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304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包括设置在钢管内的管内自爬行机构和设置在钢管外的扶正滑轨机构;所述管内自爬行机构和扶正滑轨机构通过磁力相吸附,管内自爬行机构用于对钢管内表面进行检测。进一步地,管内自爬行机构包括管内轮、管内轮轴、管内轮固定座、管内阵列探头、内永磁体和内固定板;扶正滑轨机构包括外行走轮、行走轮轴、行走轮固定座、截面为矩形的滑轨、外永磁体和外固定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检测方式简单,检测灵敏度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钢管无损检测
,尤其是一种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钢管制造在中国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钢管被应用到了很多行业,然而钢管无论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缺陷,这对于钢管的安全和使用都造成很大的隐患,因此钢管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无损检测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对于钢管内表面缺陷的漏磁检测,目前的主要检测方法是对钢管进行直流磁化,探头在钢管外表面进行扫查,同时检测钢管的外表面缺陷和内表面缺陷,由于磁化器的磁化不均和钢管的磁屏蔽效应,导致钢管内外表面缺陷检测灵敏度不一,造成钢管内外表面缺陷的区分问题,且对于厚壁钢管内表面缺陷检测难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能够基于交流漏磁检测对钢管内表面缺陷进行全面检测。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包括设置在钢管内的管内自爬行机构和设置在钢管外的扶正滑轨机构;所述管内自爬行机构和扶正滑轨机构通过磁力相吸附,管内自爬行机构用于对钢管内表面进行检测。进一步地,管内自爬行机构包括管内轮、管内轮轴、管内轮固定座、管内阵列探头、内永磁体和内固定板;管内轮通过管内轮轴可旋转地安装于管内轮固定座;在内固定板的左右两端相对于钢管内壁一侧分别连接安装有管内轮的管内轮固定座;管内轮设置两对,分别安装在内固定板的前后两端;管内阵列探头和内永磁体固定在内固定板相对于钢管内壁一侧;扶正滑轨机构包括外行走轮、行走轮轴、行走轮固定座、截面为矩形的滑轨、外永磁体和外固定座;与钢管平行的滑轨设置在外固定座中;外行走轮通过行走轮轴可旋转地安装于行走轮固定座,行走轮固定座连接于外固定座;外行走轮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外固定座的前后两端;外行走轮与滑轨相贴配合;外永磁体固定在外固定座相对于钢管外壁一侧,与内永磁体相对应。更进一步地,在内固定板相对于钢管内壁一侧前后两端各设置一个内永磁体;相应地,在外固定座相对于钢管外壁一侧前后两端各设置一个外永磁体。更进一步地,管内阵列探头包括两个并列设置且相配合工作的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两个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位于两个内永磁体之间。更进一步地,其中一个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的朝向与钢管轴线呈45度,另一个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的朝向与钢管轴线呈135度。更进一步地,管内轮与钢管轴线呈一定角度。更进一步地,管内轮与钢管轴线的角度为15度~60度。更进一步地,每组外行走轮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贴滑轨的左侧、右侧和背离钢管的一侧。更进一步地,内永磁体与钢管内壁间保持间隙;外永磁体与钢管外壁间保持间隙。更进一步地,管内轮和/或外行走轮采用包胶轮。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与现有的钢管内表面缺陷检测机构与检测方法相比,本技术具有检测方式简单,检测灵敏度高的优点。检测过程中,管内自爬行机构通过内永磁体与扶正滑轨机构的外永磁体之间的磁力吸附作用,使管内自爬行机构在检测过程中保持姿态一定,磁力吸附作用下的管内轮和钢管内壁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管内自爬行机构在钢管旋转中被动前进,扶正滑轨机构在永磁体的磁力吸附下跟随管内自爬行机构被动前进,而管内自爬行机构上的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对钢管内表面完成交流漏磁检测。该检测系统自主创新性高,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角度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角度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条状交流漏磁探头布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包括设置在钢管3内的管内自爬行机构1和设置在钢管3外的扶正滑轨机构2;所述管内自爬行机构1和扶正滑轨机构2通过磁力相吸附,管内自爬行机构1用于对钢管内表面进行检测。管内自爬行机构1包括管内轮11、管内轮轴12、管内轮固定座13、管内阵列探头14、内永磁体15和内固定板16;其中管内轮11优选采用包胶轮,可避免对钢管内壁造成损伤,运转也更平稳;管内轮11通过管内轮轴12可旋转地安装于管内轮固定座13;在内固定板16的左右两端相对于钢管内壁一侧分别连接安装有管内轮11的管内轮固定座13;管内轮11可设置两对,分别安装在内固定板16的前后两端;管内轮11优选与钢管轴线呈一定角度,例如15度~60度,在钢管3旋转时,使得管内自爬行机构1能够相对于钢管前进,以便对整根钢管进行检测;管内阵列探头14和内永磁体15固定在内固定板16相对于钢管内壁一侧;管内阵列探头14高度比内永磁体15大,使得内永磁体15与钢管内壁间保持间隙;更优地,在内固定板16相对于钢管内壁一侧前后两端各设置一个内永磁体15;管内阵列探头14包括两个并列设置且相配合工作的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1401,两个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1401位于两个内永磁体15之间;图3显示了两个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1401的布置,其中一个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1401的朝向与钢管轴线呈45度,另一个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1401的朝向与钢管轴线呈135度;扶正滑轨机构2包括外行走轮21、行走轮轴22、行走轮固定座23、截面为矩形的滑轨24、外永磁体25和外固定座26;其中外行走轮21也可采用包胶轮;与钢管3平行的滑轨24设置在外固定座26中;外行走轮21通过行走轮轴22可旋转地安装于行走轮固定座23,行走轮固定座23连接于外固定座26;外行走轮21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外固定座26的前后两端;每组外行走轮21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贴滑轨24的左侧、右侧和背离钢管3的一侧;外永磁体25固定在外固定座26相对于钢管外壁一侧,与内永磁体15相对应;更优地,在外固定座26相对于钢管外壁一侧前后两端各设置一个外永磁体25;前后两端的内、外永磁体保证了磁力吸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滑轨24可固定在机架上,使得外永磁体25与钢管外壁间保持间隙;在漏磁检测过程中,钢管3可在辊轮机构驱动下旋转,外永磁体25和内永磁体15所对应的的钢管管壁处于饱和磁化状态,内、外永磁体的磁力线透过钢管,使得管内自爬行机构1吸附在钢管内表面,且在管内轮11与钢管内表面之间形成摩擦力,从而使管内自爬行机构1被动前进,条状交流漏磁阵列探头1401对钢管3内表面进行检测,而管内自爬行机构1相对于钢管前进过程中,由于扶正滑轨机构2的磁力吸附,使得管内自爬行机构1姿态保持一定,不至于左右偏斜影响漏磁检测,同时,扶正滑轨机构2也在磁力吸附作用跟随管内自爬行机构1被动前进,直到检测结束;检测的信号可通过无线信号实时传输至计算机系统;本实施例中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基于交流漏磁检测对钢管内表面进行检测,能够满足钢管内表面的自动化检测需求,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钢管(3)内的管内自爬行机构(1)和设置在钢管(3)外的扶正滑轨机构(2);所述管内自爬行机构(1)和扶正滑轨机构(2)通过磁力相吸附,管内自爬行机构(1)用于对钢管内表面进行检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钢管(3)内的管内自爬行机构(1)和设置在钢管(3)外的扶正滑轨机构(2);所述管内自爬行机构(1)和扶正滑轨机构(2)通过磁力相吸附,管内自爬行机构(1)用于对钢管内表面进行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管内自爬行机构(1)包括管内轮(11)、管内轮轴(12)、管内轮固定座(13)、管内阵列探头(14)、内永磁体(15)和内固定板(16);
管内轮(11)通过管内轮轴(12)可旋转地安装于管内轮固定座(13);在内固定板(16)的左右两端相对于钢管内壁一侧分别连接安装有管内轮(11)的管内轮固定座(13);管内轮(11)设置两对,分别安装在内固定板(16)的前后两端;
管内阵列探头(14)和内永磁体(15)固定在内固定板(16)相对于钢管内壁一侧;
扶正滑轨机构(2)包括外行走轮(21)、行走轮轴(22)、行走轮固定座(23)、截面为矩形的滑轨(24)、外永磁体(25)和外固定座(26);
与钢管(3)平行的滑轨(24)设置在外固定座(26)中;外行走轮(21)通过行走轮轴(22)可旋转地安装于行走轮固定座(23),行走轮固定座(23)连接于外固定座(26);外行走轮(21)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外固定座(26)的前后两端;外行走轮(21)与滑轨(24)相贴配合;
外永磁体(25)固定在外固定座(26)相对于钢管外壁一侧,与内永磁体(15)相对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仪器自行走的钢管管内交流漏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内固定板(16)相对于钢管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宜华陈文宇吴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