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4201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包括框架底座、顶板和卷辊,所述框架底座的侧端面贯穿有连接固定板,且框架底座的内壁固定有套板,所述套板的内侧套接有立柱,且立柱的内部套接有内柱,所述内柱的上端面固定有连接轴,所述顶板安装于连接轴的外侧,且顶板的内部套接有内板,所述顶板和内板的下底面均卡合有卡板,且卡板的下底面固定有防水帘,所述卷辊安装于内板的左端面,且卷辊的外表面缠绕有侧帘。该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的主要特定是立柱和顶板整体采用板体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形成暂时的支撑框架,通过防水帘和侧帘可以将装置内部的空间进行彻底的密封,隔绝外界的环境,提高了急救的安全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急救护理
,具体为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创伤是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加于人体的任何外来因素还包括高温、寒冷、电流、放射线、酸、碱、毒气、毒虫、蚊咬等所造成的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破坏,急救即紧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从速送往医院。目前,野外收到创伤后,由于身体暴露在室外,在进行急救手术操作时,会因为环境中的灰尘和杂质等严重影响急救操作的安全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野外收到创伤后,由于身体暴露在室外,在进行急救手术操作时,会因为环境中的灰尘和杂质等严重影响急救操作的安全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包括框架底座、顶板和卷辊,所述框架底座的侧端面贯穿有连接固定板,且框架底座的内壁规定有套板,所述套板的内侧套接有立柱,且立柱的内部套接有内柱,所述内柱的上端面固定有连接轴,所述顶板安装于连接轴的外侧,且顶板的内部套接有内板,所述顶板和内板的下底面均卡合有卡板,且卡板的下底面固定有防水帘,所述卷辊安装于内板的左端面,且卷辊的外表面缠绕有侧帘。优选的,所述连接固定板的外形结构为U型结构,且相邻两组框架底座通过连接固定板相互固定,所述连接轴通过顶板与内柱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优选的,所述立柱与套板通过套接构成可拆卸结构,且立柱与内柱通过套接构成伸缩结构,所述内柱的侧表面卡合有支撑挡板。优选的,所述内板的侧表面固定有滑块,且滑块与顶板的内壁之间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内板和顶板的外形结构均为弧型板结构,且立柱的侧表面等间距固定有挂扣。优选的,所述防水帘位于侧帘的竖直中心线左右对称分布设置有2组,且防水帘和侧帘的侧端面均设置有拉链槽。优选的,所述防水帘与侧帘通过拉链槽之间啮合连接,且防水帘和侧帘整体构成U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装置各个零件的结构较小,进而降低了该装置的携带难度,且整体通过拼接式设计,可以通过结构的拼接设计安装增加了框架底座上方的空间面积,进而提高内部人员的承载数量,便于人员对病人伤口的急救操作;2.该装置的立柱和顶板整体采用板体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形成暂时的支撑框架,且具有较强的密封效果,整体的安装难度较为简单,且生产和使用的成本较低,易于进行普及广泛使用;3.该装置利用拉链槽实现防水帘和侧帘之间的结合,通过防水帘和侧帘可以将装置内部的空间进行彻底的密封,隔绝外界的环境,提高了急救的安全保障,便于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立柱处截面图。图中:1、框架底座;2、连接固定板;3、套板;4、立柱;5、内柱;6、连接轴;7、顶板;8、支撑挡板;9、内板;10、滑块;11、卡板;12、防水帘;13、拉链槽;14、卷辊;15、侧帘;16、挂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包括框架底座1、顶板7和卷辊14,框架底座1的侧端面贯穿有连接固定板2,且框架底座1的内壁规定有套板3,套板3的内侧套接有立柱4,且立柱4的内部套接有内柱5,内柱5的上端面固定有连接轴6,顶板7安装于连接轴6的外侧,且顶板7的内部套接有内板9,顶板7和内板9的下底面均卡合有卡板11,且卡板11的下底面固定有防水帘12,卷辊14安装于内板9的左端面,且卷辊14的外表面缠绕有侧帘15,连接固定板2的外形结构为U型结构,且相邻两组框架底座1通过连接固定板2相互固定,连接轴6通过顶板7与内柱5之间构成转动结构,立柱4与套板3通过套接构成可拆卸结构,且立柱4与内柱5通过套接构成伸缩结构,内柱5的侧表面卡合有支撑挡板8,其作用是该装置各个零件的结构较小,进而降低了该装置的携带难度,且整体通过拼接式设计,可以通过结构的拼接设计安装增加了框架底座1上方的空间面积,通过内柱5与立柱4的伸缩结构提高该装置内部空间的高度,利用连接固定板2实现相邻两组框架底座1的拼接实现内部空间长度的提升,进而提高内部人员的承载数量,便于人员对病人伤口的急救操作;内板9的侧表面固定有滑块10,且滑块10与顶板7的内壁之间活动连接,内板9和顶板7的外形结构均为弧型板结构,且立柱4的侧表面等间距固定有挂扣16,其作用是该装置的立柱4和顶板7整体采用板体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形成暂时的支撑框架,且具有较强的密封效果,利用支撑挡板8实现顶板7和内柱5进行角度位置的固定,整体的安装难度较为简单,且生产和使用的成本较低,易于进行普及广泛使用;防水帘12位于侧帘15的竖直中心线左右对称分布设置有2组,且防水帘12和侧帘15的侧端面均设置有拉链槽13,防水帘12与侧帘15通过拉链槽13之间啮合连接,且防水帘12和侧帘15整体构成U型结构,其作用是该装置利用拉链槽13实现防水帘12和侧帘15之间的结合,通过防水帘12和侧帘15可以将装置内部的空间进行彻底的密封,隔绝外界的环境,进而避免在急救操作过程中受到外界灰尘和雨水等环境的影响,提高了急救的安全保障,便于使用。工作原理:对于这类的急救装置,该急救装置主要由框架底座1、顶板7和卷辊14组成,在使用该装置时,首先将该装置的两组框架底座1水平的放置在平面的地面,然后将立柱4自上而下的插入至套板3的内部,使得立柱4与框架底座1相互结合,然后利用内柱5与立柱4之间的套接连接向上拉伸内柱5至合适的高度后,利用螺钉实现立柱4与内柱5位置的固定即可,然后利用连接轴6与顶板7之间的活动连接顺时针旋转顶板7,使得顶板7保持水平角度,然后将支撑挡板8通过卡合安插在顶板7的下底面内柱5的内侧,实现顶板7和内柱5角度的固定,然后在利用滑块10与顶板7内壁的活动连接向外侧拉伸内板9,这样就实现了该装置框架的安装,然后即可将卡板11通过卡合安装在内板9和顶板7的下底面,使得防水帘12自然下落,覆盖住内部空间的两侧,然后利用卷辊14与内板9之间的活动连接向下拉伸侧帘15,使得侧帘15与底部的框架底座1相互卡合,在利用拉链槽13的作用使得相邻两组的防水帘12和侧帘15啮合连接,这样就将内部空间的侧表面全部进行密封闭合,急救人员即可在装置内部的空间为受伤人员进行急救护理操作,这就是该装置的使用流程。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包括框架底座(1)、顶板(7)和卷辊(14),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底座(1)的侧端面贯穿有连接固定板(2),且框架底座(1)的内壁固定有套板(3),所述套板(3)的内侧套接有立柱(4),且立柱(4)的内部套接有内柱(5),所述内柱(5)的上端面固定有连接轴(6),所述顶板(7)安装于连接轴(6)的外侧,且顶板(7)的内部套接有内板(9),所述顶板(7)和内板(9)的下底面均卡合有卡板(11),且卡板(11)的下底面固定有防水帘(12),所述卷辊(14)安装于内板(9)的左端面,且卷辊(14)的外表面缠绕有侧帘(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包括框架底座(1)、顶板(7)和卷辊(14),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底座(1)的侧端面贯穿有连接固定板(2),且框架底座(1)的内壁固定有套板(3),所述套板(3)的内侧套接有立柱(4),且立柱(4)的内部套接有内柱(5),所述内柱(5)的上端面固定有连接轴(6),所述顶板(7)安装于连接轴(6)的外侧,且顶板(7)的内部套接有内板(9),所述顶板(7)和内板(9)的下底面均卡合有卡板(11),且卡板(11)的下底面固定有防水帘(12),所述卷辊(14)安装于内板(9)的左端面,且卷辊(14)的外表面缠绕有侧帘(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固定板(2)的外形结构为U型结构,且相邻两组框架底座(1)通过连接固定板(2)相互固定,所述连接轴(6)通过顶板(7)与内柱(5)之间构成转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创伤急救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颖管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