模型地震波频变反射系数分析方法研究对于油气地震勘探预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对于储层地震波反射系数分析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储层或互储层模型地震波频变反射系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步骤1:用修正Biot-喷射流孔隙介质模型描述实际油气储层,用常用单相介质模型描述油气储层顶、底板层;/n步骤2:根据地层分界面的应力、应变及流体压力连续条件,求解修正Biot-喷射流孔隙介质波动方程,生成薄储层或互储层地震波反射系数;/n步骤3:根据薄储层或互储层地震波反射系数生成地震波在储层界面的随频率变化的反射,透射系数与地震波入射角度之间的关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储层或互储层模型地震波频变反射系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用修正Biot-喷射流孔隙介质模型描述实际油气储层,用常用单相介质模型描述油气储层顶、底板层;
步骤2:根据地层分界面的应力、应变及流体压力连续条件,求解修正Biot-喷射流孔隙介质波动方程,生成薄储层或互储层地震波反射系数;
步骤3:根据薄储层或互储层地震波反射系数生成地震波在储层界面的随频率变化的反射,透射系数与地震波入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储层或互储层模型地震波频变反射系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1中,用于描述实际油气储层的修正Biot-喷射流孔隙介质模型如下:









ρ1=(1-φ)ρs
ρ2=φρf
ρ12=-ρa
ρ11=ρ1+ρ12
ρ22=ρ2+ρ12;
其中,
λ——孔隙介质骨架弹性模量;
μ——孔隙介质骨架剪切模量;
α0——孔隙弹性系数;
b——耗散系数;
u——固相位移向量;
U——液相位移向量
F——Biot流系数;
S——喷射流系数;
ρs——固相颗粒密度;
ρf——孔隙流体密度;
ρa——固流耦合密度;
φ——孔隙度;
P——流体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储层或互储层模型地震波频变反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星樊嘉伟倪然李涛廖兴任弘利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