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1312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的数据链接结构,手机上具有数据接口一,手机通过手机壳与笔记本电脑电连接;手机壳内侧与手机的数据接口一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数据接口二;手机壳外侧边设有金属触点一,金属触点一与数据接口二电连接;笔记本电脑上设有凹陷部用于容纳手机壳,手机壳与凹陷部相匹配,凹陷部内侧边与金属触点一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金属触点二。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原本type‑C接口与手机的物理侵占导致的手机不易拔插,使原本手机与笔记本电脑的多步操连接方式作简化到一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3C数码
,涉及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的数据链接结构。
技术介绍
当今手机性能越来越强,在配合外设及PC大屏模式的情况下能替代绝大部分的笔记本功能,在此背景下,手机和笔记本连接方式的问题就凸显出来。目前,用户通常一起携带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然而,因为智能手机的便捷性,使得用户的大量数据存储在智能手机中,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和存储能力与用于提供通常的电脑工作的平板电脑之间的数据交互需求越来越明显。现有使用type-c接口的手机在与笔记本电脑进行数据连接的时候,需要通过数据线,并手动断开连接,连接方式不稳定,且不具有整体性不便于携带,若笔记本电脑触控板位置内置手机,需要做可伸缩的type-c接口物理结构,不方便且易损坏,结构涉及物理侵占且增加了手机与电脑的连接复杂性。因此,提供一种便于手机与电脑连接,且连接结构更加稳定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的数据链接结构,解决了原本type-C接口与手机的物理侵占导致的手机不易拔插,使原本手机与笔记本电脑的多步操连接方式作简化到一步。为实现上述目的其具体方案如下: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手机上具有数据接口一,所述手机通过所述手机壳与所述笔记本电脑电连接;所述手机壳内侧与所述手机的数据接口一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数据接口二;所述手机壳外侧边设有金属触点一,所述金属触点一与所述数据接口二电连接;所述笔记本电脑上设有凹陷部用于容纳所述手机壳,所述手机壳与所述凹陷部相匹配,所述凹陷部内侧边与所述金属触点一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金属触点二。优选的,所述数据接口一为type-c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二为type-c数据插脚。优选的,所述金属触点通过排线与所述数据接口二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排线埋设于所述手机壳内部。优选的,所述金属触点一为金属凹触点,所述金属触点二为与所述金属凹触点相匹配的金属凸触点,所述套装有所述手机壳的手机安装入所述凹陷部后,所述金属触点一与所述金属触点二紧密贴合。优选的,所述金属触点一和所述金属触点二均由满足数据传输协议的若干触点组成的排状触点结构。优选的,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笔记本电脑触控板位置,所述触控板位于所述凹陷部底面。优选的,所述凹陷部的一侧延伸设有扣槽,所述扣槽内部与所述凹陷部相连通。优选的,所述手机壳为弹性材料,包括橡胶或硅胶。优选的,所述金属触点二与所述笔记本电脑的主板通过排线电连接。本专利技术相较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基于现有的type-c接口,通过手机壳内部的接口及排线,使位于手机底边的type-c接口,转化为手机壳侧部的金属触点,笔记本电脑触控板位置形成凹陷部,通过其内部侧边对应数量的金属触点,将手机装入手机壳后,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凹陷部时便能实现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传输。手机壳及笔记本金属触点位于一个平面,这样的物理接触方式没有相互的物理侵占,保证数据传输链接稳定性的同时,手机及手机壳易从笔记本电脑上拆装脱离,方便操作,保护了手机接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手机与手机壳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手机与手机壳装配后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手机、手机壳装配完成后,与笔记本电脑的装配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手机、手机壳装配完成后,与笔记本电脑的装配后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手机1、手机壳2及笔记本电脑3的数据链接结构,手机1上具有数据接口一4,手机1通过手机壳2与笔记本电脑3电连接;手机壳2内侧与手机1的数据接口一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数据接口二5;手机壳2外侧边设有金属触点一6,金属触点一6与数据接口二5电连接;笔记本电脑3上设有凹陷部7用于容纳手机壳2,手机壳2与凹陷部7相匹配,凹陷部7内侧边与金属触点一6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金属触点二8。本实施例的装配过程为:参见说明书附图1,手机1的数据接口一4与手机壳2的数据接口二5位置对准插入连接后,将手机1整体装入手机壳2内;参见说明书附图2-3,手机壳2放入笔记本电脑3的凹陷部7内,金属触点一6与金属触点二8的触点位置和数量一一对应,并准确匹配连接,实现了手机1至笔记本电脑3的数据链接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手机壳内部具有数据接口二5至金属触点一6的排线及相应转换电路,对于本实施例中,数据接口一4为type-c数据接口,数据接口二5为type-c数据插脚,type-c数据协议至金属触点数据协议的转换电路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不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中不再进行说明。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金属触点一6为金属凹触点,金属触点二8为与金属凹触点相匹配的金属凸触点,套装有手机壳2的手机1安装入凹陷部7后,金属触点一6与金属触点二8紧密贴合。也可以设置为金属触点一6为金属凸触点,金属触点二8为与金属凸触点相匹配的金属凹触点。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金属触点一6和金属触点二8均由满足数据传输协议的若干触点组成的排状触点结构。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凹陷部7位于笔记本电脑3触控板位置,触控板位于凹陷部7底面。凹陷部7的一侧延伸设有扣槽9,扣槽9内部与凹陷部7相连通,便于套装有手机壳2的手机1从凹陷部7中取出。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手机壳2为弹性材料,包括橡胶或硅胶,弹性材料保证手机1的数据接口一4在与手机壳2的数据接口二5进行插接后,能够便于手机1的其他部分顺利装入手机壳2内。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金属触点二8与笔记本电脑3的主板通过排线电连接。金属触点与笔记本电脑3的主板通过排线进行引脚连接的具体电路结构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不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中不再进行说明。以上对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的数据链接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手机上具有数据接口一,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通过所述手机壳与所述笔记本电脑电连接;/n所述手机壳内侧与所述手机的数据接口一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数据接口二;所述手机壳外侧边设有金属触点一,所述金属触点一与所述数据接口二电连接;/n所述笔记本电脑上设有凹陷部用于容纳所述手机壳,所述手机壳与所述凹陷部相匹配,所述凹陷部内侧边与所述金属触点一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金属触点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手机上具有数据接口一,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通过所述手机壳与所述笔记本电脑电连接;
所述手机壳内侧与所述手机的数据接口一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数据接口二;所述手机壳外侧边设有金属触点一,所述金属触点一与所述数据接口二电连接;
所述笔记本电脑上设有凹陷部用于容纳所述手机壳,所述手机壳与所述凹陷部相匹配,所述凹陷部内侧边与所述金属触点一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相匹配的金属触点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接口一为type-c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二为type-c数据插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触点通过排线与所述数据接口二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线埋设于所述手机壳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捷的手机,手机壳及笔记本电脑的数据链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宁美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