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出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1826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内出风结构,以构成车辆空调处理后的风流向车辆座舱内的输出,其包括设于座舱顶部的顶部出风单元,以及连接于车辆空调和顶部出风单元之间的风道单元;风道单元包括至少于车辆的A柱及B柱处设置的风道,至少于B柱位置设置补偿风机,且补偿风机的进风端与座舱内连通,其出风端则连通至B柱处的风道内。本实施例的车内出风结构,可增大顶部出风单元的出风量,从而可加快对座舱内温度的调控,而通过将座舱内的空气引入顶部出风单元处,并与车辆空调输送的空气混合,一方面可防止顶部出风单元所吹出的风流温度过低,从而可提高乘员头部的舒适感,另一方面也可加速座舱内空气的循环,并进一步加快对座舱内温度的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内出风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通风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车内出风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座舱中的送风口主要包括吹脸风口、吹脚风口和除霜风口,其中,座舱内温度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吹脸风口和吹脚风口。但是,因受整车空间布局的影响,现有的吹脸风口和吹脚风口通常布置于前排,对座舱后部的温度调节较慢,容易降低后排乘客的舒适感。因此,现在部分车型在座舱顶部设置有沿顶棚长度方向延伸的出风结构,以可同时向前后排空间送风。但向顶部送风的的风道一般设置在A、B柱上,而A柱由于空间有限,使得A柱风道风阻较大,存在风量损失,从而降低了座舱顶部的送风效果,进而降低了对座舱内温度的调控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内出风结构,其可增大顶部出风单元的送风量,并可加速座舱内的空气循环,从而可加快对座舱内温度的调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内出风结构,以构成车辆空调处理后的风流向车辆座舱内的输出,所述车内出风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座舱顶部的顶部出风单元,以及连接于所述车辆空调和所述顶部出风单元之间的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内出风结构,以构成车辆空调(4)处理后的风流向车辆座舱内的输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出风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座舱顶部的顶部出风单元,以及连接于所述车辆空调(4)和所述顶部出风单元之间的风道单元,所述风道单元包括至少于所述车辆的A柱(3)及B柱(2)处设置的风道,且至少于所述B柱(2)位置设有补偿风机(5),所述补偿风机(5)的进风端与所述座舱内连通,所述补偿风机(5)的出风端连通至所述B柱(2)处的所述风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内出风结构,以构成车辆空调(4)处理后的风流向车辆座舱内的输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出风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座舱顶部的顶部出风单元,以及连接于所述车辆空调(4)和所述顶部出风单元之间的风道单元,所述风道单元包括至少于所述车辆的A柱(3)及B柱(2)处设置的风道,且至少于所述B柱(2)位置设有补偿风机(5),所述补偿风机(5)的进风端与所述座舱内连通,所述补偿风机(5)的出风端连通至所述B柱(2)处的所述风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于所述B柱(2)处设有构成所述B柱(2)内的风道与所述座舱内连通的立柱出风单元,并对应于所述立柱出风单元设有以控制所述立柱出风单元与所述座舱内通断的风门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出风单元包括呈矩阵排列的设于所述B柱(2)上的多个出风微孔(2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内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包括对应于所述出风微孔(201)罩设于所述B柱(2)上的风门外板,于所述风门外板的内侧滑动设置的风门(7),以及以驱使所述风门(7)滑动的滑动驱动机构;且于所述风门外板和所述风门(7)上分别开设有并排布置的若干出风孔(601),因所述滑动驱动机构的驱使,所述风门(7)与所述风门外板上的所述出风孔(601)对齐或错开,而形成对所述立柱出风单元与所述座舱内之间通断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内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包括对应于所述出风微孔(201)罩设于所述B柱(2)上的风门外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清吴沛朝孙聪海何晓然范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