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陆两用垃圾清理车
本技术涉及水陆两用垃圾清理车。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对于湖泊垃圾的清理工作,主要是由工作人员驾驶小船用小网兜清理垃圾。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效率低。现有技术中的水中垃圾清理车,由于结构设计的缺陷,不仅对打捞后的垃圾进行无法进行固液分离,容易增加清理车的重量,而且由于垃圾中残留的水分较多,容易造成腐烂,影响环境,同时夹带水的垃圾体积较大,容易占用垃圾存放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水陆两用垃圾清理车的技术方案,该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清理车在水中清理垃圾时边清理边除去垃圾中的水,减轻垃圾的重量,而且可以将分离后的水统一排出,防止潮湿的垃圾腐烂而影响环境,同时粉碎压缩后的垃圾可以增大清理车的储存量,实现自动化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水陆两用垃圾清理车,包括车体,车体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有车轮,车体的后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三叶桨,三叶桨连接第三电机,第三电机固定连接在车体内 ...
【技术保护点】
1.水陆两用垃圾清理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有车轮,所述车体的后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三叶桨,所述三叶桨连接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内,所述车体的顶面上设置有控制室和驱动箱,所述驱动箱的外侧设置有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叶桨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网,所述车体的内部设置有分水腔、第一储料仓和第二储料仓,所述第一储料仓位于所述分水腔与所述第二储料仓之间,所述第一储料仓的上方设置有粉碎箱,所述粉碎箱的顶面上设置有防护棚,所述分水腔与所述粉碎箱之间设置有第一输送机构,所述粉碎箱内设置有粉碎腔,所述粉碎腔内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粉碎辊,所述粉碎辊连接所述驱动箱,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1.水陆两用垃圾清理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有车轮,所述车体的后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三叶桨,所述三叶桨连接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内,所述车体的顶面上设置有控制室和驱动箱,所述驱动箱的外侧设置有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叶桨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网,所述车体的内部设置有分水腔、第一储料仓和第二储料仓,所述第一储料仓位于所述分水腔与所述第二储料仓之间,所述第一储料仓的上方设置有粉碎箱,所述粉碎箱的顶面上设置有防护棚,所述分水腔与所述粉碎箱之间设置有第一输送机构,所述粉碎箱内设置有粉碎腔,所述粉碎腔内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粉碎辊,所述粉碎辊连接所述驱动箱,所述第一储料仓的底部设置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上设置有助推机构,所述楔形块和所述分水腔连接有排水机构,所述第一储料仓与所述第二储料仓之间设置有第一出料门,所述第二储料仓的上方设置有出料仓,所述出料仓上设置有第二出料门,所述出料仓上设置有提升机构,所述出料仓的顶面上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的两侧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车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输送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垃圾清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下方,所述第一过滤网的顶面上靠近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端部设置有导向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用垃圾清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输送带和第一电机,所述输送带固定连接在所述分水腔和所述粉碎腔之间,所述输送带上等间距设置有弧形导板,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内,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皮带连接所述输送带上的主动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垃圾清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螺杆、助推块和推板,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楔形块的一侧,所述螺杆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机,所述螺杆的底端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助推块套接在所述螺杆上,且沿所述螺杆上下移动,所述推板的底面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助推块上,所述推板的底面另一端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楔形块另一侧的滑槽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陆两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思远,罗雯晔,裴蕾,马苁,钱震,杨超,尹代旺,刘东,
申请(专利权)人:刘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