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上电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3328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冶制电炉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气动上电机构,其应用在冶制电炉上,所述气动上电机构包括:防护框、托架焊合、气缸、推板焊合和铜排板,所述托架焊合为角钢焊接而成,所述托架焊合的直角边与所述防护框进行焊接,所述气缸包括活塞杆,所述气缸通过角接件固定在所述托架焊合上,所述推板焊合通过转换件与所述活塞杆连接,所述铜排板分为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所述活动铜排与所述推板焊合连接,其中,所述气缸用于带动推板焊合从而使活动铜排做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机械驱动代替人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安全性,实现自动化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上电机构
本技术属于冶制电炉设备
,特别是一种气动上电机构。
技术介绍
作为化工及矿产冶炼行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冶制电炉,担负着生料入炉、生料冶炼、成品出炉的功能;设备周边环境存在着高温、飞溅等高危因素。出炉和检修观察状态下,出炉口的防火门应保持敞开,其余时间均为关闭,以确保减少飞溅和热辐射。目前该行业多为人工作业,即采用人工手持相应工具在炉台前进行开启防火门、开眼、出炉、堵眼等一系列操作步骤,安全隐患严重,作业风险高。其中烧眼就是利用通电后的专用装置夹持着碳棒对封堵的炉眼进行电击融化的步骤,给夹持碳棒的专用装置开启供电。现有的上电机构是采用螺杆旋转运动所产生的位移量来推动铜排贴合,完全依靠人工在现场手动操作,费时费力且现场存在安全隐患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气动上电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气动上电机构,其应用在冶制电炉上,所述气动上电机构包括:防护框、托架焊合、气缸、推板焊合和铜排板,所述托架焊合为角钢焊接而成,所述托架焊合的直角边与所述防护框进行焊接,所述气缸包括活塞杆,所述气缸通过角接件固定在所述托架焊合上,所述推板焊合通过转换件与所述活塞杆连接,所述铜排板分为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所述活动铜排与所述推板焊合连接,其中,所述气缸用于带动推板焊合从而使活动铜排做往复运动,所述活塞杆伸出使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贴合即实现供电功能,所述活塞杆缩回使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分离即可实现断电功能。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转换件为Y/I转换件,所述推板焊合与所述Y/I转换件采用销轴进行连接。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动铜排与所述推板焊合之间还设有云母板,所述推板焊合、云母板和活动铜排通过螺钉螺母进行连接,且所述螺钉螺母的两端还设有绝缘垫片。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动铜排为定制件,其增加螺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内还设有绝缘套。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气缸的驱动介质为压缩空气,最大伸缩行程100毫米。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气动上电机构限位采用电传感器限位,利用电传感器来决定活塞杆的伸出行程,以保证活动铜排的贴合供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采用气缸活塞杆的运动所产生的位移量来带动活动铜排贴合,从而使活塞杆伸出或缩回来实现设备供电与断电功能,既而使机械驱动代替人工驱动,实现自动化操作,增加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安全隐患。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动上电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动上电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动上电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防护框,2-托架焊合,3-气缸,31-活塞杆,301-角接件,4-推板焊合,41-转接件,5-活动铜排,6-云母板,61-螺钉,62-螺母,63-绝缘垫片,7-贯穿孔,71-沉头孔,72-绝缘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附图,进一步阐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动上电机构,其应用在冶制电炉上,所述气动上电机构包括:防护框1、托架焊合2、气缸3、推板焊合4和铜排板5,所述托架焊2合为角钢焊接而成,所述托架焊合2的直角边与所述防护框1进行焊接,所述气缸3包括活塞杆31,所述气缸3通过角接件301固定在所述托架焊合2上,所述推板焊合4通过转换件41与所述活塞杆31连接,所述铜排板分为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所述活动铜排与所述推板焊合连接,其中,所述气缸用于带动推板焊合从而使活动铜排做往复运动,所述活塞杆伸出使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贴合即实现供电功能,所述活塞杆缩回使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分离即可实现断电功能。其中,更为优选地是,所述转换件41为Y/I转换件,所述推板焊合4与所述Y/I转换件采用销轴进行连接。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化工及矿产冶炼行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冶制电炉,担负着生料入炉、生料冶炼、成品出炉的功能;设备周边环境存在着高温、飞溅等高危因素。出炉和检修观察状态下,出炉口的防火门应保持敞开,其余时间均为关闭,以确保减少飞溅和热辐射。目前该行业多为人工作业,即采用人工手持相应工具在炉台前进行开启防火门、开眼、出炉、堵眼等一系列操作步骤,安全隐患严重,作业风险高。其中烧眼就是利用通电后的专用装置夹持着碳棒对封堵的炉眼进行电击融化的步骤,给夹持碳棒的专用装置开启供电,现有的上电机构是采用螺杆旋转运动所产生的位移量来推动铜排贴合,完全依靠人工在现场手动操作,费时费力且现场存在安全隐患较多。在本技术中通过改造原有技术中上电机构的结构,使原有技术中采用螺杆旋转运动所产生的位移量变成采用气缸活塞杆31的运动所产生的位移量,来带动活动铜排5贴合,从而使活塞杆31伸出或缩回来实现设备供电与断电功能,既而使机械驱动代替人工驱动,实现自动化操作,增加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安全隐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活动铜排5与所述推板焊合4之间还设有云母板6,所述推板焊合4、云母板6和活动铜排5通过螺钉61与螺母62进行连接,且所述螺钉61与螺母62的两端还设有绝缘垫片63。其中,所述螺钉61依次穿过推板焊合4、云母板6和活动铜排5与螺母62连接,从而使三者之间更加固定,而绝缘垫片63的使用进一步加强三者之间的紧密连接,此外,云母板6与绝缘垫片63的使用,保证了除活动铜排5外所有的结构件不会通电,增强了绝缘性和安全性。在本技术中,所述活动铜排5为定制件,其增加螺钉沉头孔71,所述推板焊合4、云母板6和活动铜排5在所述螺钉沉头孔71相应的位置设有贯穿孔7,所述贯穿孔7内还设有绝缘套72,进一步加强了绝缘性,提高了安全性,此外,所述螺钉61应在现场打磨至与所述活动铜排5平面等高,更加有利于现场作业。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气缸3的驱动介质为压缩空气,最大伸缩行程100毫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动上电机构,其应用在冶制电炉上,包括防护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上电机构还包括:/n托架焊合,其为角钢焊接而成,所述托架焊合的直角边与所述防护框进行焊接;/n气缸,其包括活塞杆,所述气缸通过角接件固定在所述托架焊合上;/n推板焊合,其通过转换件与所述活塞杆连接;/n铜排板,其分为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所述活动铜排与所述推板焊合连接;/n其中,所述气缸用于带动推板焊合从而使活动铜排做往复运动,所述活塞杆伸出使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贴合即实现供电功能,所述活塞杆缩回使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分离即可实现断电功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上电机构,其应用在冶制电炉上,包括防护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上电机构还包括:
托架焊合,其为角钢焊接而成,所述托架焊合的直角边与所述防护框进行焊接;
气缸,其包括活塞杆,所述气缸通过角接件固定在所述托架焊合上;
推板焊合,其通过转换件与所述活塞杆连接;
铜排板,其分为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所述活动铜排与所述推板焊合连接;
其中,所述气缸用于带动推板焊合从而使活动铜排做往复运动,所述活塞杆伸出使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贴合即实现供电功能,所述活塞杆缩回使活动铜排与固定铜排分离即可实现断电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上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件为Y/I转换件,所述推板焊合与所述Y/I转换件采用销轴进行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天幸春范林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科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