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9256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包括观察笼和顶盖,所述观察笼内部形成有用于供稻飞虱活动的腔体,所述观察笼沿上下向贯设有连通所述腔体的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供水稻的待测叶鞘穿设,所述顶盖盖设于所述安装通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顶盖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沿径向呈弹性伸缩设置,以在所述待测叶鞘穿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时,弹性压制所述待测叶鞘。通过用观察笼套设水稻的叶鞘,顶盖盖住观察笼的上端开口,并且弹性压制住叶鞘,顶盖采用弹性压制,可以贴合水稻的叶鞘,有效地防止了稻飞虱从叶鞘转移至水稻茎秆和叶片,观察笼的下端开口被泥土封住,从而形成一个只有水稻叶鞘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
本技术涉及农业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
技术介绍
稻飞虱有2种常见类型,分别为褐飞虱、白背飞虱。白背飞虱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而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造成为害最重的是褐飞虱。该虫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栖息稻丛叶鞘基部,吸食水稻汁液,使叶片发黄干枯,严重时导致死亡。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苴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局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研究稻飞虱的取食行为和水稻抗稻飞虱机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固定稻飞虱在水稻叶鞘上的取食范围,进而能够精确地测量稻飞虱在水稻上的取食量、存活率等指标,同时也能够获得经稻飞虱定向取食的水稻叶鞘部位用于后续抗虫分子机理研究实验。目前在水稻抗虫性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使用孔径大小为80目的尼龙网将水稻苗罩住,然后放入稻飞虱进行取食。这种装置会使稻飞虱的活动范围太大,从泥土层表面到水稻茎秆和叶片以及尼龙网上都会有稻飞虱的附着,不能固定稻飞虱的取食部位,十分不利于后续试验研究开展,无法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旨在解决现有的固定工具不能够将稻飞虱的活动范围控制在水稻叶鞘部位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包括:观察笼,内部形成有用于供稻飞虱活动的腔体,所述观察笼沿上下向贯设有连通所述腔体的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供水稻的待测叶鞘穿设;以及,顶盖,所述顶盖盖设于所述安装通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顶盖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沿径向呈弹性伸缩设置,以在所述待测叶鞘穿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时,弹性压制所述待测叶鞘。优选地,所述底座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通道的下端开口处,所述底座用以插置于泥土内。优选地,所述观察笼的至少部分笼壁呈透明设置。优选地,所述观察笼的腔壁开设有连通至所述腔体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直径为1-20mm。优选地,所述通气孔沿所述观察笼的周向分散布且所述通气孔设有多个。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通气孔处的过滤网。优选地,所述顶盖由棉料制成。优选地,所述观察笼的笼壁开设有测试孔,所述测试孔连通所述腔体,所述测试孔用以供测试材料自所述观察笼的外部伸入至所述腔体内。优选地,还包括测试孔盖,所述测试孔盖可开合地安装于所述测试孔。优选地,所述观察笼的笼壁设有加强筋,用以加强所述笼壁的强度。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用观察笼套设水稻的叶鞘,顶盖盖住观察笼的上端开口,并且弹性压制住叶鞘,顶盖采用弹性压制,可以贴合水稻的叶鞘,有效地防止了稻飞虱从叶鞘转移至水稻茎秆和叶片,从而形成一个只有水稻叶鞘的空间,再从上端开口处放入稻飞虱,从而达到稻飞虱固定取食水稻的叶鞘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1待测叶鞘10观察笼2稻飞虱11笼壁50底座20顶盖40测试孔30通气孔60加强筋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因为采用传统的固定工具,稻飞虱的活动范围太大,从泥土层表面到水稻茎秆和叶片以及尼龙网上都会有稻飞虱的附着,不能固定稻飞虱的取食部位,十分不利于后续试验研究开展,无法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图1至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100包括观察笼10和顶盖20,所述观察笼10内部形成有用于供稻飞虱2活动的腔体,所述观察笼10沿上下向贯设有连通所述腔体的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供水稻的待测叶鞘穿设,所述顶盖20盖设于所述安装通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顶盖20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沿径向呈弹性伸缩设置,以在所述待测叶鞘1穿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时,弹性压制所述待测叶鞘1。具体地,所述顶盖20和所述观察笼10之间的安装方式不受限制,可以是卡合,所述顶盖20的周边卡合住所述观察笼10的笼壁,还可以粘合,例如所述顶盖20的周边涂有粘性材料,然后粘合于所述观察笼10的周边。所述顶盖20可以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皮、硅胶等,所述安装孔的直径略小于待测叶鞘1的直径,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待测叶鞘1从安装孔处穿入所述顶盖20,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向内收缩贴合待测叶鞘1。为了贴合待测叶鞘1的高度和更好的限定稻飞虱的活动范围,所述观察笼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n观察笼,内部形成有用于供稻飞虱活动的腔体,所述观察笼沿上下向贯设有连通所述腔体的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供水稻的待测叶鞘穿设;以及,/n顶盖,所述顶盖盖设于所述安装通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顶盖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沿径向呈弹性伸缩设置,以在所述待测叶鞘穿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时,弹性压制所述待测叶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观察笼,内部形成有用于供稻飞虱活动的腔体,所述观察笼沿上下向贯设有连通所述腔体的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供水稻的待测叶鞘穿设;以及,
顶盖,所述顶盖盖设于所述安装通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顶盖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沿径向呈弹性伸缩设置,以在所述待测叶鞘穿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时,弹性压制所述待测叶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通道的下端开口处,所述底座用以插置于泥土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笼的至少部分笼壁呈透明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稻飞虱取食水稻叶鞘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笼的笼壁开设有连通至所述腔体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直径为1-20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勇姜伟华何青祝莉莉唐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禾泰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