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适应脉冲序列控制的PCCMBuck变换器
本申请涉及集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脉冲序列控制的PCCMBuck变换器。
技术介绍
脉宽调制(PWM)已被广泛应用于过去几年中对开关DC-DC转换器的控制。但是,对于传统的PWM转换器,很难同时实现系统稳定性和快速响应。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新的控制方案被提出。脉冲序列(PT)是一种用于开关的新控制技术DC-DC转换器,可实现输出电压通过生成由两个占空比不同的控制脉冲。脉冲列与传统PWM相比,该技术具有多个优势控制技术,例如设计的简单性和实施,以及出色的瞬态性能。此外,脉冲序列控制开关DC-DC转换器能以固定的开关频率工作并方便地实现软开关。传统的PT控制使用固定的脉冲来控制电路,在高输出电压时,有输入功率不足的缺陷。变换器工作在连续导通模式(CCM)时能减小电流纹波,从而降低开关噪声。另外,CCM对于大电流应用更有利,因为它可以比运行在电流不连续传导模式(DCM)模式转换器提供更多的电流。然而,DCM转换器通常具有比CCM转换器快得多的瞬态响应和环路增益。结合CC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脉冲序列控制的PCCM Buck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路、自适应脉冲生成电路和脉冲选择电路;其中,所述自适应脉冲生成电路包括:电压转电流电路和脉冲生成电路;/n所述电压转电流电路包括:第三电压比较器、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以及第四PMOS管、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三NMOS管、第一电阻;/n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输出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接入第一基准电压,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n所述第一PMOS管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脉冲序列控制的PCCMBuck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路、自适应脉冲生成电路和脉冲选择电路;其中,所述自适应脉冲生成电路包括:电压转电流电路和脉冲生成电路;
所述电压转电流电路包括:第三电压比较器、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以及第四PMOS管、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三NMOS管、第一电阻;
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输出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接入第一基准电压,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PMOS管和所述第二PMOS管以电流镜结构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以及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二NMOS管与所述第三NMOS管以电流镜结构连接,所处第二N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三PMOS管和所述第四PMOS管以电流镜结构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第四PMOS管的栅极、第二PMOS管的漏极、第三N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连接到所述电压转电流电路的电流输出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脉冲序列控制的PCCMBuck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生成电路包括:
第一RS触发器、第二RS触发器、第四电压比较器、第五电压比较器、第五PMOS管、第六P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第二电容以及第三电容;
所述第一RS触发器的R输入端、所述第二RS触发器的R输入端接入周期脉冲信号,所述第一RS触发器的S输入端与所述第四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RS触发器的R输入端与所述第五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RS触发器的原输出端与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极以及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RS触发器的非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自适应脉冲生成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RS触发器的原输出端与所述第六PMOS管的栅极以及所述第五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RS触发器的非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自适应脉冲生成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五PMOS管的源极接入所述电压转电流电路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五P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四电压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六PMOS管的源极与电流源连接,第六P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五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五电压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四电压比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衍瀚,陈涌楠,杨敬慈,林奕涵,陈俊凯,吴添贤,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