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9898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该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包括:滤池本体,以及微生物生长载体;所述滤池本体内固定连接有多块竖直的隔板,多块所述隔板将所述滤池本体分隔为多个单元;其中,每个所述单元从上至下分为布水区、填料区、以及水池区,且所述微生物生长载体位于每个所述单元内的所述填料区内;所述微生物生长载体包括与所述填料区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的固定杆、与所述固定杆可拆卸连接的多组支撑杆、以及与每组所述支撑杆相连接的陶瓷纤维布;其中,所述陶瓷纤维布的外表面铺设有净化微生物膜。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的生物滤池相比占地面积小,同时能够提高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环保和水处理工程
,尤其涉及到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中有机物及氨氮的去除一般均依赖微生物在氧气的辅助下将有机物和氨氮氧化代谢去除,因此常规污水处理通常需要消耗较大的电力来给系统鼓风曝气,造成污水处理费用较高。以生物滤池为代表的工艺则通过自然通风来实现给系统供氧。典型的生物滤池是由人工基质(碎石、砂砾、陶粒等)作为生物载体的水处理技术,污水从上方进入,经过滤料层,在基质表层及表面下流动,而空气通常由下方通风孔向上流动,污水中的污染物靠基质的吸附、滤料表面微生物转化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降解。但是常规生物滤池采用碎石、陶粒等作为滤料,比表面积不够大,而且通常滤池只设有一级过水,没有回流,污水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较短,造成处理效果偏低,这样使得不得不将负荷设计的较低,通常作为二级生物处理段的滤池处理污水的负荷在0.4m/d,构筑物占地面积需求较大,这样即便在农村等分散性污水处理中,其占地较大的缺点也比较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解决了现有的生物滤池处理效果偏低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的生物滤池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该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包括:滤池本体,以及微生物生长载体;所述滤池本体内固定连接有多块竖直的隔板,多块所述隔板将所述滤池本体分隔为多个单元;其中,每个所述单元从上至下分为布水区、填料区、以及水池区,且所述微生物生长载体位于每个所述单元内的所述填料区内;所述微生物生长载体包括与所述填料区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的固定杆、与所述固定杆可拆卸连接的多组支撑杆、以及与每组所述支撑杆相连接的陶瓷纤维布;其中,所述陶瓷纤维布的外表面铺设有净化微生物膜。优选的,多个所述水池区相连通在一起。优选的,所述填料区的上端的两侧和所述填料区的下端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所述固定杆,每根所述固定杆均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优选的,相邻的两组所述支撑杆相距5-15mm;所述陶瓷纤维布的两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呈圈型结构,且圈形的所述陶瓷纤维布内部形成间距5-15mm的空隙层。优选的,所述滤池本体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厌氧池,所述厌氧池内固定连接有进水提升泵和循环布水泵。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生物滤池相比占地面积小,同时能够提高处理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的滤池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的滤池本体内每个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的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首先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并减小占地面积的装置;而现有的生物滤池处理效果偏低的问题,且现有的生物滤池占地面积较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进行说明。首先参考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1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该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包括滤池本体1,以及位于滤池本体1下方的厌氧池10,该厌氧池10内分隔为多个格子,且相邻的两个格子之间相连通,厌氧池10位于前端的格子的侧壁上部开设有进水孔,位于后端的格子的侧壁上部开设有出水孔。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时,首先将污水通过进水孔排入到厌氧池10内,在厌氧池10内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然后将厌氧池10内的位于后端的格子内的污水排入到滤池本体1内,从而在滤池本体1内去除污水中的氨氮。其中,滤池本体1在具体设置时可参考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的滤池本体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2可知,滤池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多个隔板2,隔板2将滤池本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从上到下分为布水区3、填料区4、以及水池区5,填料区4内固定连接有微生物生长载体,且多个水池区5相连通为一个整体水池区5,水池区5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具体的,滤池本体1的高度可为1.5m,布水区3的高度为0.6m,填料区4的高度为1.8m,水池区的高度为0.6m;根据现有技术可知,每个布水区3内还应固定连接有旋转布水器,每个旋转布水器应固定连接有分输水管,所有的分输水管10应与同一根主输水管相连通。继续参考图1,厌氧池10的最后一格内固定连接有进水提升泵11和循环布水泵12,具体的,进水提升泵应通过一根输水管与进水口相连通,循环布水泵12通过另一根输水管与主输水管的一端相连通。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可启动进水提升泵11,由于进水提升泵11位于厌氧池10的最后一格内,因此当污水从厌氧池10的第一格流动到最后一格时,污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已经被经过分解,进水提升泵11可将厌氧池10最后一格内的污水泵入到水池区5内,水池区5内的污水可通过水池区5一侧的出水口流到厌氧池10的第一格内,此时部分有机物已经被分解的污水中的剩余有机物随着污水的流动可继续在厌氧池10内被分解;同时水池区5内的污水流入到厌氧池10内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厌氧池10内的污水进行搅拌。当进水提升泵11启动的同时启动循环布水泵12,循环布水泵12将厌氧池10的最后一格内的污水泵入到主输水管和每根分输水管内,并通过每个旋转布水器喷出,从旋转布水器喷出的污水会落在对应单元内的微生物生长载体上,微生物生长载体上有微生物,当污水落在微生物生长载体上时,微生物会吸收污水中的部分氨氮元素,经过微生物生长载体的污水最终落在水池区5内,并通过出水口重新流入到厌氧池10内,会对厌氧池10内的污水形成一定程度的搅拌,多次重复上述步骤,微生物生长载体最终会将污水中的氨氮元素完全吸收。进一步的,本申请专利技术应采用较大的外循环比(2-5),即从上方布水流量是整个专利技术进水流量的2-5倍,这样可以提高布水均匀性和流经微生物生长载体的次数,实现了净化效率的提高。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单元内流出的水量相同,可在每根分输水管上单独设置阀门和转子流量计作为流量调节机构,从而保证每个单元内流出的水量相同。由上可知,本申请专利技术设置循环比2-5远高于一般生物滤池0.3-0.5的回流比,提高了水流经微生物生长载体的次数,相比传统滤池去除效果更好;同时这种设计针对小型污水终端厌氧池通常没有搅拌设备,本申请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滤池本体,以及微生物生长载体;/n所述滤池本体内固定连接有多块竖直的隔板,多块所述隔板将所述滤池本体分隔为多个单元;其中,每个所述单元从上至下分为布水区、填料区、以及水池区,且所述微生物生长载体位于每个所述单元内的所述填料区内;/n所述微生物生长载体包括与所述填料区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的固定杆、与所述固定杆可拆卸连接的多组支撑杆、以及与每组所述支撑杆相连接的陶瓷纤维布;其中,所述陶瓷纤维布的外表面铺设有净化微生物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滤池本体,以及微生物生长载体;
所述滤池本体内固定连接有多块竖直的隔板,多块所述隔板将所述滤池本体分隔为多个单元;其中,每个所述单元从上至下分为布水区、填料区、以及水池区,且所述微生物生长载体位于每个所述单元内的所述填料区内;
所述微生物生长载体包括与所述填料区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的固定杆、与所述固定杆可拆卸连接的多组支撑杆、以及与每组所述支撑杆相连接的陶瓷纤维布;其中,所述陶瓷纤维布的外表面铺设有净化微生物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陶瓷纤维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水池区相连通在一起。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欢欢张选军葛利云周奇俊胡润麟王颖张康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温州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