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波消融针头及微波消融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4086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微波消融治疗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波消融针头及微波消融针。一种微波消融针头,其包括外管、冷却管、同轴电缆以及电极。外管包括沿外管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分管以及第二分管,第一分管远离第二分管的一端形成外管的远端;其中,第一分管的材质为陶瓷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冷却管设置在外管内,冷却管与外管间隔设置且在冷却管与外管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其中,冷却管的材质为高分子材料;冷却管的远端位于第一分管的远端内部,以在冷却管的远端区域形成安装空间。该微波消融针头能有效抑制感应电流,消除感应电流对消融形态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波消融针头及微波消融针
本技术涉及微波消融治疗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波消融针头及微波消融针。
技术介绍
近年来,微波消融治疗已成为治疗肝癌,肾癌,甲状腺等软组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微波消融是利用天线辐射微波,微波使组织中的离子、极性水分子旋转振动、相互摩擦而产生热效应,使治疗区域快速达到很高的温度,组织凝固,脱水而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市面上主流微波消融天线都采用单极子天线的设计,通过同轴电缆将微波能量输送到天线的辐射端;天线辐射过程中,会导致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形成感应电流,从而导致消融区域不可控制,形成椭球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微波消融针头及微波消融针,其能够有效抑制感应电流,消除感应电流对消融形态的影响,使得加热区域集中在辐射区域,获得比较理想的球形消融形态,满足临床需求。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微波消融针头,其包括外管、冷却管、同轴电缆以及电极;外管包括沿外管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分管以及第二分管,第一分管远离第二分管的一端形成外管的远端;其中,第一分管的材质为陶瓷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冷却管设置在外管内,冷却管与外管间隔设置且在冷却管与外管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其中,冷却管的材质为高分子材料;冷却管的远端位于第一分管的远端内部,以在冷却管的远端区域形成安装空间;同轴电缆设置在冷却管内,同轴电缆与冷却管间隔设置且在冷却管与同轴电缆之间形成第二冷却流道;同轴电缆的远端位于冷却管的远端内;至少部分电极位于安装空间内,并与同轴电缆的远端电连接。可选的,电极为柱型电极,第一分管的远端封闭并具备尖刺,以用于封闭安装空间;部分柱型电极位于冷却管的远端内,并与同轴电缆电连接;其余部分的柱型电极位于第一分管的远端内,且未与第一分管的远端端面接触。可选的,电极为针型电极,第一分管的远端开口,针型电极安装于开口,并封闭开口;针型电极包括尖刺头以及连接于尖刺头近端端面上的连接头;尖刺头与第一分管的远端连接,并封闭第一分管远端的开口,尖刺头与冷却管的远端间隔设置;连接头的部分位于冷却管的远端内且用于与同轴电缆的远端电连接。可选的,尖刺头的近端在靠近尖刺头内部的方向上凹陷以形成第二环形槽,第一分管的远端与第二环形槽配合。可选的,尖刺头与第一分管焊接连接,或尖刺头与第一分管可拆卸地连接。可选的,第一分管的近端在靠近第一分管内部的方向上凹陷以形成第一环形槽,第二分管的远端与第一环形槽配合。可选的,第一分管与第二分管焊接连接,或第一分管与第二分管可拆卸地连接。可选的,同轴电缆包括沿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第一分段及第二分段,第一分段远离第二分段的一端形成同轴电缆的远端,第一分段用于与电极连接;第一分段为同轴电缆裸露内导体分段,第二分段为同轴电缆裸露绝缘层的分段。可选的,第二分段远离第一分段的一端的屏蔽层剥离口与第二分管的端部间的最大间隔为微波波长的1/4长度。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微波消融针,其包括手柄以及上述的微波消融针头;手柄与第二分管的近端连接,手柄包括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分别与第一冷却流道及第二冷却流道导通并共同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该微波消融针头包括外管、冷却管、同轴电缆及电极。其通过外管、同轴电缆及冷却管间的相互套设,能够形成套筒结构以及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流道。通过这样的套筒结构能够消耗电极通电后所产生的感应电流,同时通过冷却液在冷却流道中的流动能够将套筒结构消耗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带走。由此,该微波消融针头能够有效抑制感应电流,消除感应电流对消融形态的影响,使得加热区域集中在辐射区域,获得比较理想的球形消融形态,满足临床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柱型电极的微波消融针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柱型电极的微波消融针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柱型电极的微波消融针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采用针型电极的微波消融针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采用针型电极的微波消融针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采用针型电极的微波消融针的结构示意图。图标:200-微波消融针头;210-电极;211-柱型电极;212-针型电极;2121-尖刺头;2122-连接头;2123-第二环形槽;220-外管;221-第一分管;2211-第一环形槽;222-第二分管;230-同轴电缆;231-第一分段;232-第二分段;240-冷却管;241-第一冷却流道;242-第二冷却流道;300-微波消融针;310-手柄;311-第一腔室;312-第二腔室。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请参考图1,图1及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柱型电极的微波消融针头的结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波消融针头200,其包括外管220、冷却管240、同轴电缆230以及电极210。其中,外管220包括沿外管220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上依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波消融针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管,所述外管包括沿所述外管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分管以及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远离所述第二分管的一端形成所述外管的远端;其中,所述第一分管的材质为陶瓷材料或高分子材料;/n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设置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外管间隔设置且在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其中,所述冷却管的材质为高分子材料;所述冷却管的远端位于所述第一分管的远端内部,以在所述冷却管的远端区域形成安装空间;/n同轴电缆,所述同轴电缆设置在所述冷却管内,所述同轴电缆与所述冷却管间隔设置且在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同轴电缆之间形成第二冷却流道;所述同轴电缆的远端位于所述冷却管的远端内;以及/n电极,至少部分所述电极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的远端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波消融针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管,所述外管包括沿所述外管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分管以及第二分管,所述第一分管远离所述第二分管的一端形成所述外管的远端;其中,所述第一分管的材质为陶瓷材料或高分子材料;
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设置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外管间隔设置且在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其中,所述冷却管的材质为高分子材料;所述冷却管的远端位于所述第一分管的远端内部,以在所述冷却管的远端区域形成安装空间;
同轴电缆,所述同轴电缆设置在所述冷却管内,所述同轴电缆与所述冷却管间隔设置且在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同轴电缆之间形成第二冷却流道;所述同轴电缆的远端位于所述冷却管的远端内;以及
电极,至少部分所述电极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的远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消融针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为柱型电极,所述第一分管的远端封闭并具备尖刺,以用于封闭所述安装空间;
部分所述柱型电极位于所述冷却管的远端内,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电连接;其余部分的所述柱型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分管的远端内,且未与所述第一分管的远端端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消融针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为针型电极,所述第一分管的远端开口,所述针型电极安装于所述开口,并封闭所述开口;
所述针型电极包括尖刺头以及连接于所述尖刺头近端端面上的连接头;
所述尖刺头与所述第一分管的远端连接,并封闭所述第一分管远端的开口,所述尖刺头与所述冷却管的远端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头的部分位于所述冷却管的远端内且用于与所述同轴电缆的远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卫中郑锐陈翠华钦湘隆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康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