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1822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5
一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包括胎面、胎肩、胎侧和胎圈,在轮胎内设置有帘布层,所述帘布层反包所述胎圈后延伸至所述胎肩位置,在所述胎侧内设置有截面为长条状的承压部,所述承压部位于所述帘布层的反包的外侧,所述承压部一端延伸至所述胎圈部位,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胎肩部位。本新型在轮胎的胎侧位置设置承压胶条,在不改变厚度的前提下,实现较好的缺气保用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
本技术涉及轮胎
,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
技术介绍
目前缺气保用摩托车轮胎,在轮胎被扎破后仍能保持一定的良好承压性,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具有很好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缺气保用轮胎具有以下不足:为了使轮胎在泄压后仍然能起到支撑,达到持续一段时间的行驶功能,轮胎的胎侧部位需要做到很厚,使得轮胎在正常行驶使的减震效果变差,驾驶员的体感舒适性能较差,而且加厚后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在轮胎的胎侧位置设置承压胶条,在不改变厚度的前提下,实现较好的缺气保用功能。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包括胎面、胎肩、胎侧和胎圈,在轮胎内设置有帘布层,所述帘布层反包所述胎圈后延伸至所述胎肩位置,在所述胎侧内设置有截面为长条状的承压部,所述承压部位于所述帘布层的反包的外侧,所述承压部一端延伸至所述胎圈部位,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胎肩部位。截面为长条状的承压部包覆在胎侧部位,能起到较强的胎侧支撑作用,同时不需要较大的增加胎侧的厚度,满足轮胎缺气保用的功能。优选的,在所述胎侧的外侧,设置有一圈凸圈,所述凸圈至所述胎圈部位圆弧过渡,所述凸圈用于卡在轮毂的边缘上。凸圈卡在轮毂的边缘上,当轮胎漏气后,凸圈卡在轮毂的边缘上,起到支撑的作用。优选的,所述承压部与所述凸圈对应的部位具有一圈凸起。凸起能使常压部与胎侧更好的结合,同时起到加强承压部承压的作用。<br>优选的,所述承压部包括承压条一和承压条二,所述承压条一位于靠近所述胎圈的一端,所述承压条二位于靠近所述胎肩的一端,所述承压条一与所述承压条二的卡接面的截面为“V”形。承压部分成两部分,同时卡接,使轮胎起到缺气保用的作用的同时,还能保证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缓冲减震作用,增加驾驶员的舒适感。优选的,所述凸起位于所述承压条一上。优选的,所述承压条一的端部包裹至所述胎圈的最小直径处。胎圈与轮毂固定卡住的同时,承压条也被固定住,因此能新一步提高轮胎漏气后的使用性能。优选的,所述帘布层的层数为4层。帘布层的层数较常规的2层增加一倍,提高轮胎的稳定性,与承压部结合,具有较好的保用效果。优选的,所述胎圈内的钢筋的根数为16根。本技术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包括:本技术构造简单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在胎侧位置设置承压部,使轮胎在漏气时仍能保持一段距离的安全行驶,因此,能在不改变厚度的前提下,实现较好的缺气保用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包括胎面1、胎肩2、胎侧3和胎圈4,在轮胎内设置有帘布层5,所述帘布层5反包所述胎圈4后延伸至所述胎肩2位置,在所述胎侧3内设置有截面为长条状的承压部6,所述承压部6位于所述帘布层5的反包的外侧,所述承压部6一端延伸至所述胎圈4部位,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胎肩2部位。截面为长条状的承压部6包覆在胎侧3部位,能起到较强的胎侧3支撑作用,同时不需要较大的增加胎侧3的厚度,满足轮胎缺气保用的功能。在所述胎侧3的外侧,设置有一圈凸圈31,所述凸圈31至所述胎圈4部位圆弧过渡,所述凸圈31用于卡在轮毂的边缘上。凸圈31卡在轮毂的边缘上,当轮胎漏气后,凸圈31卡在轮毂的边缘上,起到支撑的作用。所述承压部6与所述凸圈31对应的部位具有一圈凸起61。凸起61能使常压部与胎侧3更好的结合,同时起到加强承压部6承压的作用。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压部6还包括承压条一62和承压条二63,所述承压条一62位于靠近所述胎圈4的一端,所述承压条二63位于靠近所述胎肩2的一端,所述承压条一62与所述承压条二63的卡接面的截面为“V”形,所述凸起61位于所述承压条一62上。承压部6分成两部分,同时卡接,使轮胎起到缺气保用的作用的同时,还能保证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缓冲减震作用,增加驾驶员的舒适感。所述承压条一62的端部包裹至所述胎圈4的最小直径处。胎圈4与轮毂固定卡住的同时,承压条也被固定住,因此能新一步提高轮胎漏气后的使用性能。此外,所述帘布层5的层数为4层。帘布层5的层数较常规的2层增加一倍,提高轮胎的稳定性,与承压部6结合,具有较好的保用效果。所述胎圈4内的钢筋的根数为16根。本技术实施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包括:本技术构造简单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在胎侧3位置设置承压部6,使轮胎在漏气时仍能保持一段距离的安全行驶,因此,能在不改变厚度的前提下,实现较好的缺气保用功能。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以上参考了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制于此,任何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胎肩、胎侧和胎圈,在轮胎内设置有帘布层,所述帘布层反包所述胎圈后延伸至所述胎肩位置,在所述胎侧内设置有截面为长条状的承压部,所述承压部位于所述帘布层的反包的外侧,所述承压部一端延伸至所述胎圈部位,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胎肩部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胎肩、胎侧和胎圈,在轮胎内设置有帘布层,所述帘布层反包所述胎圈后延伸至所述胎肩位置,在所述胎侧内设置有截面为长条状的承压部,所述承压部位于所述帘布层的反包的外侧,所述承压部一端延伸至所述胎圈部位,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胎肩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侧的外侧,设置有一圈凸圈,所述凸圈至所述胎圈部位圆弧过渡,所述凸圈用于卡在轮毂的边缘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部与所述凸圈对应的部位具有一圈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缺气保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培富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华达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