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中电子真空泵用降噪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2580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中电子真空泵用降噪圈,涉及真空泵零件技术领域,包括本体,本体包括固定环、缓冲板、底板、排气柱以及限位环,固定环固定安装于底板上且与底板同轴设置,缓冲板与固定环的内壁固定连接,缓冲板与固定环之间形成一级缓冲区,缓冲板的中部朝背离固定环的一侧凹陷形成二级缓冲凹槽,排气柱固定于二级缓冲凹槽中且与缓冲板同轴设置,排气柱、缓冲板均开设有排气孔,底板对应缓冲板的凹陷处开设有通孔,限位环固定连接于底板背离固定环的一侧,限位环与缓冲板之间形成三级缓冲区,急速气流经过一级缓冲区、二级缓冲槽以及三级缓冲区后,气流被扩散以及减速,从而提高电子真空泵降噪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中电子真空泵用降噪圈
本技术涉及真空泵零件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中电子真空泵用降噪圈。
技术介绍
对于传统汽车,为满足发动机的排放要求,制动系统的辅助助力器中的真空度得不到保证,而对于混合动力车辆及纯电动车,内部没有真空源,以上情况都需要通过电子真空泵进行补偿。真空泵的作用就是产生负压,从而增加制动力。电子真空泵与进气管真空管路并联,弥补某些工况(如频繁制动)下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不足,对于混合动力车辆及纯电动车,没有真空源,也需要通过电子真空泵进行补偿。目前国内主机厂用的最多的是叶片式电子真空泵,其性能稳定,但噪声较大,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常听见车辆有异音而以为车辆有损坏,产生不好的驾驶体验,现有技术中有些电子真空泵中的降噪圈为同心圆柱形状,中部圆柱上开设有通孔,急速气流通过此通孔经由排气口排出,只是一级缓和气流,气流噪声虽然得到降低,但是降噪性能较差,因此,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实际运用中这一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中电子真空泵用降噪圈,急速气流经过一级缓冲区、二级缓冲槽以及三级缓冲区后,气流被扩散以及减速,从而提高降噪的效果,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新能源汽车中电子真空泵用降噪圈,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固定环、缓冲板、底板、排气柱以及限位环,所述固定环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上且与所述底板同轴设置,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固定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固定环之间形成一级缓冲区,所述缓冲板的中部朝背离所述固定环的一侧凹陷形成二级缓冲凹槽,所述排气柱固定于所述二级缓冲凹槽中且与所述缓冲板同轴设置,所述排气柱、缓冲板均开设有排气孔,所述底板对应所述缓冲板的凹陷处开设有通孔,所述限位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固定环的一侧,所述限位环与所述缓冲板之间形成三级缓冲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急速气流运动至本体处时,首先进入一级缓冲区,急速气流在一级缓冲区开始扩散,急速气流与缓冲板发生撞击,气流的速度逐渐减小,部分减速的气流直接进入排气孔中,另一部分减速的气流进入二级缓冲凹槽中,此部分气流与二级缓冲凹槽的槽面发生撞击,速度得到进一步的减慢,此部分气流回转与后续到来的气流发生混合以及中和,再进入排气孔,气流从孔径较小的排气孔进入空间较大的三级缓冲区,发生进一步扩散,从而使得速度又得到减缓,综上,急速气流经过一级缓冲区、二级缓冲凹槽、三级缓冲区后,气流得到三次的分散以及减速,在此过程中达到降噪的效果,从而提高电子真空泵的降噪性能。进一步的,所述排气柱的外壁上开设有螺纹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槽的设置使得排气柱的厚度相对减小,便于排气柱被压缩时易于变形,减小排气柱被外部施压时排气柱破损的可能性。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缓冲板凹陷处的最大直径,且所述限位环与所述底板位于所述通孔处的边缘对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尽可能地扩大缓冲板与限位环所形成的三级缓冲区的空间,使得气流在三级缓冲区的扩散范围增大,从而提高三级缓冲区的缓冲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环、缓冲板、底板、排气柱以及限位环采用一体注塑形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减少部件之间连接以及安装工序,从而节省制作时间以及制作难度。进一步的,所述本体采用橡胶材料制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材料具有降噪性能,橡胶材料的设置更好地提高降噪圈的降噪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急速气流运动至本体处时,首先进入一级缓冲区,急速气流在一级缓冲区开始扩散,急速气流与缓冲板发生撞击,气流的速度逐渐减小,部分减速的气流直接进入排气孔中,另一部分减速的气流进入二级缓冲凹槽中,此部分气流与二级缓冲凹槽的槽面发生撞击,速度得到进一步的减慢,此部分气流回转与后续到来的气流发生混合以及中和,再进入排气孔,气流从孔径较小的排气孔进入空间较大的三级缓冲区,发生进一步扩散,从而使得速度又得到减缓,综上,急速气流经过一级缓冲区、二级缓冲凹槽、三级缓冲区后,气流得到三次的分散以及减速,在此过程中达到降噪的效果,从而提高电子真空泵的降噪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展示三级缓冲区的整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展示排气孔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本体;2、固定环;3、缓冲板;4、底板;5、排气柱;51、排气孔;6、限位环;7、一级缓冲区;8、二级缓冲凹槽;9、通孔;10、三级缓冲区;11、螺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如图1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中电子真空泵用降噪圈,包括本体1,本体1包括固定环2、缓冲板3、底板4、排气柱5以及限位环6,固定环2、缓冲板3、底板4、排气柱5以及限位环6采用一体注塑形成,方便制作,本体1采用橡胶材料制成,降噪圈安装在电子真空泵的对应位置,当急速气流通过降噪圈时,让急速气流扩散,降低气流的速度,从而提高电子真空泵的降噪性能。具体的,底板4、缓冲板3均呈圆状,固定环2的外径大于底板4的直径,固定环2固定安装于底板4上且与底板4同轴设置,缓冲板3与固定环2的内壁固定连接,缓冲板3与固定环2之间形成一级缓冲区7,当急速气流首先经过一级缓冲区7,在一级缓冲区7中进行扩散,从而降速。缓冲板3的中部朝背离固定环2的一侧凹陷形成二级缓冲凹槽8,进入缓冲凹槽中的气流与二级缓冲凹槽8的槽面发生撞击,速度得到进一步的减慢,此部分气流回转与后续到来的气流发生混合。结合图2和图3,排气柱5固定于二级缓冲凹槽8中且与缓冲板3同轴设置,排气柱5、缓冲板3均开设有排气孔51,底板4对应缓冲板3的凹陷处开设有通孔9,通孔9的孔径大于缓冲板3凹陷处的最大直径,限位环6固定连接于底板4背离固定环2的一侧,且限位环6与底板4位于通孔9处的边缘对齐,限位环6与缓冲板3之间形成三级缓冲区10,前述速度减缓后的气流进入排气孔51后,气流从孔径较小的排气孔51进入空间较大的三级缓冲区10,发生进一步扩散,从而使得速度又得到减缓。排气柱5的外壁上开设有螺纹槽11,螺纹槽11的设置得排气柱5的厚度相对减小,便于排气柱5被压缩时易于变形,减小排气柱5被外部施压时排气柱5破损的可能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中电子真空泵用降噪圈,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包括固定环(2)、缓冲板(3)、底板(4)、排气柱(5)以及限位环(6),所述固定环(2)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4)上且与所述底板(4)同轴设置,所述缓冲板(3)与所述固定环(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板(3)与所述固定环(2)之间形成一级缓冲区(7),所述缓冲板(3)的中部朝背离所述固定环(2)的一侧凹陷形成二级缓冲凹槽(8),所述排气柱(5)固定于所述二级缓冲凹槽(8)中且与所述缓冲板(3)同轴设置,所述排气柱(5)、缓冲板(3)均开设有排气孔(51),所述底板(4)对应所述缓冲板(3)的凹陷处开设有通孔(9),所述限位环(6)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4)背离所述固定环(2)的一侧,所述限位环(6)与所述缓冲板(3)之间形成三级缓冲区(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中电子真空泵用降噪圈,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包括固定环(2)、缓冲板(3)、底板(4)、排气柱(5)以及限位环(6),所述固定环(2)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4)上且与所述底板(4)同轴设置,所述缓冲板(3)与所述固定环(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板(3)与所述固定环(2)之间形成一级缓冲区(7),所述缓冲板(3)的中部朝背离所述固定环(2)的一侧凹陷形成二级缓冲凹槽(8),所述排气柱(5)固定于所述二级缓冲凹槽(8)中且与所述缓冲板(3)同轴设置,所述排气柱(5)、缓冲板(3)均开设有排气孔(51),所述底板(4)对应所述缓冲板(3)的凹陷处开设有通孔(9),所述限位环(6)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4)背离所述固定环(2)的一侧,所述限位环(6)与所述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闻佳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拓绅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