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9895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双层孔板式布水器、斗笠状树脂挡板及树脂面,其中,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包括进水管、分水盘及若干多孔直管,其中,进水管的上端与壳体的顶部开口相连通,进水管的下端与分水盘的入口相连通,各多孔直管的一端与分水盘相连通,各多孔直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多孔半圆封头,各多孔直管的侧壁上及多孔半圆封头上均开设有若干通孔,且各多孔直管沿周向均匀分布,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该混床的进水配水效果较好,且树脂卸出率及运行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厂凝结水及高温疏水的除盐处理领域,涉及一种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厂化学设计规程中对凝结水精处理用高速混床运行流速的限制为60m/h~120m/h,与此流速相对应,常见的高速混床进水分配装置采用一级挡板加二级多孔板拧水帽式结构。如果流速小于60m/h,会带来运行偏流的问题,导致周期制水量明显减少;如果流速高于120m/h,会导致阻力明显增大,同时由于偏流,会影响出水水质和降低周期制水量。但是,目前由于机组深度调峰的需要,发电机组的凝结水流量可降低到额定流量的30%以下,这就要求高速混床在此流速以下也能保证布水均匀。另外,由于凝结水泵在从变频到工频切换过程中,高速混床进水流速会超过120m/h。而且该形式的布水装置一级布水采用挡板,配水效果较差。二级多孔板水帽布水装置又容易堵塞,容易使多孔板局部阻力过大而发生变形损坏,使二级配水效果也无法保证。可见,由于机组深度调峰的需要,要求高速混床能够适应进水流速更大范围的变化,既能在极低的流速下(30m/h以下)运行,又能在流速超过最大流速(120m/h)的情况下,不会损坏且出水水质仍然能够达到要求,需要开发新型的布水装置。另外,混床内树脂失效后,要将失效树脂尽可能输出干净,而目前我国精处理系统高速混床内失效树脂输出效果不佳,为此需要研究新型树脂挡板来提高树脂卸出率,以提高混床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该混床的进水配水效果较好,且树脂卸出率及运行效率较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双层孔板式布水器、斗笠状树脂挡板及树脂面,其中,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包括进水管、分水盘及若干多孔直管,其中,进水管的上端与壳体的顶部开口相连通,进水管的下端与分水盘的入口相连通,各多孔直管的一端与分水盘相连通,各多孔直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多孔半圆封头,各多孔直管的侧壁上及多孔半圆封头上均开设有若干通孔,且各多孔直管沿周向均匀分布,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双层孔板式布水器包括上层多孔板及下层多孔板,其中,上层多孔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割缝,且各第一割缝内均设置有上层支撑条;下层多孔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二割缝,且各第二割缝内均设置有下层支撑条,上层多孔板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下层多孔板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上层多孔板通过各第一割缝分割为5-6个区域,且各第一割缝等间距且平行分布,下层多孔板通过各第二割缝分割为5-6个区域,且各第二割缝等间距且平行分布。上层多孔板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之间通过上环板相连接,下层多孔板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之间通过下环板相连接。分水盘与多孔直管采用管箍方式连接,进水管与分水盘之间相焊接,多孔直管与多孔半圆封头相焊接。上层多孔板的有效开孔率为20%-30%,下层多孔板的有效开孔率为15%-40%。第一割缝与第二割缝相垂直。壳体为球体结构或者柱体结构。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在具体操作时,采用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与双层孔板式布水器相结合,使混床能够适应进水负荷大范围的变化,继而提高进水的配水效果及运行效率较高,具体的,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采用分水盘、多孔直管及多孔半圆封头进行引导式分配,然后再经多孔直管及多孔半圆封头上的通孔流出,相比现有技术采用挡板进行自然式分配,分配效果更好,且耐负荷冲击能力强,然后再通过双层孔板式布水器进行二次布水,布水均匀。另外,通过斗笠状树脂挡板对冲洗水进行导流,将失效树脂冲洗输出至再生单元,可明显提高树脂卸出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斗笠状树脂挡板3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1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双层孔板式布水器2的分解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双层孔板式布水器2的示意图。其中,1为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2为双层孔板式布水器、3为斗笠状树脂挡板、4为进水管、5为分水盘、6为多孔直管、7为多孔半圆封头、8为上环板、9为上层多孔板、10为上层支撑条、11为下环板、12为下层多孔板、13为下层支撑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图1至图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1、双层孔板式布水器2、斗笠状树脂挡板3及树脂面,其中,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1包括进水管4、分水盘5及若干多孔直管6,其中,进水管4的上端与壳体的顶部开口相连通,进水管4的下端与分水盘5的入口相连通,各多孔直管6的一端与分水盘5相连通,各多孔直管6的另一端设置有多孔半圆封头7,各多孔直管6的侧壁上及多孔半圆封头7上均开设有若干通孔,且各多孔直管6沿周向均匀分布,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双层孔板式布水器2包括上层多孔板9及下层多孔板12,其中,上层多孔板9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割缝,且各第一割缝内均设置有上层支撑条10;下层多孔板12上开设有若干第二割缝,且各第二割缝内均设置有下层支撑条13,上层多孔板9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下层多孔板12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具体的,上层多孔板9通过各第一割缝分割为5-6个区域,且各第一割缝等间距且平行分布,下层多孔板12通过各第二割缝分割为5-6个区域,且各第二割缝等间距且平行分布;上层多孔板9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之间通过上环板8相连接,下层多孔板12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之间通过下环板11相连接,上层多孔板9的有效开孔率为20%-30%,下层多孔板12的有效开孔率为15%-40%,第一割缝与第二割缝相垂直。分水盘5与多孔直管6采用管箍方式连接,进水管4与分水盘5之间相焊接,多孔直管6与多孔半圆封头7相焊接;壳体为球体结构或者柱体结构,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1、双层孔板式布水器2及斗笠状树脂挡板3的材质应选用304及以上等级的不锈钢材质。高速混床运行时,进水通过进水管4进入分水盘5,经分水盘5分配后的水从各多孔直管6及各多孔半圆封头7上的通孔流出,使得水流被引导至整个高速混床截面;各通孔流出的水通过上层多孔板9进行二次分配后布水更加均匀,然后经下层多孔板12被三次均匀分配后流下,最后掉落到树脂面上。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应用时,可用于旧的高速混床布水装置的优化改造,即拆除旧的高速混床内的挡板加多孔板水帽,并安装使用本专利技术,具体的,拆除挡板及多孔板水帽,然后拆开高速混床进水接口法兰及进水母管法兰,待本专利技术中的进水管4从高速混床进水接口升入床体,使进水管法兰卡在高速混床进水接口法兰与进水母管法兰之间,并重新安装好高速混床进水接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1)、双层孔板式布水器(2)、斗笠状树脂挡板(3)及树脂面,其中,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1)包括进水管(4)、分水盘(5)及若干多孔直管(6),其中,进水管(4)的上端与壳体的顶部开口相连通,进水管(4)的下端与分水盘(5)的入口相连通,各多孔直管(6)的一端与分水盘(5)相连通,各多孔直管(6)的另一端设置有多孔半圆封头(7),各多孔直管(6)的侧壁上及多孔半圆封头(7)上均开设有若干通孔,且各多孔直管(6)沿周向均匀分布,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1)、双层孔板式布水器(2)、斗笠状树脂挡板(3)及树脂面,其中,中心母支管式布水器(1)包括进水管(4)、分水盘(5)及若干多孔直管(6),其中,进水管(4)的上端与壳体的顶部开口相连通,进水管(4)的下端与分水盘(5)的入口相连通,各多孔直管(6)的一端与分水盘(5)相连通,各多孔直管(6)的另一端设置有多孔半圆封头(7),各多孔直管(6)的侧壁上及多孔半圆封头(7)上均开设有若干通孔,且各多孔直管(6)沿周向均匀分布,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其特征在于,双层孔板式布水器(2)包括上层多孔板(9)及下层多孔板(12),其中,上层多孔板(9)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割缝,且各第一割缝内均设置有上层支撑条(10);下层多孔板(12)上开设有若干第二割缝,且各第二割缝内均设置有下层支撑条(13),上层多孔板(9)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下层多孔板(12)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适应进水负荷大幅度变化的凝结水精处理高速混床,其特征在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文华杨玉张长亮范娟刘勇和志恒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