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风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2825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热风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分别设有进风口与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壳体内腔与出风口之间形成有通风过道,所述壳体内设有涡轮扇叶和用于给通风过道内的空气/风加热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置在出风口与涡轮扇叶之间,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驱动涡轮扇叶转动的电机;在工作时,电机驱动涡轮扇叶工作而将风从进风口引入到壳体内腔,进而加热管对壳体内腔的风或空气进行升温加热,之后从出风口吹出,为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加热性能好、加热效率高、风阻小和结构简单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风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风组件。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电器越来越多样化,其中许多电器设备都需要采用热风组件来提供热量而实现该设备的功能,例如:用于提供热量或交换空气、并且安装在浴房等地的浴霸;用于提供热量或升温加热风的暖风机;用于提供热量而对衣物进行烘干的晾衣机、烘干机等多种产品设备都是需要配合热风组件来产生热量,以实现设备的功能。然而,现有安装在设备上的热风组件却存在加热性能差、加热效率不高、风阻大的问题,进而给使用者带来使用的不便、等待时间长,难以有效率实现设备的功能。为此,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对现有热风组件存在问题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风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分别设有进风口与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壳体内腔与出风口之间形成有通风过道,所述壳体内设有涡轮扇叶和用于给通风过道内的空气/风加热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置在出风口与涡轮扇叶之间,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驱动涡轮扇叶转动的电机;在工作时,电机驱动涡轮扇叶工作而将风从进风口引入到壳体内腔,进而加热管对壳体内腔的风或空气进行升温加热,之后从出风口吹出,为此,本技术具有加热性能好、加热效率高、风阻小和结构简单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风组件,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上分别设有进风口200与出风口300,所述进风口200、壳体100内腔与出风口300之间形成有通风过道400,所述壳体100内设有涡轮扇叶500和用于给通风过道400内的空气/风加热的加热管600,所述加热管600设置在出风口300与涡轮扇叶500之间,所述壳体100内设有用于驱动涡轮扇叶500转动的电机700。如上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600外侧壁上设有若干散热翅片610,所述散热翅片610上内凹形成有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611。如上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散热翅片610上的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611相对应设置,且相邻的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611均匀且等距分布在散热翅片610上。如上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610上设有往相邻散热翅片610方向延伸设置的导热翅片612,所述导热翅片612设置在相邻两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611之间且连接在散热翅片610上。如上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壳体100包括上壳体110及可拆卸连接在上壳体110上的下壳体120,所述进风口200设置在下壳体120上,所述出风口300设置在下壳体120上且由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构成。如上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0上设有供电机700连接轴贯穿连接的安装孔111,所述安装孔111与电机700连接轴之间设有轴承800,所述轴承800套接在电机700连接轴上。如上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0外侧且位于安装孔111与电机700连接轴之间设有用于加强上壳体110与电机700连接轴之间结构稳定的卡件900,所述电机700连接轴上设有配合卡件900使用而防止壳体100与电机700脱离的卡槽710。如上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20内壁且相对出风口300处呈凹弧面设置。如上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之间通过卡件连接或螺杆连接或扣接。如上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上且位于下壳体120内壁上设有用于安置加热管600的卡口1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热风组件,有以下优点:1、通过在壳体内设有涡轮扇叶和用于给通风过道内的空气/风加热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置在出风口与涡轮扇叶之间,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驱动涡轮扇叶转动的电机;在工作时,电机驱动涡轮扇叶工作而将风从进风口引入到壳体内腔,进而加热管对壳体内腔的风或空气进行升温加热,之后从出风口吹出,为此,本技术具有加热性能好、加热效率高、风阻小和结构简单的特点。2、工作时,为使得通风过道更加通畅且增大加热换热面积,以提高对风加热升温的效率,加热管外侧壁上设有若干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上内凹形成有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3、为了使通风过道顺畅和对风或空气均匀加热升温,相邻两所述散热翅片上的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相对应设置,且相邻的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均匀且等距分布在散热翅片上。4、为使得出风均匀和给使用者良好使用体验,相邻两所述散热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均匀且等距分布在散热翅片上。5、为了进一步地增大加热换热面积,以提高加热效率,散热翅片上设有往相邻散热翅片方向延伸设置的导热翅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立体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立体图之二。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剖视图之一。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剖视图之二。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爆炸图。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1的加热管与翅片结合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2的爆炸图。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2的加热管与翅片结合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一种热风组件有两种不同的实施例,现分别对每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6所示,本技术一种热风组件,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上分别设有进风口200与出风口300,所述进风口200、壳体100内腔与出风口300之间形成有通风过道400,所述壳体100内设有涡轮扇叶500和用于给通风过道400内的空气/风加热的加热管600,所述加热管600设置在出风口300与涡轮扇叶500之间,所述壳体100内设有用于驱动涡轮扇叶500转动的电机700。在工作时,电机驱动涡轮扇叶工作而将风从进风口引入到壳体内腔,进而加热管对壳体内腔的风或空气进行升温加热,之后从出风口吹出,为此,本技术具有加热性能好、加热效率高、风阻小和结构简单的特点。为了提高加热管的加热性能和安全性,所述加热管优选为陶瓷加热管或石英加热管或红外线加热管。本技术热风组件可应用在浴霸、暖风机、晾衣机等需要对风或空气进行升温加热的小家电设备上,进而提高该设备的工作效率。工作时,为使得通风过道更加通畅且增大加热换热面积,以提高对风加热升温的效率,所述加热管600外侧壁上设有若干散热翅片610,所述散热翅片610上内凹形成有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611。其中散热翅片为金属翅片。为了使加热管与散热翅片在通风过道内能够具有与空气/风接触的最大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换热效率,即提高加热管与散热翅片对风或空气的升温加热效率,其中加热管600与翅片610轨迹构成区域的面积略小于通风过道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上分别设有进风口(200)与出风口(300),所述进风口(200)、壳体(100)内腔与出风口(300)之间形成有通风过道(400),所述壳体(100)内设有涡轮扇叶(500)和用于给通风过道(400)内的空气/风加热的加热管(600),所述加热管(600)设置在出风口(300)与涡轮扇叶(500)之间,所述壳体(100)内设有用于驱动涡轮扇叶(500)转动的电机(7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上分别设有进风口(200)与出风口(300),所述进风口(200)、壳体(100)内腔与出风口(300)之间形成有通风过道(400),所述壳体(100)内设有涡轮扇叶(500)和用于给通风过道(400)内的空气/风加热的加热管(600),所述加热管(600)设置在出风口(300)与涡轮扇叶(500)之间,所述壳体(100)内设有用于驱动涡轮扇叶(500)转动的电机(7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600)外侧壁上设有若干散热翅片(610),所述散热翅片(610)上内凹形成有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6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散热翅片(610)上的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611)相对应设置,且相邻的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611)均匀且等距分布在散热翅片(61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610)上设有往相邻散热翅片(610)方向延伸设置的导热翅片(612),所述导热翅片(612)设置在相邻两翅片凹槽或翅片通孔(611)之间且连接在散热翅片(6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一种热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壳体(100)包括上壳体(1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琦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瑞驰泰克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